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2016-12-28樊红莲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樊红莲/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华留学生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樊红莲/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阶段,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正处在一个由量的飞跃到质的提升的转折时期。一方面,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学习者群体结构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国内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挑战,高校应做好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分层教学的模式,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来华留学生;学科分班制;分层教学
一、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据2016年10月31日教育部相关会议发布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万名留学生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0年增加50%。尤其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力量的国内各高校,每年接收的来华留学生快速增加,对外汉语教学规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除了年龄、身份、民族不同之外,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语言基础、学习能力、需求和动机等各个方面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个体差异。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目前,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可能只有几十名留学生混合在一个班级里面学习汉语,教学组织、管理还都处于起步阶段;有的高校可能已经独立发展出了专门从事留学生教育的学院,在适应日益复杂化的汉语学习者方面不断探索,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模式;也有的高校在摸索中勇于创新,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努力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体系;还有的高校已经几十年的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已经建构了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
除了少数高校的留学生教育体系比较成熟以外,国内大部分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探索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的是学科分班制,即以学科专业为分班的自然单位,集中对留学生开展汉语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节省教育资源。但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这种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班制无法面对汉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无法回应不同汉语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导致汉语学习困难或没有挑战性,因而无法做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最优化。在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层次日益复杂的形势下,这种传统班级授课形式受到很大的挑战。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差异性的分析
要突破这一瓶颈,优化教学效果,就要打破常规的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的自然分班方式,重新制定分班标准。这就要求首先对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差异性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分班规则。
具体而言,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差异性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语言基础的差异。
语言基础的差异是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的第一差异,体现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上。这一差异与许多因素相关,如学习时间的长短,语言学习环境的优劣等。有的学生虽然学了两到三年的汉语,甚至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在本国学习,接触目的语的环境太少,口语水平偏低;有的学生在中国只学习了一年,但在交际中锻炼机会很多,语言的流利性好,在口试中的得分会比较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可能会掩盖一些准确性和规则性上的问题。
第二是学习动机的差异。
传统的巡检过程基本上依赖于人的主动性,这种巡检方式难免存在巡检人员监管问题(如:巡检人员消极怠工、漏检、误检)、记录方式问题(如:手工记录、记录效率低、记录漏项或出错)、维护管理问题(如:管理人员难以准确、全面地了解巡检状况,不能及时制定最佳的设备保养和维修方案)以及巡检工作量问题等[2-4]。因此,非常有必要采取自动化的手段,提升巡检质量,减少巡检工作量。
在同一班级内,学习者身份各不相同,学生背景复杂多样,学习的意愿和动机也不尽相同。[1]有的学习者希望通过一定的汉语水平考试,有的学习者的目的是来华工作或者定居,也有的学习者的目标主要是专业的学习,对汉语的学习目标仅限于日常的交流。学习动机的多样化为班级授课制模式下的统一教学增加了难度。
第三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学习者文化背景差异性很大。而这些差异又往往会影响汉语学习的实际效果。比如日本的留学生自我要求比较高,可能会倾向于进入低一级别的班级学习,以增强自信心。而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则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往往在口语水平方面进步很快。
在常规的科学专业分班教学模式中,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的这些差异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或者由于暂时无法解决而干脆被忽略,不予考虑。单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回应学习者丰富的学习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排斥或迷茫。这无疑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不仅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类型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学习结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单纯的学科分班制的单一标准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与教师教授的内容同一化之间的矛盾。面对来华留学生这个个体差异性日益复杂化的教学群体,要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应该积极应对,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规避学科分班制的弊端,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与设想
分层教学指的是依据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因素,兼顾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文化背景等情况,将学习者科学地进行区别和组合,再制定分层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以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分层教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教人,各因其材。”[2]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学科分班制的教学模式下,要实施“因材施教”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同一学科背景下的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在同一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兼顾能力水平差异和意愿能动差异太大的不同个体。而分层教学则可以在多方面考察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分层优化教学,保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关键一步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者进行筛选,进而根据相关标准,将学习者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展汉语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成高级班或者初级班,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多种层次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从而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分层教学可以有多种模式。具体来说,实施分班的标准主要由两个部分的因素组成: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首先,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可以纵向划分初、中、高级几个层次。其次,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继续细化分层,这意味着打破原有一次性划分行政班的分班方式,实行走班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分班的方式,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当选择的空间,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诚然,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并非所有高校在现阶段都有条件实施分层教学的模式开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及实施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具备“分层”意识,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尽量区别对待认知风格、语言技能存在差异的学习者,以达到优化班级教学效果的目标。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可以保证同一班级的学习者能够在相对统一的教学目标下、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使每位学习者获得最大程度发展,从而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这对于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王志刚等,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
[2]朱熹,论语集注:先进十一,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