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路径选择探索
——以贵州省为例

2016-12-28罗春尧马红梅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当代经济 2016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农民工

罗春尧,马红梅(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路径选择探索
——以贵州省为例

罗春尧,马红梅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利用523个调查样本数据,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从职业培训需求,职业培训信息服务需要,政府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贵州省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行业农民工就业能力,据此提出多元化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等提升路径建议。

转型升级;职业培训;就业能力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梳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意味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促使我国的工业发展面临着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提升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在工业行业就业占比达56.6%的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需要大幅提升以满足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不至于面临结构性失业的困境。而职业技能单一、文化素质偏低、适应能力较弱是我国目前工业产业农民工的特点。如何在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是一个亟需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

国内外对于就业能力已有了较多的研究,Hillage & Pollard(1998)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实现在劳动市场充分流动和可持续就业的能力。Forrier等(2003)将就业能力界定为个人拥有和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人力资本,并认为就业能力受到个人能力和职业期望的影响。国内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侧重于单一因素研究农民就业能力。这一部分的学者从自身重点关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问题(李后建,2010)二、侧重于对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刘叶云、王思媛,2010;罗恩立,2010;张秋秋、金刚,2012)。三、聚焦于对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张雨,2011;李东福,汪杰锋,201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从事工业行业的农民工职业培训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少。鉴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从事工业行业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职业培训视角研究其对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路径,以调查问卷和访谈调研的方式探索工业行业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此次调研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545份,回收532份,回收率97.61%;有效问卷524份,问卷有效率达96.14%,符合统计要求。

二、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需求分析

1、职业培训需求

(1)职业培训主体与培训对象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从各县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的调查可知,目前贵州省对农民工的培训大多以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主,辅之以社会志愿服务型团体组织,以及农民工所在就业企业。从职业培训的费用来看,政府和就业单位提供的职业培训以免费为主,而从参加其中以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为主,企业提供的免费培训为辅。而从培训的对象来看,来贵州省前参与培训的农民工有127人,占样本数的24%。来贵州省后获得过培训的农民工有272人,约占总样本数的52%。从代际角度来看,接受过培训的以农民工为主,占样本比例达到53.1%。

(2)职业培训内容需求。目前,贵州省工业性农民工职业培训主要以指引性培训和技能培养、提升性为主。指导性培训主要是包含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权益的维权、安全作业、工作内容实践等相关方面的培训;技能培养、提升性的培训则根据不同的工业行业领域的划分,主要有造纸、化肥、轻化工、卷烟、家电、有色冶金、汽车制造、食品制造、汽车配件等。从本次调研的数据来看,工业产业的农民工对于职业培训的内容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建筑、制造类受热衷参加的培训项目,分别有23.36%、45.84%的调研者参与。这反映出第二产业部门中建筑业与装备制造业比较适合农民工,与贵州省的产业结构较符合。其余获得培训的为造纸、化肥、轻化工、卷烟等培训项目的人员,其比例均在4.31%至12.65%范围内分布。

(3)职业培训评价。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发现,培训对就业有很大帮助的人占参与过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32.98%,认为对自己的帮助一般的人占比有42.13%;认为毫无帮助的人占比仅达到6.75%;其他为缺省值。可见,工业行业就业的农民工总体认为培训的意义仍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人对培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培训的内容枯燥、收费较高、培训与工作时间相冲突等问题。

(4)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意愿。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民工愿意参加的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56.79%,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人数占比达到32.12%,而对不愿意参与培训的原因调查中,有21.35%认为没有时间参加培训,有31.12%的人认为培训的费用太高,有31.33%的人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培训对就业没有帮助,有43.12%的人目前的技术已能够使自己稳定就业。愿意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是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占比达到12.12%,认为参加培训能够提高工资水平的占比达到31.12%,认为不参加培训容易被解雇的占比达到7.21%,认为参加培训是跟随大众的占比达到2%。

