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与管理
2016-12-28吴雪筠
吴雪筠
(广东省湛江市气象局,广东 湛江 524001)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与管理
吴雪筠
(广东省湛江市气象局,广东湛江524001)
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模式主要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模式的具体选择主要是由本单位的管理职能、管理目标所决定。本文针对两种会计机构模式的优缺点,结合影响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的因素,对如何加强两种会计机构模式的管理进行了研究。
事业单位;会计机构;机构设置
一、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是指由我国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兴办的从事教育、卫生、科技等活动的社会组织,由国家投入开办资金,多数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就是为了记录、反映和促进事业单位履行其职能的,即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围绕着该单位的职能与主旨展开。
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另外,也会存在一些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家允许其开展业务工作获得经营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来弥补事业支出差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推进,逐渐出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以往的公益行为转变为参与市场的竞争。因此,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必然要求其会计工作以保证国有资金安全运作、预防资金流失和贪污腐败、为决策提供财务信息为重点。无论采用哪种会计机构模式都是以促进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工作、更好履行职能为出发点。
二、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的主要模式
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主要分为集中式会计机构(集权式核算)、分散式会计机构(分权式核算)。
1、集中式会计机构模式的优缺点和管理重点
(1)集中式会计机构的优点。集中式会计机构模式是指将基层单位的财务工作集中在上级管理部门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一般会成立财务核算中心。基层财务工作主要负责报账工作,会计凭证的录入与审核、报表编制由财务核算中心完成,即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助于增强会计核算工作独立性。会计人员从各部门的岗位分离到财务核算中心这个机构,收入分配也不受被核算的各单位、职能部门制约,减少内部利益矛盾对会计信息的不利影响。二是有助于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由于集中式会计机构的财务管理具有统一的规范性,通过集中性的财务监管和专业的财务人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会有所提高,从而减少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2)集中式会计机构的缺陷。一是容易出现监督滞后性。一般情况下,基层单位报账后财务核算中心在核算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导致监督管理的滞后性。二是基层单位不真实财务行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基层单位出于自身利益,使用表面合规的财务行为掩盖违规的资金支出,财务核算中心只负责账务工作,难以把握此类业务的真实性,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财务核算中心人才储备不足。近年来,《预算法》经过修订后,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预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想要把部门预算做得更细,就要从基层入手。财务核算中心缺乏相关人员的前提下,难以完成日常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难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也无法实现预算的精细化。
(3)集中式会计机构管理重点。集中式会计机构模式容易造成权责分离现象,基层单位舞弊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很可能转移到财务核算中心。集中式会计机构模式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财务监控,设计有效地内部控制流程,避免串通舞弊行为。财务核算中心不仅是完成财务核算与编报财务报表的工作,更需要关注日常财务工作中的异常行为,例如是否出现异常现金流或者非常规的大额支出。
2、分散式会计机构模式的优缺点与管理重点
分散式会计机构模式是指各基层单位成立独立的会计机构,每个基层单位的会计机构配备财务人员,基层单位完成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后上报财务报表,上级主管单位对基层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总体而言,分散式会计机构设置的优点,可以避免从基层单位到财务核算中心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由于权责分明,基层单位决策会趋于谨慎。分散式会计机构模式不足的地方是基层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基层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
分散式会计机构设置的出发点是把事权和财权下放到基层单位,会计机构设置对基层单位有较高要求,一是单位领导班子较好掌握政策法规,二是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会计凭证与报表编制,更需要向领导提供合理建议,即对基层单位的要求是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均要到位。对分散式会计机构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基层单位会计财务工作的培训和监督,逐步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定期检查基层财务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建立起内审制度,有利于对基层单位监督。
3、会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大致上需考虑单位管理目标与人力资源配置两大因素。一方面,一个部门为了实现近期、长期管理目标,部门会计机构设置会随之发生调整;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也会制约会计机构的选择,如果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能力财务人员,基层单位的会计机构必然存在诸多财务风险;同样,如果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能力与财务管理的人才,即便是集中式会计机构模式,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地缘等因素也影响会计机构设置。例如,对于交通不便的地区,选择分散式会计机构在实践操作方面会更加适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1、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置选择
由图3可知:煤层和控顶区内顶板下沉量小,可见实体煤和支架控顶作用明显。工作面顶板下沉量随充填体强度增加而降低,充填体强度为 2MPa,3MPa,4MPa,5MPa,6MPa时,待充区内顶板最大下沉量为0.164m,0.150m,0.142m,0.138m,0.135m,0.132m,可见强度越大,对顶板控制作用越明显。强度与充填体配比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调整充填料浆的配合比增加强度,同时强度越高,充填成本越高,综合考虑取充填体强度值为4MPa。
无论是集中式会计机构还是分散式会计机构,均是为了事业单位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部门职能。会计机构的设置是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模式的体现,主要受到政策方针、人力资源因素限制。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一个部门所履行的职能会有所调整,如何调整上下级部门管理甚至部门间利益矛盾,如何发挥基层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基层单位目前的人员配备是否符合会计机构总体设置,这些问题都是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因素。
对于需要加强基层单位各方面管理的部门而言,会倾向于选择集中式会计机构,从而强化资金管理,弱化基层单位对于财务的决策权;管理模式呈金字塔模式,权利与管理级次呈正比例增长,权利越大责任越大,即决策的风险集中在管理顶层,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管理效率上有优势但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别,容易抹杀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对于需要鼓励、放开基层单位管理权的部门而言,则倾向于选择分散式会计机构,将部分财务决策权下放到基层。基层单位具有一定的事权和财权,必须对自身作出的决策负责,主管单位对基层单位进行监督,基层单位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基层服务单位的活力与创造力,有利于该单位基层业务的深入开展。
2、关于两种会计机构管理建议
(1)对于集中式会计机构设置,基于其管理模式的弱点,应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分析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业务流程设置内部控制程序,并且定期与不定期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三重一大”必须通过集体决策,注意检查集体决策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财务工作内部控制设置可以细分为银行现金管理、日常报销流程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等。上级主管单位应设置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发现基层单位的异常情况,及时纠正并针对此项问题进行全范围自查,防微杜渐。
(2)对于分散式会计机构设置,基层单位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除了继续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还需要注意对基层单位财务人员、领导的财务知识培训。一是针对基层领导,应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集体决策必须合法合规。二是针对基层财务人员,培养财务人才,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和锻炼,为领导决策提供合法合规合理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关键时候坚持原则。
(3)对于从集中式会计机构转变为分散会计机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确保基层单位有符合要求的财务人员,这是建立独立会计机构的前提。其次,针对基层单位会计机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有侧重点的培训,帮助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定期检验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财务工作方面,可以尝试更加细化的管理,为全面预算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在这种转变中,原来上级主管部门财务人员的职能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从重核算转变为重管理。
(4)对于从分散式会计机构转变为集中式会计机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必须保证财务核算中心配备了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的财务人员,由于需要处理大量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所以对财务人员分析和沟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针对各基层单位不同的实际情况,财务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应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管理建议,即要求财务人员有较好的财务分析、协调、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无论采用集中式会计机构设置还是分散式会计机构设置,都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部门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调整。既要促进部门业务的发展,更要保证国家资金安全运作。
[1]薛行生:论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会计机构及职能设置[J].会计之友,2014(2).
[2]郭瑛:关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5(11).
[3]钟文欣:集分结合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监督机制探析[J].财会通讯,2004(10).
[4]陈海玲:论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会计机构及职能设置[J].会计之友,2011(11).
(责任编辑:李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