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对我国雾霾现象的思考

2016-12-28杨柳

市场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污染

杨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下对我国雾霾现象的思考

杨柳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人类也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近年来,雾霾现象频发,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防治雾霾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应当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违背自然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认识我国雾霾现象的本质,有效防止雾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雾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雾霾防治;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和谐社会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概述

(一)自然生态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人类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生存条件,没有良好的环境为依托,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是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全球性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本身便源于自然并且依赖于自然界,同时人具有社会实践性,以自然界为依托创造社会历史进程的过程中与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对矛盾体,人类凭藉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但实现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一次次破坏。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实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的这个论断让我们联想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过度的索取而导致的一次又一次生态环境的危机,而这种生态危机又演变成了社会危机,这些都发人深省。

(二)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

纵观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这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原始文明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原始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低层次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依靠自然而生存发展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上是很有限的,往往只能顺应自然屈服于自然界的统治。在这一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态度往往更多的是敬畏与崇拜,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意识开始觉醒,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开始从依赖于自然界渐渐转变为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种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则表现为保护利用自然界与对自然界造成一定的破坏并存,例如中国古代出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的有机的统一。另一方面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文明,生产力的水平相对还是低下的,无限地开垦土地也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工业文明则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统治和征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这个时期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甚至驾驭自然,这一时期物质财富空前增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丰富。然而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自我意识迅速地膨胀,人类甚至开始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0世纪上半期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扩大。许多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这种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这一发展模式迅速地进一步扩散到全球,这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角看我国的环境问题

(一)我国环境问题概述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都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严重的污染。近年来出现了如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气水污染等现象,并且我国有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变得严重,这不但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还给社会生活和公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法积极保护和治理环境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到底该采取何种对策对待这个问题,从而使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也成为新兴的事业。人们认识到这一领域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也涉及到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想要彻底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局限于环境问题本身,还应该站在理论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重新解读,以在其中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虽然马克思与恩格斯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关于生态文明的确切论述,但是很多著作中的思想和论断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和发展与自然界密切相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类与自然界通过实践为中介形成交互关系。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带来了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提出了与生态文明理论相统一的生态观点和执政方略,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生态问题相结合,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我国的总布局战略,进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整体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也是我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到的发展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雾霾防治的启示

(一)我国雾霾现状概述

在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雾霾现象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2012年秋冬开始,雾霾天气笼罩了大半个中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此雾霾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在近几年表现的尤为突出。

雾霾是一种典型的灾害性天气,表现为大气的污染,其中还有多种有害物质成分,会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攀升,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导致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加剧,可吸入颗粒物和悬浮颗粒物污染依然严重。从2013年开始,一些地区雾霾频发,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PM 2.5污染加重,导致能见度大大降低,有害物质难以扩散,空气质量显著下降。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探究我国雾霾现象的本质

雾霾现象的本质是生态污染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度,是人与自然的失衡。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马克思曾经告诫人们应该善待自然并提出自然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必须自觉的合理的调节自身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并对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的保护,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当实行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统一,一方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谋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能用谋求直接的眼前的发展去危害长远的发展,生态自然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做到双赢。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于我国防治雾霾途径的启示

面对雾霾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生态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于2014年2月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会议提出,打好预防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上指出,希望APEC能够保持下去。2016年两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作为2016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明显进展,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这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当前的防治雾霾的思路和途径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注重科学技术,优化经济模式

应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我国以往经济发展中,通常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通常表现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定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抛弃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煤炭利用率,工业生产过程做到生态化,清洁化,尽可能降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的企业,应当进行合理的改善和搬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排放标准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以从根本上减少其有害废气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量。最后,在工业发展中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将有害废弃物的危害降到最低,并且积极提倡循环经济,大力利用清洁能源,推进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以生态产业促生态文明建设。

2、完善机制体制,建立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治国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地位。想要落实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严格的制度必会成为我国解决雾霾问题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雾霾防治的相关法律和制度,推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制度举措,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意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其次,要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崇尚科学、绿色的政绩观,不仅看经济效益,更要将雾霾防治、生态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部分不仅应当剔除,而且应当进行相关的惩治。第三,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整合市场的能力,并且将政府的作用与社会大众、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相结合,共同作用于雾霾防治工作中。最后,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雾霾检测预警机制。加强空气质量检测,做到提前预防,科学防控,落实社会知情权,实现全民监督预防,努力把雾霾灾害的损害降到最低。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被称为国十条,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空气污染治理方案。同时环保部还发布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静养》,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等等。这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都表明了党对我国雾霾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同时也是我国雾霾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3、培养公众意识,增强社会责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生态环境的好与坏,最终取决于人们自身。所以,要解决生态问题,有效地防治雾霾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危害环境就是危害自身的生存。积极提倡节约能源,绿色发展,低碳出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如使用清洁能源,统一供暖,改变出行方式,积极做到节能减排。另外,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对社会和对自身的有效监督,这种有效监督既规范企业他人的行为,也使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环保理念,最终形成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最后,还应当加强人民群众对雾霾灾害的自我防护意识,在检测预警透明的前提下做到自我保护,如雾霾严重时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应当佩戴专业的防霾口罩等等,将雾霾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4、加强区域合作,建设美丽中国

空气是流动的,很显然雾霾也不是一地之事。相关研究显示,大气中的污染因子受到气候变化等影响,可进行长距离传输,由此导致区域性大气污染频发。大气污染的防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因此,仅仅依靠每个城市各自为战去解决问题,是很难有效防治雾霾的。必须充分考虑多地多重目标之间的共同利益,着力构建一个完整的战略长效机制,进行区域联防联控,拒绝污染转移,明确责任归属。每个城市的污染变小了,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势必也会变小。2013年,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共同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还建立了专门针对区域联防联控的机构和协调机制。最后,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积极借鉴国外防治雾霾的经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过极其严重的雾霾事件,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这些地区如今能够恢复优良的大气质量都经过了多年的积极治理,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我们接受其中教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借鉴其丰富的防治雾霾的经验,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为我国的雾霾防治工作提供思路和路径。

雾霾是可以治理的,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样,它的治理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树立绿色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可持续的循环发展,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协作下,让防治雾霾变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才能够创造良好的大气环境和健康生态环境,进而构建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党的十八大报告[J].2007,(01).

[5]伊传红.直面雾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6]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

[7]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8]陈添.治理大气污染,建设美丽北京[J].求是,2013.

杨柳,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X2

A

1008-4428(2016)06-93-03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污染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