APP下载

“两渗透”模式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6-12-28袁光华戴卫军刘安华

广东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团课外核心

袁光华 戴卫军 刘安华



“两渗透”模式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

袁光华 戴卫军 刘安华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两渗透”培养模式的设计、实施途径和效果。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模式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按其内涵和特点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称为“8项核心能力”。多数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等,不同的学校培养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重视并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大多兼容了人文素养内容,创新提出了“两渗透”培养模式,并通过实施检验了“两渗透”模式在职业

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二、培养框架设计

为实践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要求教师按照“6+2”原则(即: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6原则>和渗透人文素养、渗透职业素养<2渗透>)的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源头问题。

二是设置创新学分。制定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要求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获取相应学分,并把创新学分作为毕业资格条件之一,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动力问题。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把“两渗透”贯穿学生学业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纵宽问题。

设计框架见表1。

表1 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框架设计

三、实施途径

(一)专业教学渗透

在现代大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是落实大学文化育人理念的关键。大学文化育人必须同时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展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分析、解决专门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即教会学生“做事”。

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方面,将人文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积极推行以“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六原则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两渗透为标准的课程设计体系,实施“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做事,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纸上谈兵”、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项目与任务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对各种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职业素养等进行选择、加工和应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路者,以及职业素养的示范者。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和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

(二)课外活动渗透

学生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专业学习活动和课外文体社团活动两大类。两类课外活动分别从学校和学院两层推进。

1.学生课外专业学习活动

(1)学校层面

①加强课外阅读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知识,并将课外阅读知识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融汇、领悟和贯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结构更加系统化,知识的运用更加综合化。任课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布置阅读任务,并在课堂内组织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构建体系明确、结构合理、储备丰富、更新及时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料、文献数据库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课外系统学习提供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加强文学艺术专题讨论

学习含有丰富哲理的文学作品,欣赏具有动人美感的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文学艺术修养的提升,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随着文艺修养的提高而积累和升华,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和变敏锐、审美范围不断扩大、审美视野不断提升,进而延伸到科学技术的相关领域。

③加强技能竞赛

大力倡导“以赛促学”竞赛文化,构建逐级开展、层层选拔的金字塔式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开展覆盖范围更广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由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转变为涉及所有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

④加强技艺传习

鼓励教师成立各种专业技艺传基地,如酿酒、豆腐、陶瓷、书法、国画、剪纸、传统乐器、雕刻、刺绣、竹器制作、武术、民族舞蹈、魔术、口技、茶艺、山歌、忠信花灯等技艺传习所,学校提供所需场地和必要设备,以开设校级选修方式,学生自备耗材,开展各类技艺传习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⑤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学校设立了创业园,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包括吃苦耐劳、经得起挫败的精神,从基层做起的踏踏实实的态度等。学校分利用创业平台,将创业意识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召开大学生创业知识讲座、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引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2)学院层面

①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要构建课内外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结构清晰、层次递进、环节紧扣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渐进有序地激发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有序开放实践教学设施,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消化吸收由第一课堂获得的各类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各专业积极推进“教学工场”校企双轨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拓展空间。

②加强课外创新项目团队建设

帮助和引导师生组建各种项目研发团队,支持教师工作室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或多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要鼓励师生团队积极承担校内校外科技研发项目,让师生通过持续不断的真实的工业和科技项目开发,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本身和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③加强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群)协会,并实时开展沙龙活动。如开展企业高管或技术高工等行业企业专家的主题讲座、论坛、报告等,让学生和专家直面接触和当面对话,把行业企业最新的理念、专家最先进的想法等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知识,了解了专业的真实环境,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④加强专业类学生社团指导

专业类学生社团是以专业为基础成立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专业性比较强,会员一般仅限于本专业学生,所开展活动也是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专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和活动是专业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学习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加强专业学生社团的指导,以专业类社团为枢纽组织开展专业课外学习和专业活动,将专业技能竞赛与专业社团的建设相结合,使得专业类社团在专业课外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主导的作用。

2.学生课外文体社团活动

学校层面主要搭建全校性课外文体和社团活动,指导校级各学生组织开展好工作,制定各方面课外活动意见和制度。

(1)努力做好科技学术活动

每年举行一届科技学术节,主要项目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演讲比赛、文学大赛、动漫大赛、微电影大赛等常规活动内容。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学术节系列活动和组建科技学术社团,指导科协开展丰富活动和组织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科研创新交流、论坛活动,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2)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鼓励学生创建各类人文科技社科等类社团,提倡社团结合自身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年通过评选“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社团干部”和“优秀学生社团”等活动,激励社团骨干、社团积极分子努力参与社团建设。

(3)创新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每年组织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项目包括校园歌手大赛、文学创作大赛、主持人大赛、相声小品大赛、励志文化活动等。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弘扬体育精神。

(4)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基层民情的重要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社会认识水平。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实施一年一度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在大学生“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建立“72个志愿服务学时”机制,鼓励学生在校三年完成72个小时的志愿服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义务维修、义务支教、义务环保、义务拍照”专项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设置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对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在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高职)技能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科技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发表论文及文学艺术作品及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四、培养效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说明

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是多因子影响的结果,这些因子主要是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核心能力基础、培养方案设计、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显性表达复杂,科学的综合评价标准不易制定。个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进行;整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质量年度报告形式体现。本文选取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关键指标,如就业率、技能大赛获奖和校友评价等,对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实践效果作整体评价。

(二)效果分析

1.就业方面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数据统计,本校连续5年总体就业率平均约97%。本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4.7%,比本校2012届(93.6%)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90.9%)高3.8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本校2011届~2013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

图2 本校2011届-2013届校友满意度的变化趋势

2.技能竞赛方面

7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艺术大奖赛,共有1650多人次分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其中,影响较大的竞赛荣誉包括2011年“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金奖,连续7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7个赛项获奖。至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获奖达26奖项,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08年至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获奖情况一览表

3.校友评价

本校2013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70%,比本校2012届(68%)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58%)高12个百分点;本校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比本校2012届(92%)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85%)高9个百分点。近三年校友满意度变化趋势见图2。

从上可见,职业核心能力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培养的实践是成功的。

五、结束语

创新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在两个课堂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而且这种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专业课程中应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文化课程中也应体现职业素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自评为主,流于形式,学校无法真实了解情况,因此需要探索一种多元化评价机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高低决定着整体评价水平,“两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关注个体发展的一种模式,其实施方法对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9-50.

[2]袁光华,戴卫军.“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0):33-36.

[3]刘安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20-221.

[4]麦可思.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014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4:1-4.

责任编辑何丽华

2015-11-26

袁光华(1968-),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广东 河源/517000) 戴卫军(1981-),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机器视觉技术及高职教学研究。(广东 河源/517000) 刘安华(1960-),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高职教育。(广东 河源/517000)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课题《创新教育塑造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研究》(2012-jy02)。

G710

A

1005-1422(2016)01-0019-04

猜你喜欢

社团课外核心
缤纷社团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小满课外班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