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12-28程玉莲沈瑞欣韦凤梅王世颖苏农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黄 雲 程玉莲 沈瑞欣 韦凤梅 王世颖 苏农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隐性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 雲 程玉莲 沈瑞欣 韦凤梅 王世颖 苏农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城市中不少儿童尽管每天与父母同住,但是因为多种原因,父母亲无法陪伴、教育子女,我们将这些儿童称为隐性留守儿童。近些年隐性留守儿童急剧增加,亟需引起社会的关注。隐性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家长所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作为社会成员承担的社会责任失衡,社会亟需寻找促使两种责任平衡的机制。本文主要围绕隐性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和讨论。
隐性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
城市中的“留守儿童”通常是被人们所忽视的群体,这些孩子与我们所认知的“留守儿童”不同,他们衣着光鲜;不缺乏物质需求;长辈疼爱;我们看来他们是幸福的,但是就是这样一群孩子,父母工作忙于工作或学习,又或者父母离异,难以陪伴自己,由祖辈或保姆照顾,但这些孩子遭遇另一些问题,亲情缺失,缺乏情感归属,我们把这样这么一个群体称为“隐性留守儿童”。隐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一群体已经引发了教育、心理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隐性留守儿童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资料、专访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的研究,我们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内涵界定为四个方面:
1.心理留守。
心理留守也既是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导致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慰藉,从而使其觉得孤独。
2.语言留守。
这既是指语言上没有交流,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却不说话,各自拿着手机。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感情在这种交流少的环境中流失。
3.肢体语言留守。
肢体语言留守也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肢体接触,在城市里工作的父母通常忙于工作,好几天都不与孩子有拥抱,抚摸等肢体接触,这一定程度上加速心理上的留守。
4.陪伴留守。
陪伴是以上心理,语言,肢体接触发生的基础,陪伴也是改善这类孩子问题的基础,一旦父母的陪伴缺失,那么就会产生“心理留守”。
基于以上四个基础,隐性留守儿童定义为:隐性留守儿童指的是指一般不能在父母身边的城里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少,从而对其造成心理留守、语言留守、肢体语言留守和陪伴留守的儿童。
二、隐性留守儿童现状
1.数量的增加。
全国有6800万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万,这意味着有700万是城市中的隐性留守儿童,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这样的背景下,因为留守而出现精神疾病的儿童两方的人数竟大致相等,这就意味着城市隐性留守儿童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2.范围扩大。
根据调查研究,其中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隐性留守儿童现象更为突出。而且目前城市隐性留守儿童现象已经不再只集中出现在大城市,一些二线城市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寄住在亲戚家,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生活。但长期陪伴缺失、心理留守、沟通缺乏导致孩子成绩下滑,性格变内向。
三 城市隐性留守儿童问题凸显
1.心理问题。
隐性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陪伴的缺失,大多由祖辈照顾,俗话说“隔代亲”,长辈基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但我们也不能追究其中责任过错,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他们的方式。隔代如隔山,孩子在这种方式中不但没有健康成长,由于沟通的不对等性,心灵感到孤独,大多孩子变得娇纵、自私、任性,甚至漠视亲情,更严重的是有孩子患上抑郁症。湖南台曾做过一档节目“变形计”,里面的城市孩子暴戾,淡漠亲情,沉迷网络,经过变形,90%的城市孩子父母感叹反思他们缺少时间陪伴孩子才导致他们变成这样的。当父母的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陪伴。21世纪人类处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亲子相互沟通的障碍,隐性失陪现象越发严重,加剧了父母对孩子隐性留守。
2.陪伴缺失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有关学者在相关资料中提到:孩子对父母不同年龄阶段的依赖以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能力、人生发展、成熟世界观的形成和性格趋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会滞后反应。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 1~6 岁,6~12 岁,12~18 岁。12~18 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 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又以1~6岁最为关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曾就依恋问题对174名孩子进行了长达16年的考察。他们首先考察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诸如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家庭的整体状况,以及母爱程度等,随后,他们又考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考察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程度,以及在数学、阅读能力、拼写等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结果得出的结论令人瞩目: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一生都担任引导的角色,隐性留守儿童恰恰缺失了这一段,这对隐性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降低了,影响孩子对外界事情的判断和处理,最为重要是父母教育缺失影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会成为社会的隐患。
3.父母陪伴缺失诱发犯罪。
青少年犯罪向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到如今这个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青少年犯罪不减反增,青少年犯罪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父母监管的缺失造成了这些青少年心理上的不成熟,冲动,没有正确的引导,致使其犯罪。有学者就家庭环境,父母监控等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了Moos的家庭环境表考察了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家庭环境的差异,发现来自单亲或家庭重组的孩子比家庭和睦的孩子犯罪,这是由于这类孩子的社会水平较低。研究中还提到了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机率的关系,父母监控既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程度。父母监控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危险行为就相应越少,青少年犯罪机率也就相应减少。研究中还测试了一个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又受家庭氛围,父母监控所影响。最后得出论,家庭氛围(父母离异,父母教育水平),父母监控程度低,自我控制不足是独立作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变量,也即是这些因素是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究其犯罪原因,家庭原因占很高比例。家庭是孩子最直接的生活环境,父母的陪伴缺失将影响孩子的成长,隐性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这个群体不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重视。
四、解决隐性留守儿童对策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诸多社会问题凸显,这些问题对家庭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就隐性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言,在于作为父母所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作为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两者无法做到平衡,在面临要求更高的社会责任面前,诸多父母选择了应对更加显性的社会责任,而一定程度忽视了较为隐性的家庭责任。解决隐性留守儿童问题,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1.学校方面。
学校是隐性留守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想要改善隐性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必须从学校入手。学校应当了解本校的隐性留守儿童数目并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登记住址和联系方式,并且保密。为了避免让隐性留守儿童学生觉得自己有异与别人,学校应当定期为本校全体学生做心理健康测试,及时发现问题,主要对隐性留守儿童做心理疏通。学校还可以安排合理的时间,策划一个必须由父母和孩子参加的定期活动以此增加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同时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2.家庭方面。
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尽量多陪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在孩子迷茫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一味地满足溺爱。工作回家后放下手机和笔记本,不要继续忙于工作,要多与孩子沟通,多注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因为他们太小就忽略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父母的正确教导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3.社会方面。
社会与我们息息相关,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只有孩子健康成长,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有后续的生产力。作为社会整体而言,首先要抛弃急功近利思想,注重整体发展但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的发展是不能得以持久的;其次要在法律层面制定保护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让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再次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对家庭予以补贴,使得然而城市隐性儿童缺是社会容易忽视的,隐性留守儿童问题必须重视起来。不仅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需要关爱,城市中的隐性留守儿童也需要关爱,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觉不孤单。
程玉莲(1975.8-),女,汉族,讲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黄雲、沈瑞欣、韦凤梅、王世颖、苏农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读本科学生。
本论文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市级创新训练项目(cs161500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