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研发发展现状及其背后经济学分析
2016-12-28李旻璐
李旻璐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河南 驻马店463000)
1 研究背景介绍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自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后,后续政策出台及公众讨论热度不减,引发2015年的创业热潮。为何创新逐渐成为我国未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主要来看,我国经济已到达由粗放的资本、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精细化的知识、技术驱动发展模式进行转型的节点。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影响创新的因素、投入产出比等角度进行切入。首先,在探究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方面,魏守华(2008)提出科技人力资源等创新基础设施、国际技术溢出能力对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正向作用,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科技与产业部门联动性是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制约原因。其次,在对投入产出比的测量分析方面,Cuddington(2001)提出采用研发投入和专利活动作为衡量创新的投入产出的一般近似指标。古利平、张宗益、康继军(2006)利用专利与科研资源指标对中国的投入产出进行回归量化分析,发现专利对科研资金的产出弹性为0.465,而专利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产出弹性为1.201,因此科研资金量及科学家、工程师量的提升能显著促进我国专利数量的提升。因此本文借鉴前人对创新水平的定义及衡量方法,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探究我国现今创新发展现状,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现状进行剖析及解释。
2 我国创新发展现状
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在过去的近十年有较为显著的增长,但人均指标仍然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一般来看,一国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可从研发投入或研发支出的角度衡量。研发投入一般由研发支出总量(GERD)、R&D经费支出强度角度等指标衡量,研发支出一般由专利、发表高端论文数等指标衡量。为更进一步体现我国创新能力在结构上的缺陷,本文还将从行业和经费来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科技人才的培养及供应亦是决定经济体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我国R&D水平有较显著的提升,但与亚洲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从研发投入指标看,2014年我国R&D经费总量为13015.6亿元,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达到2.05%,比2010年上升了0.32个百分点,高于欧盟28国平均1.94%的投入强度,但仍远低于日本、韩国的3.94%和4.58%水平。
细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经费投入最高,为1392.5亿元,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15%。近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5%至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7个行业的R&D经费总和占企业全部R&D经费的61.1%,表明高端制造业的强研发投入需求。2014年,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35%),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2.00%)。
细分R&D经费投入来源看,可看出我国以企业研发为主,高校、研究院研发为辅。其中来源于企业的资金为9817亿元,占R&D经费的75.4%。来源于高等学校的R&D经费为898.15亿元,占比为10.6%,增长4.8%。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926.2亿元,占比为15.2%,同期增长8.1%。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动力来源,是重大创新的知识产权核心所在,处于科技创新链的上游。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在源头供给不足,将制约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从研发产出角度看,人均研发产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问题。虽然整体看,我国R&D产出增长迅速,科学刊物发表增长率从1994年2%上升到2004年的6.5%水平,但从人均指标看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2014年,中国发表国内科技论文58.52万篇,比上年增加了14.0%。中国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第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14.9%,比上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但人均指标不甚满意。但从高端技术领域的专利看,我国仍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我国数字通信领域占比最高为6.72%,而电力设备、能源领域占比为6.69%,计算机技术领域为6.22%。而以高新技术产业成功转型的新兴创新经济体韩国作为对比,韩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的依次是半导体(占比9.29%),视听技术(占比7.77%)、电力设备、能源领域(占比7.72%)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占比7.58%),结构占比上与我国相似,但优势领域覆盖仍比我国广,具有较大的创新协同作用。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仍存在科技、研究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尽管我国在科技人才资源总量水平仍保持稳定增长,在2014年达到7512万人,但R&D人员总量占比仅为4.94%。我国研究人员数量总量在2014年已位居世界第一名,占比25.3%,然而整体水平仍参差不齐。
3 我国创新研发发展滞后的经济学分析
从外部性角度进行分析,造成我国创新研发发展滞后原因主要可归为以下两大类。一是政府补贴方式单一、补贴数额不足。企业研发补贴数额不足会导致企业的研发投入量低于社会最优的研发投入量。二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不足。由于资金支持不足,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占比低于其他国家水平。
基础研究占比过低,影响我国原始创新水平,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研究是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具有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直接经济利益不显著的特点。由于基础研究研发成果作为典型的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性的特征,无法排他性的让成果持有人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影响企业在研发投入的动机及投入意愿,最终使得企业的研发投入小于社会最优水平。
从信息不对称方面进行分析,亦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其一,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研发成果的提供者对自身产品掌握的信息远多于市场上研发产品的买方,买方掌握信息量较少,出于对风险的规避,购买研发产品的人数会下降;其二,在获取研发补贴的市场中,由于补贴申请企业处于信息优势方,政府处于信息的弱势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导致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引起“骗补”问题的发生。该部分补贴资金无法有效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反过来抑制政府在研发补贴上的拨款。
从制度方面进行看,融资体制与创新主体格局的不匹配是造成我国创新现状踌伫不前的主要原因。从资金的供给端来看,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融资的主要渠道。融资方式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间接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等。我国在过去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结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达到近80%的占比,而即使到2015年我国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仅达到24%,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70%左右的水平,其中美国在80%左右。然而从资金需求方及创新主体来看,中小企业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主体,数量占比为95%、吸纳就业人口占城镇就业人口的80%,通常74%的中小企业表示急需融资,但仅有30%能够成功融资。2015年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仅5%,国际达到70%水平。因此,多数急迫需要融资以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无法从间接融资这个主要途径获取所需的资金,抑制整体市场的研发创新热情。
4 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创新发展水平的建议
鉴于上文的经济学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进行优化,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
首先,关于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企业的创新投入规模小于最优规模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政府侧面增加补贴的方式进行弥补,变相提高生产商相应的边际收益,从而在均衡状态下推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之源,对于该类外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进行重点的定向补贴,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
其次,针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对企业创新的抑制,可以通过金融信息中介或平台展现更多卖方多维度的信息,减弱买方在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劣势。此外,金融信息平台可以节约买方在获取信息中所付出的时间与金钱,减少信息的重复生产,提高交易的效率。在补贴政策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处于信息优势方,容易通过提供“虚假”的信息获取政府研发补贴后,而将补贴用于研发外的经营扩张等用途,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因此,政府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可在早期项目的审核强度与方式,获取关于企业在之前运用资金的信息,加强对于“骗补”企业的信息识别机制,从对象源头上控制补贴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设置事后考核机制,辅以多元化的补贴形式,保证获取补贴收入的企业能将补贴用于正当的用途。
最后,从融资体制角度看,由于融资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分布结构的错配,中小企业无法通过间接融资获得所需的资金,因此需要鼓励发展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多样化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
[1]魏守华.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近期中国创新能力演变的特征[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45(3):30-36.
[2]古利平,张宗益,康继军.专利与R&D资源: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6,20(1):147-151.
[3]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7):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