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探讨
2016-12-28于天野
于天野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探讨
于天野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快速增长,资产质量不断下降;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最大,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最差;行业风险集中,服务业等行业不良贷款率有增长趋势;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从外部来看,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常态,且新巴塞尔协议的施行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加大了信贷风险,并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存贷款期限错配等加剧了信贷风险。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本文建议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改进信贷风险度量方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
1、不良贷款快速增长,资产质量不断下降
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规模较大。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高达8,425.60亿元,增长速度较快,2011—2014年涨幅分别为:-1.32%、15.19%、20.14%、42.29%。不良贷款率近几年比较稳定,2014年达到最高1.2%,有上涨趋势。
不良贷款迁徙率较高,损失类贷款增速不稳定。各类不良贷款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14年次级类贷款规模超过可疑类贷款规模,高达4031亿元。可疑类贷款稳步增长,但是次级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增长速度不稳定,次级类贷款2014年比2013年增长58.84%。损失类贷款虽然规模较小,但增长速度很不稳定,2011—2014年增长速度分别为:0.84%、-5.98%、28.48%、22.51%,应值得关注。
2、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最大,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最差
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比重很大,2014年高达58%,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比19%。农村商业银行虽然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较小,但是不良贷款率最高,2014年达到1.9%,主要是因为其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类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
股份制商业银行次级类贷款占比高于可疑类贷款,而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可疑类贷款占比均高于次级类贷款。大型商业银行可疑类贷款不良贷款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大,资产质量较股份制商业银行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最小,但资产质量最差。
3、行业风险集中,服务业等行业不良贷款率有增长趋势
201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8425.6亿元,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数就占了全部不良贷款总额的70%以上,这说明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比较集中,行业风险较大。2014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2%,除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排名靠前之外,国际组织,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排名位居前十。
4、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
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占全部贷款的50%-60%,但是占比有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60%下降到2014年的54.4%;中长期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也有加快趋势,2011—2014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38%、9.03%、12.77%、14.98%。
短期贷款比重也较大,占全部贷款的40%左右,占比有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35%上升到2014年的40%;短期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011—2014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7.01%、23.30%、16.27%、7.89%。
票据融资比重很小,但增长速度极不稳定,2014年比2013年涨幅近50%,2013年比2012年呈现负增长。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1、外部原因
(1)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许多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信贷具有顺周期性,经济景气时,由于对未来经济形势有很好的预期,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低估信贷风险,通过降低信贷标准、放松信贷条件来扩大信贷规模;一些收益好信用差的企业很容易获得信贷资源;GDP增长率越高,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的沉淀越高。而在经济下行时,随着GDP的增速放缓会迅速导致一系列金融违约的发生,表现为不良贷款增加,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率最高,并引发连锁式反应,逐渐波及房产行业、服务业等,由大中型企业扩大到中小型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加大。
(2)《巴塞尔协议III》的施行。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提出了严格的资本比例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还不是很充足,若要达到协议规定的资本比例要求,就必须调整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如果资产负债率不合理必然加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二是改进了信用风险的范畴和计量。将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计入到风险加权资产当中,且允许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方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若采用改进后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虽然能够强化风险意识,但会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2、自身原因
(1)资产负债率不合理。银行作为比较特殊的行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种储蓄。银行通过吸储取得资金的同时形成负债,资产负债率越高越说明吸储能力强,也就能更多的发放贷款,利润就越高。但是过高的资产负债会增加信贷风险,从而加大破产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不合理,高达93%。据统计,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65.7万亿元,占比41.07%,同比增长7.44%;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9.5万亿元,占比18.41%,同比增长16.26%。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最大,不良贷款额最大,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最小,不良贷款额也最小。这说明了信贷规模与不良贷款额呈正相关,但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却是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农村商业银行。即使是对于大型的商业银行,也由于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等因素,其不良贷款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五大行。它们由于其国有身份,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框架、流程、环节得不到梳理和完善,缺乏将信贷风险的分析、计量、操作等纳入日常管理。
(3)存贷款期限错配。存贷款期限错配是指将短期的负债用于长期的贷款当中。短存长贷现象可能是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是与大量的定期存款转活期、流向股市有关。中长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占比一直以来居高不下,而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运用比较频繁的资金是活期存款和中长期贷款,很少采用定期存款,所以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存在不稳定因素,这样就会导致其存款与贷款的期限之间产生错配现象。在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中长期贷款的增速也在加快,并且明显高于短期贷款的增速。因此,存贷款期限错配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努力构建和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明晰公司治理各主体的职责边界,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化和最大化。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和具体措施,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规范制度改革,强化完善商业银行架构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环境。通过健全分配激励制度、决策约束制度和责任人制度,解决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增强透明度,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按照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原则,将风险偏好、政策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模型、数据系统和风险文化等要素有机结合,以及时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业务经营中显现或隐含的各类风险,确保风险管理从决策、执行到监督层面有效运转。商业银行应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增强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敏感性,提高风险缓释能力。从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控、评价和处理等环节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同时做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风险管理,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和专项评估,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实现各类风险管控的全覆盖,为产品创新、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改进信贷风险度量方法
《巴塞尔协议III》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进信贷风险度量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还以定性分析为主,即使采用定量分析,还主要停留在企业运用贷款的合规和贷款在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比如数量、结构、期限、区域等如何摆布才能更好地权衡风险和收益?临界点是多少?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收益的均衡的影响是多少?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出,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量化度量与管理提供了平台。商业银行应利用建立在组合分析法基础上的各种模型来度量借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的预期违约概率、企业贷款的违约赔付率及其标准差和银行贷款之间的损失相关等参数,进而计算银行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达到度量银行组合信贷风险的目的。
4、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存款会越来越少,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这项负债造成很大压力;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资产从贷款为主转为表内外全资产的配置。通过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的区隔,积极拓展跨境金融、证券化、结构性融资等新型业务,统筹发展表内外资产业务。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应该以短期占主导,同时辅以一定量的中长期资产,积极贯彻国家相关信贷政策要求。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对不良贷款进行风险控制。
[1]于天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经济视角,2015(6).
[2]姚进杰:新常态下强化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思考[J].工程经济,2015(4).
[3]陆岷峰、汪祖刚:商业银行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对策选择[J].河北金融,2015(5).
[4]杨海平: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方略[J].金融时报,2015(2).
(责任编辑:范曦卓)
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编号:lslgslhl-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