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
2016-12-28李为
李 为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软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202;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
李为1,2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软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202;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的宏阔背景以及福州新区建设大力推进的情势,分析福州大都市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明确福州大都市区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整体谋划福州大都市区协调发展路径。
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述评
建设福州大都市区,促进福州与宁德、莆田等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对于进一步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带动福建发展的主引擎、加快推进海西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中国东南城市塌陷带的崛起支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同城化研究。作为国内首创的概念,学界对同城化的理解有所差异,在研究思路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为沈抚、广佛等少数地区的个案分析以及定性研究。二是大都市区研究。学界对大都市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空间重组、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面临较多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三是新型城镇化研究。学界研究多集中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形态、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四是福州大都市区研究。国内对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的研究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二、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选择
福州大都市区的空间范围,是以福州市主城区和平潭岛为重心,融合长乐市、闽侯县和连江县构建的福州都市区,整合辐射罗源县和福清市,并延伸拓展至莆田、宁德两市。
1、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
作为福州大都市区的核心区域,福州市辖各县市(含平潭)语言相同、人脉相通、习俗相近,具有深厚的一体化发展人文基础。福州市区以及各县市社会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居民跨区居住、就业、消费、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另外,福州市与莆田市、宁德市地缘相近,同属福州一小时经济圈。资源各具特色,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还是自贸试验区、“海丝”战略枢纽城市,投资环境较优;宁德港口岸线优质,陆域腹地广阔,环境容量较大;莆田民营经济活跃,开拓意识较强。产业具有互补性,福州是产业链服务中心,金融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达。宁德临港重化产业发展后劲大,莆田初步形成纺织鞋服、石化等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2、面临的机遇
国家持续加大对福建的倾斜支持力度,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支持福建建设“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为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利好。福州新区获国家批复,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为福州大都市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福州大都市区确立了发展主引擎和大龙头。
3、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福州大都市区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思想认识及顶层设计力度有待提升。由于受到现行行政区划以及考核机制的限制和约束,加上三市多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受制于“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行政壁垒和行政成本高,一些问题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大都市区发展。要实现“1+1+1>3”的设计初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产业政策协同效果较差,缺乏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水平较低;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产业发展面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土地资源制约、生态环境约束等挑战。
4、战略选择
福州要积极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带动莆田、宁德两市联动发展,以福州新区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布局重构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切入点,通过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统筹空间交通格局、实现均等公共服务、重点保障生态建设等抓手,努力构建同城化发展新格局。
三、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重点
第一,推进福州新区建设,优化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打造布局优的魅力大都市区。构筑“一心、两核、两群、三带、三轴”空间格局。“一心”,即福州新区。以马尾新城为核心,以沿海、沿江两条发展轴为骨架,以罗源湾、福清湾为两翼,依托长乐航空新城、环福清湾地区,推进建设北连宁德、南接莆田、西接福州老城区、东面平潭的福州新区;依托福州新区开放开发拉开福州城市框架,推进产城港城联动发展。“两核”,即宁德中心城市、莆田中心城市。“两群”,即南、北小城镇群,发展成为区域重要功能增长区。“三带”,包括西部生态带、东南沿海发展带、沿海湾保护与开发带。“三轴”,即北部宁武发展轴、中部闽江发展轴、南部沿溪发展轴,是城镇密集发展轴,是向西辐射内陆地区的重要通道,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区域同城化协调发展和城镇等级结构改善。
第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打造交通畅的引力大都市区。着力推进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城市主干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建设与对接,通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同城重大通道等快速通道对接,初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打造“1小时交通圈”,缩短时间距离,扩大腹地范围,便利人口、产业、资金、信息流动。网络化、差异化推进综合能源一体化,重点建设大都市区能源交易和节能减排市场。加快推进信息一体化和三网融合,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通信资费同城化。科学布局调整大都市区内公交线路、站场、综合交通枢纽和公交客运枢纽,开通城际公交,扩大公交覆盖面,形成一体化公交网络,提供同城化客运服务。
第三,进一步推进产业分工、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壮大区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产业强的实力大都市区。福州中心城区、福州新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是综合服务中心、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发展中心。其中,福州中心城区主要为区域服务中心,福州新区为产业重要发展区,二者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腹地,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合作。宁德是新能源、海运港口和物流中心,重要农业和水产品基地以及生态旅游休闲中心。莆田是综合制造业基地,重点海运港口和综合物流中心。
第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打造机制活的活力大都市区。健全福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法制基础,建立统一的财政支出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服务、建立现代公共治理体系,加强人口流动的协同管理与服务、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同城化。
第五,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同城化发展,打造保障通的包容力大都市区。加强福莆宁三市在教师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联系,逐步实现教育同城化。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区域共享机制,建立同城参保人员医疗保险费用实时结算制度,强化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交流合作。建立劳动力跨区域享受职业培训、技工教育、就业服务的协作机制。形成福莆宁旅游精品线路,以福州三坊七巷、福州鼓山、莆田湄洲岛、南少林寺、宁德太姥山、屏南白水洋地质公园等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海峡西岸特色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景点“一卡通”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协同保护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共治共保。
四、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举措
1、调整领导架构,确立权威协调
城市群、大都市区的跨区协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要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特别是国内长株潭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上移领导与决策层级,变“省协调、市为主”为“省领导、市为主”。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省直部门和三市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盘整体考虑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互惠互利、相互支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大力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
2、创新财税机制,提升金融服务
建立公共协作项目投入成本分担机制和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在同城化重大项目筹建伊始,对各市建设投入和要素保障进行评估,确定项目建成后的税收利益分配比例与调整机制。科学设计财税政策,结合各市在大都市区中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从促进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调整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财税政策,突出财税政策的行业指向。设立福州大都市区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补贴外溢性公共产品,促进公共服务对接,推动重大同城化项目前期工作。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积极尝试投融资新模式,比如开展土地补偿投融资试点、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等。
3、明确政府责任,发挥市场作用
福莆宁三市政府责任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市场体系建设,要切实履行好这方面的同城化责任。在产业发展和要素流通等方面,应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协同与重组,构建基础设施发展动力、城市空间增长动力、产业协同集聚动力和人口增长动力协同推进的大都市区现代化发展体制。
4、基础设施先行,完善政策体系
按照“一体统筹、权责匹配,投资共担、利益共享,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协调统筹,做好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生态政策和社会保障等的配合,合力规范与引导福州大都市区建设。
[1]桑秋、张平宇、罗峰: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9(3).
[2]李恒鑫:城际铁路对城市圈同城化的促进作用[J].综合运输,2010(4).
[3]陈仲光、刘克华、黄瑞荣:基于博弈理论的城市联盟研究——以福建省厦漳泉地区城市联盟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10).
(责任编辑:徐悦)
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福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5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