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德国职业教育

2016-12-28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22期
关键词:德国职业学校

邵 峰/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感知德国职业教育

邵 峰/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通过归纳总结赴德国进行研修考察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剖析了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重点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对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今年8月7日到20日,笔者随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修”团一行24人,对德国进行了为期十四天的研修考察。我们从位于德国西部美丽的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开始,经莱比锡,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再折返法兰克福,返回国内。十四天的学习考察中,先后参观了吉森大学、中黑森州科技应用大学、BuFin联邦金融监管局、莱茵美茵应用科技大学、黑森州行政学院、达姆施塔特应用科技大学、宝马公司、柏林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十多个院校、公司及政府部门。可谓行程满满,收获多多。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产生背景

众所周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社会的全面重创,自上世纪40年代,德国企业界劳动力缺失状况就普遍存在,尤其是缺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不得已,德国只能从土耳其等其他邻国大量引进外籍劳工。此举虽解一时燃眉但非长久之计,也容易诱发众多社会问题。如何稳定地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成了摆在德国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也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职业学校学生身份和企业学徒身份,他们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学习,并由学校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

(三)德国的学制结构

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孩子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综合型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校;普通中学主要为职校输送生源。

一般到九年以后,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进入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通过毕业考试,根据个人成绩和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据了解,德国的中学生中大约有70%选择职业教育,而其中的85%的学生接受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政府重视。

在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大多是公立性质,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建设。中职学生每年培养经费约1.5万欧元,而普通中学生每年的培养经费不到5千欧元。政府鼓励企业开办职业学校,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2.企业主体。

“双元制”的核心在于对职业教育学生负责的主要责任方是企业,学校则是协助方,学校只是配合企业并记载学业。德国的中学生毕业后,先要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才被派往职业学校学习,其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另一表现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好处是培养目标具体明确,针对性强,减少了不必要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并与学生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在培训时间分配上,企业每周3~4天,职业学校每周1~2天。

3.终身学习。

在德国,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学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同样,在高等院校如果学习遇到了困难,或被淘汰了,也可以再回到职业学校来重新学习技术。另外,在职业学校学到了技术,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暂不就业,选择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4.创新引领。

创新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之一。多数学校采用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实训项目的选择与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对技术工人的实际能力需求密切联系,学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基本上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确保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严格统一的结业考试是德国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有力保障。进入各类学校,都有较高的淘汰率。学生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生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认可,毕业前还要进行多项技能操作考核。德国职业学校的结业考试在全国统一的时间内进行。考试由行业自治机构,如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委员会主持,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如果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6.师资准入。

德国有严格的师资准入制度,从事任何层次的教师职业,都必须首先取得教师资格证。职业学校的教师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稳定,但对职业教师的要求有严格规定。要想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正规的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实习资格,再经过不少于18个月的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也是如此。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类型比较多,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内的理论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技术教师,以及企业的实训教师等。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一)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在德国,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是无奈选择,而是他们的主动追求。在从事职教管理和教学的人员中,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大多数也都有接受职业教育的背景。国家创设的教育体制,适合各种个性特长、学识水平的学生选择分流,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成长链。企业注重职业教育,遵守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规定,积极主动地给予职业教育大量的投入,使得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的后劲。学生和家长也比较实际和理性,对选择怎样的教育,完全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情况,不盲目随流。而在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人们对职业教育持有鄙视态度,很多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只有读本科没戏了才会读职校,学生和家长把读职业院校当作无奈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关注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德国,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教师是公务员,职业院校只负责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他方面比如职业院校的招生、实习、与企业联合等方面都是政府负责进行的。由政府主导,调控力度大,效果好,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持续不断地发展。反观我国,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力度不够。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由学校和家长负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要面临着比本科学生更难的尴尬局面。

(三)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

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虽有外部压力,但更多的是内在动力。外部是因为有法律规定要求,而内在动力则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根源于企业经济利益的需要,二者是统一的。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企业投入约占整个费用的85%,其余15%由州政府拨给学校。在他们看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对企业具有增值的意义。反观我国,很多企业无长远眼光,不愿在职业教育上花更多的钱。如何让企业主动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能偿到回报和甜头。

(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师并不容易。职校教师除了有学历、资历上的要求外,还必须经过二年以上的企业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还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由于职业院校对于专职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严,因此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的教学能力都很强,有的技术学院要求教师每年定期去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生产情况,因此教师熟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在我国,职校教师主要毕业于师范院校,大部分实习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只会讲授空泛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职业院校必须投入更多经费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再学习,尽快弥补职业教育中师资技能缺失的短板。

(五)学习德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是在企业内部或“生产车间”式的教室中进行的。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验证所学理论,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前就基本胜任将要从事的工作,而且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由学校转向社会的过渡期。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在教室中完成的,理论与岗位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还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解决职业教育中人才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

(六)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院校采用的教材普遍偏深、偏难,内容上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实践应用的比重较小。这些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实践应用和动手指导的内容较少。德国职教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训课内容服务。反观我国,则恰恰相反。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实训课也是为专业课服务。我们要借鉴德国成功经验,以就业为向导,努力探索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以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三、结束语

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背景有差异,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关键是要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造就出大批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姚宝,过文英.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TatsachenüberDeutschland.[2014-03-20].http://www. tatsachen-ueber-deutschland.de/.

邵峰(1963-),男,安徽淮南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云桂信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应用电子技术。

猜你喜欢

德国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职业写作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开始敲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