(5)培训形式分析。目前,针对工业行业的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主要形式有面对面授课、现场讲解、电视、多媒体传播远程教育、师傅带徒弟等。从培训内容的占比情况来看,面对面授课、师傅带徒弟与现场讲解的所占比例最大,三者比例分别为35.03%、32.60%、22.70%。而通过电视广播,多媒体形式的进行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3.47%和6.20%。从培训形式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农民工多倾向于选择通过现场讲解实践、面对面的授课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认为该三种的培训效果最好,可见,在对于工业行业的就业农民工而言,职业培训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以更好的满足工业发展与农民工就业的需要。

(6)职业培训次数与时间分析。在职业培训的时间上,从工业行业产业的调研情况了解到,有53.20%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在每年参加1-3次/月的培训;其次4-6 次/月,占比26.65%;再次为6-8次/月,占14.56%的比例。培训时间达到9次/月及以上的人数占比达到5.59%。从培训的时间上来看,农民工对于培训的时间没有特别的要求。然而,从实地调研和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的空闲时间并不多,仅有的休闲时间也更愿意用来照顾家人。故此,在工业行业的农民工参与的培训多是就业单位提供的培训,参加的培训也多是按小时来计数,培训的内容也多是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容,培训的类型也大多是短期课程。

(7)培训地点需求。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从事工业行业的农民工大多希望通过固定地点来参与培训,占比达55.74%,31.96%的调查者表示对培训地点无所谓,仅有12.30%的人不愿意在固定地点参与培训。而在对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有55.76%的农民工希望在就业的单位直接参与培训,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进行不脱产培训,节省时间成本;另一方面认为在就业单位可以充分接触工作环境和设备,更能够领悟培训的内容。而选择在技校和职业学校的人数较少,均接近30%。

2、 职业培训信息需要

充分的就业信息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工掌握各项就业政策,熟悉基础的就业支持政策以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民工就业的搜寻成本。在对贵州省农民工进行调研时,发现大部分的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和培训信息是通过亲戚朋友,且均表示在这方面存在障碍。从调研中可以发现,约占57.47%比例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获得就业信息,占22.51%和13.45%比例的农民工是通过报纸和新闻媒体的渠道获得信息,而通过用人单位安排而获得就业培训信息的农民工占4.61%,2.96%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就业培训信息。究其缘由,除了农民工自身对技术上存在障碍外,在对就业和培训信息筛选能力较弱外的个人因素外,社会和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3、政策需求分析

工业行业企业面临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和就业单位加大了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视力度,创办或增设了多种办学类型、多种办学模式的工业行业农民工就业培训学校或机构组织,为社会培养了较高实用性的农民工。但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又面临着教育资源稀缺、培训机构、就业单位盲目培训、培训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使得农民工通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由此可见,工业行业的农民工的培训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就业单位的协调才能使之得到良性的发展,也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工就业。

三、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路径选择

1、多元化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的有效性

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作用,发挥培训机构、培训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协调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从而为工业行业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激励体系,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培训效果给予相应激励政策,以充分调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者,即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的积极性。

2、 构建工业行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发展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网络的优点,充分运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工业行业市场的需要以及各相关就业单位的需求,搭建统一、科学的互联网农民工职业技能学习平台,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的职业技能网络学习课程及相关视频,设置工业行业就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学习的数据库资源,辅之以工业行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学习认证体系,使得农民工在网上学习,一方面不仅能够节约农民工职业技能学习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农民工可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便捷的学习自己所需要的技能。

3、 构建工业行业农民工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和相关激励办法

为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作用,鼓励农民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职业技能,政府应该建立专门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机构和认证体系,对达到一定职业技能等级的农民工给予及时、准确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并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建立农民工提升职业技能的激励机制,根据其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给予其相应的财政补贴或政府培训券等多种形式的奖励。

[1] Forrier A. Sels L. The concept employability∶ a complexmosa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3, 3 (2)∶102- 124.

[2] 李后建.农民工个体因素对就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影响下返乡农民工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3).

[3] 刘叶云,王思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3).

[4] 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研究[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2).

[5] 张秋秋,金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最优尺度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2,(12).

[6] 张雨.第二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

[7] 徐安平.农民工培训对于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责任编辑:刘偲然)

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工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研人文2016043。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