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2016-12-28潘晓燕
潘晓燕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 201800)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潘晓燕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2018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不仅要求实现经济总量平衡,而且要求实现结构优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技术创新和税种、税率的优化为抓手,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去除过剩产能;实现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及服务的品质提升;供给的精准度提高。从而适应小众化、品质化、品牌化的消费需求,创造或引领需求。
供给侧;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意义
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先行。宏观经济政策具有调节、引导经济发展方向、优化结构、平衡总量的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总需求管理的两大重要工具,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代表了我国宏观政策取向由需求侧向供给侧的转变。分析转变的原因,理清转变的思路,把握转变的方向,弄清转变的意义是当下和今后一段时间急需探索的问题,也是经济工作者和政策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政策创新引导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我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发挥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GDP成功迈上了11万亿美元的台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1997年,我国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吃、穿、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带动了钢铁、水泥、煤炭行业的发展。产业开始向重化工业转变,为顺利进入工业化阶段奠定了制造业基础,形成了传统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局面。“三驾马车”属于“需求侧”的力量,依据“三驾马车”驱动的经济发展思路,任何一项不稳定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波动,即投资没跟上、消费疲软或出口下降都会导致经济下滑。于是,解决方法就依靠加大投资、刺激消费或者是货币贬值促进出口等手段。无论是“4万亿”的刺激计划,还是降息、降准,包括2015年央行五次降准、降息,注入流动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都是在“需求”管理方面做文章。近几年来,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刺激措施,但由于投资边际报酬递减,企业家对未来信心不足,缺乏投资积极性,刺激政策促增长的效果每况愈下,GDP增长率仍然一路向下。如:在2009年“4万亿”强刺激下,GDP增速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之后,又开始掉头下行,直至2015年的6.9%。从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中,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从9.2%、7.8%、7.7%、7.4%,一直降至6.9%。事实说明需求管理思路在经济发展处在上升通道时,是有效的。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速一度下降,随后在2009年4万亿投资和10万亿贷款的强刺激下止跌回升,重回8%以上的增长速度,甚至从2009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连续三个季度达到10%以上增长率。当经济发展处在下行通道中时,如:2011年到2015年这五年,尤其是2015年第三季度刺激措施的强度并不弱,但经济增长的效果却接近于无。说明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总需求政策已经失灵,需要从新的角度审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所需。
一是要从结构上考虑,现在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再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结构性改革去化解。把目光转向“内件”更新,“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要从环境变化分析。过去30多年我国实现的是增量的经济增长,即农业人口在不断向工业转移、人口红利的效应充分释放;无论外资还是内资净投资量都在增加;建设用地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资源、能源的耗费在不计成本的增加等。未来需要在存量的基础上,遵循绿色、协调、共享的理念实现增长,就要遴选不同的路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可以从需求方面发力,也可以从供给侧发力,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要转向创新、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等,而不是一味地去刺激需求。所以,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加强“供给侧改革”是关键。
二、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和效果让世人震惊。但在这30多年一路向前的追赶中,光鲜的数字背后也掩盖了很多诸如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环境污染、管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对外依存度很高的中国经济当头一棒,让我国豁然顿悟:不能再一味地当“世界加工厂”了,要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次危机一方面挫伤了我国的经济,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单纯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存在着“世界经济一感冒,我国就咳嗽”的巨大风险。虽然我国的经济体量大了,但还不够强壮,所以,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体质迫在眉睫。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说:“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冲击,实际上是对我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挑战”。
目前,国际国内环境及经济发展规律驱使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发展的核心转移到了提质增效上。增长新动力不足和传统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处在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阶段。新常态从表面看,是经济的发展问题;从内部看,是结构的调整问题;从政策看,是发展的思路问题;从未来看,是方向的变革问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并确立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思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两侧兼顾,重在供给”,一些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中西部铁路、大型水利工程、棚户区改造,以及城市地下管网等公共产品建设需继续加大。补齐三十多年发展不均衡的欠账,同时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如下。
1、时迁势移。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怀抱,只有放眼世界,自己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创新之路已变成世界各国的共识。
2、结构优化。通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值由过去的“一、二、三”变为了今天的“三、二、一”。服务业的产值首次超过了其他两个产业。发展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的服务业,必须以客户为导向。
3、科技实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高。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2.09%,科技的供给实力在不断增强,由引进资金、技术转为输出资本、技术;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为自主创新(如我国的高铁、大飞机及核电技术);由技术追赶型转为某些领域的领跑型等。
