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
2016-12-28祝木伟聂恒凯李荣兵
吴 红,耿 波,祝木伟,聂恒凯,李荣兵
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
吴 红,耿 波,祝木伟,聂恒凯,李荣兵
文章从校企对接、系统培养、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如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做好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能否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在校企对接、系统培养、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全面实践,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举措
(一)完善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机制,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成立由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和学院参与的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出台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共管委员会工作制度、委员选聘制度、工作激励制度等,确定委员会成员工作职责和目标及奖惩措施。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评,达到共同发展。
建立了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院驻外工作站的定期沟通机制,及与物流企业互聘互兼人员制度;每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学术讲座2场。
(二)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衔接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对口支援专业建设合作,成立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出台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工作制度,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4门中职核心课程(如《物流业务流程》等)以及5门高职核心课程(如《采购与仓储》等)的课程标准。每半年召开一次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讨会,针对已运行的方案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提出修订意见,完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做好高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与中职的衔接、深化与提升。同时,我院在教师进修培训、学生实验实训等方面,对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提供指导,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1.校内实训室建设
建立认知实训——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三级校内外互补的实训实习体系。为了弥补校内现有实训条件的不足,加大实践性教学软件、硬件投入,对校内实训室进行扩建改造和提档升级,搭建起一个集供应、仓储、配送、运输、销售等企业节点于一体的供应链仿真平台,并将此“平台”当作舞台,通过任务引导、环境模拟、行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景感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在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中,自主正确地选用实验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4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选择与江苏百成大达物流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嘉里大通物流徐州分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形成了11个紧密型校外重点实习就业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双方人员互聘、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深受企业好评,更有不少学生被企业优先录用。
(四)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实践“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并重”即把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课程体系。“三元融入”是将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推行行业企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实现校企全面对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物流人才。“四层递进”是指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采用认知训练、过程模拟、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产学互动)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生产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得到职业能力的训练,又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的、嵌入物流职业标准,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职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保证了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落实学院骨干人才提升计划、青年精英扶植计划,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做到“五个一”,即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结成一个对子,解决一项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开发一个岗位技能培训包;二是抓好青年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工作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使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各种学习,部分教师赴加拿大、美国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做法。实现教师发展与专业发展有机统一,打造敬业型、专业型、发展型和合作型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联系,建设了专、兼任教师1∶3比例的专业兼职教师库,从中聘请了相关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拓展对外社会服务。利用兼职教师培训基金,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每学期都邀请了在专业和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和教授到校举办讲座,拓宽专业师生的视野。
(六)发挥专业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自入校开始专业教育到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等各个阶段都有完善的跟踪指导和监督考核机制,将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已形成就业率高、就业面广和就业质量好的特点。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走上了不同层次的管理岗位,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大部分毕业生在徐州及周边区域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利用物流管理的师资、技术与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物流项目咨询、规划、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对外技术服务力度,促进学院和企业在生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特别是与徐州香山物流实业公司合作,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服务平台,提供职业教育师资企业顶岗培训;以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和作业技能培训为载体,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有效对接。
在积极开展社会培训的同时,学院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助理物流师、物流工程师、助理电子商务师、ERP应用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一)创新“2+0.5+0.5”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实施了“2+0.5+0.5”教学实践模式。此模式的实施,不但职前综合训练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而且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和融合,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师生、学校、企业的多赢局面。
(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调研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科学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成立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麦可思研究院组成的第三方评价队伍,逐步改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为主的局面,在推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三)建成核心课程资源库,开辟了网络化教学形式
规划建设的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课程标准、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学习指南、学习素材、参考文献在线答疑留言系统等各种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渠道,也促进了师生多方式、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吴红,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产品合成及优化研究;
耿波,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电子商务;
祝木伟,男,山东诸城人,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伦理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聂恒凯,男,江苏睢宁人,教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改性及教学;
李荣兵,男,江苏丰县人,教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及数控技术。
G71
A
1008-4428(2016)03-121-02
本文系2014年度地市高职教育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地市高职院校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Y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