4、发展阶段。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驱动变为了创新驱动;社会供求结构由经济短缺变为产能过剩;发展模式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内部消费型经济;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5、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拥有高消费能力、注重品质生活的80、90后消费群体,正在“互联网+”背景下成为我国新生代消费的主体。未来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得出DT时代我国中产阶级的发展与消费趋势。
我国经济正处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时期,整个消费模式已经悄然变化,由一个大众消费、大众偶像、大众品牌时期,进入到一个小众消费、小众偶像、小众品牌品质消费的发展时期。我国的消费者到日本去买马桶盖、电饭煲,电吹风、保温杯等现象,说明我们没有及时关注中产阶级消费需求的变化,产品升级换代不及时。因为这些产品我国是有的,且存在大量的过剩,只是没有及时迎合中产阶级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三、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1992年我国就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其核心是提高效率;但多年过去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效果不佳。2014年又进一步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其意义如下。
1、模式优化。根据“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Q=AF(K、L)分析,提高潜在GDP有两类方法:一是单纯增加资源使用量K和L;二是资源总量不变而提高技术水平A和改善生产组织方式F。前者为“外延型数量增长”,后者为“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外延型增长不可持续,不仅因为资源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且因为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为了实现人均GDP的增长,资本投入的增加速度必须比劳动高。然而随着资本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新增资本产生的效益递减,当资本的边际收益降到零时,再拉动投资也无法提高人均产出了,于是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从生产侧来说,近年我国生产了过多的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铁矿石、有色金属等,GDP的确增长了,但有效需求不足,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同质化的过剩。要去产能,需要革新技术,提高品质、增加种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小批量灵活的生产方式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为企业转型提供帮助。
2、去劣存优。历时经验证明,当经济中存在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在内的过剩产能时,对策绝不是新一轮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因为那无异于饮鸩止渴,用明天更多的过剩消化今天的闲置产能。这时,面向需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会失灵,不仅无法保障经济的增长,而且留下亟待处理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包括处于破裂边缘的资产泡沫、难以承受的政府和企业债务以及不可避免的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等。要化解这些风险,必须消除过剩产能,行业重组不可避免。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破产”、“兼并重组”等问题。具有产品、技术和经营优势的企业收购兼并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大企业的主导地位将逐步显现。这是从制造向研发转型的必经之路,研发需要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大型企业更具这样的实力;另外,在研发与创新的投入固定的基础上,企业规模越大,市场份额越高,分摊下来的平均研发成本就越低,研发的效益就越好。创新时代的行业格局常态是寡头竞争,而非“完全竞争”,生产模式则是柔性生产。
3、提质增效。消费者最为关心产品的品质,正因为如此,我国消费品市场正面临一场“品质革命”。例如:小米手机的成功给整个中国制造发出信号:真材实料造好东西;产品的设计要走到消费者的心智中去,做到“我的产品我设计”。它的手机C2B模式的敏捷制造、O2O的新供应链模式及“零库存”策略,都成为我国近年来企业供应链创新亮点之一,这也是其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赢得诸多客户,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我国制造业曾经的不惜降质来降价的价格领先竞争战略已走到了尽头,接下来要注重的是差异化竞争战略,要在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差异化上多做文章。做好产品品质对我国制造业是很大的挑战,不仅涉及到成本,还与企业员工、产品标准、生产流程、文化及管理密不可分。廉价品要走上品质化道路需要克服惯性思维等诸多障碍,所以转型升级也需要观念更新、坚持不懈。
2015年10月,瑞信发布数据表明,“当今我国有成熟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是8亿人,其中6亿人是屌丝,另外2亿人中的大半即1亿以上属于中产阶级,他们渐渐成为了我国主流消费的人群”。我国生产的很多产品,若是品质有所改善,能跟上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需求偏好,就会赢得巨大的市场。而过去只讲廉价、不求品质的观念需要彻底摒弃。其实真正好的商品必须要有对得起它的价格,只有有了好的价格,才能有好的利润,进而有好的研发,生产好的产品,得到好的利润再进行投入,这才是良性循环。现在的市场对品质有能力出价了,可是,现有产品的品质满足不了高端客户的需求,使得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纷纷去国外代购、海淘,导致境外消费猛增。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再不发动一场提升品质的革命,我国的过剩产能将越来越多。
4、产品创新。如果生产能力确实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而提高,那么供给不仅会主动创造需求,而且还会引领需求。优秀的企业满足客户需求,伟大的企业创造需求。新技术、新产品必然对应新的需求,就像智能手机的出现,否则就不是创新了,而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工业革命二百多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技术进步史,从蒸汽机、铁路、电力、内燃机、化工、电子、核能、生物、医药、电脑到移动通讯和互联网,几乎是无间断的发明和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动力。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只有制造业强大了,生产出质优对路的产品,国家经济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规划了提升品质、跻身强国的路径,“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企业产品创新是补短板、引领中产阶级追求品质消费及启动居民新一轮消费的关键。
5、服务便捷。我国不只是产品品质滞后于国内需求,而且服务的便利性也滞后于国内时间成本上升的速度。国人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对时间敏感度越来越高。当人们单位时间内挣钱少的时候,时间成本低,时间观念弱,当收入急速提高,人们的时间成本也快速上升,对便捷性、快速性,尤其是服务业的便利、快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京东、淘宝、支付宝、网银等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在手机上只有点几下就能完成购物、转账等业务,不用去人挤人,排长队花时间了。很多著名互联网企业,如新浪、搜狐、网易、百度、腾讯、阿里、360、京东、盛大,全部诞生在1998年的二季度到1990年的四季度。其十几年的时光里得以快速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时间成本的敏感与在意。服务业更人性化,或者更柔性化是人心所期。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这么火热的原因。
总之,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动是目前引导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税种、调节税率将会引导企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产品精准供给。利用好相机抉择,发挥供需双向调节经济的功能,提高有效需求,灵活应对创新转型中的新问题,政策创新势在必行。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金碚、张世贤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罗纳德·L.默姆、肯特·W.奥尔森著,陈银娥译:经济学与当代热点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吴晓波著:激荡三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吴晓波著:历史经济变革得失[M].杭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Z].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