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设计大师徐青: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工程设计
2016-12-28
船舶设计大师徐青: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工程设计
本刊记者 黄雪霜 吴 彪
徐青在查阅材料
专家简介:
徐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重点型号总师。1960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是我国水面战斗舰艇设计领军人物之一,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重点型号的研制。作为总设计师,他主导构建了水面舰艇隐身设计和抗冲击技术体系。他提出的集成优化设计方法已在舰船研制中普遍应用。
承载荣辱科技重器——船舶设计大师眼中的舰船设计艺术魅力
2013年12月2日,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评选的“船舶设计大师”授予徐青等6人。
“船舶设计大师”每两年评选一次,以表彰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领域做出卓越业绩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获得这一荣誉的时候,徐青53岁。30多年蓝海筑梦,“船舶设计大师”这一称谓于他,实至名归。
从“战舰摇篮”成长起来的“船舶设计大师”,他和他的团队所设计的不仅是船舶,更是筑起了一片“流动的国土”“漂浮的城市”,形成了战斗的堡垒,扮演着和平使者,履行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使命。
“海上先锋”护卫舰是他跨世纪的杰作,参与过我国南海及钓鱼岛维权、亚丁湾护航、利比亚和也门撤侨、多国联合军演等重大任务,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誉。
为此,2003年和2005年他先后两次荣立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个人一等功,被评为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曾获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舰艇研制事业于他,是一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它,它就会向你展现其博大精深、神奇魅力的工作”。
在国际上,舰艇被视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只遵守本国的法律和公认的国际法。“舰艇开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国家。”现代舰艇的技术复杂、知识密集,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最新成就,是大国地位的象征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徐青眼中,舰船总体设计是水面战斗舰艇研制过程中“重要的关键环节”。它实际上是“各种知识的大集合体”,囊括了总体布置、建筑美学、航行性能、结构、材料、动力、电力、电子、武器等领域知识;又涉及到图形学、水动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学、电磁学、信息学、战术学、人因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它是一个涉及工程领域多、知识面广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舰船战术、战斗器材、航海性能、结构强度、建造工艺、专用装备等各有关学科的知识,是典型的综合性学科。
“舰船总体设计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她通过舰船建筑造型艺术和色彩美学的综合应用,仿佛是谱写着一部海上流动的乐章,传承着海军的传统文化。她使得舰船不仅仅是一种威武的作战装备,更是一件凝聚众多设计师智慧和想象力的艺术品。”徐青总结道。
积蕴三楚勤读力耕——积小流成江海埋下坚实伏笔
武汉,九省通衢,滚滚长江,直奔东海。这里的人,常常有着自己对“江与海”的哲学和思辨。徐青就生于斯,长于斯。
1960年,徐青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普通的家庭。长江边上,各种船舶往来交织,他喜爱长江边的生活,常常背着画板,去采风画画……设计师的优良基因伴随着春风沐雨萌芽成长。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徐青在理科重点班中“系统学习、集中突击”,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开启了他人生的又一段征程。
1982年,徐青顺利毕业,且幸运地被分到了位于武汉被誉为“战舰摇篮”的第七○一研究所(以下简称701),肩负着研究设计新型战舰捍卫国家主权的光荣使命。
入所不到3年,徐青成为当时所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当年,他才25岁。“遇到问题不犯怵,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工作中学习成长,虚心请教、身体力行,用言行去感染人。这是我走向管理岗位迎接第一挑战的秘诀”。在接下重任最初的那段时光里,没有人能够想象他承担了多大的压力,徐青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你想让别人信服你,你所要做的就是将最困难的部分留给自己,身体力行做给他们看,学而知之,边学边成长。用行动作为榜样去感染人,这样就没有人会说分给自己的任务完成不了啦。”。
从攻下第一座“高山”之后,徐青之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虽然时时都有难题,但他已经具备了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坦然面对的勇气和决心。从方案构思,到概念目标的形成;从关键技术的凝练和攻关,再到技术设计,工程实施,一步一步,边走边总结。为他之后主持运筹一个又一个国防重大工程设计产品,创下一个又一个记录,埋下了坚实伏笔。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发现船舶设计之美的成功“秘诀”
1996年,年仅36岁的徐青作为总设计师开始主持设计中国第一个大型试验船——993综合试验船。
对这条船,徐青用“怪船”来代称。因为设计目标时设定该船主要用于水声设备、鱼雷发射试验以及水文和舰船水下辐射噪声测量等,要把水声设备的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噪声测试和鱼雷发射等多项试验在这同一条试验船上完成。而相关试验,俄罗斯是使用5条试验船来完成这些任务的。
为了将几乎不可能变为可能,徐青和他的团队开始了他们“巧妙奇特,却一波三折”的攻坚历程。为满足试验要求,试验船必须要有一个贯穿主船体直径达6米多的深井。但造井之后,实验船航行状态非常不好,而且阻力很大,很难保持稳定性;而且有很多试验之间是互相矛盾的。为攻克这一个又一个难题,徐青及其团队先后尝试了多种方法,但最终失败。993综合试验船研制一度陷入困境。
“真是一个极度郁闷又糟糕的状态。”徐青形容当时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心情。而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再寻求方法和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败中尝试转换其他方向。那段时间,徐青都习惯了带着问题去工作和生活,无时不刻不在思考着解决问题的方法。终于,一次灵感萌发。“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密封的方法去避免水流入井内,想了各种复杂的办法,但当我看到滤茶的漏斗的时候,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做一个顺流的镂空盖,把水导流过去不就完了嘛,这样就能实现减小阻力,避免船在航行中的海豚运动了。”就这样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众人的难题。为此大家戏称这一设计巧妙的井盖为“徐青盖”。
此后徐青又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综合试验船的特殊结构、电磁兼容、噪声隔离、钛合金导流罩透声等关键技术问题。1999年,综合试验船成功研制交付使用。2002年5月7日北方航空公司的麦道客机CJ6136航班,在大连附近海域失事,在众多搜索黑匣子的船只中,993综合试验船率先定位失事飞机的黑匣子,为分析飞机失事原因立下头功。
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是一步一步不断改变,迎来水滴石穿,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过程。
2000年徐青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某型护卫舰的总设计师,在这个项目中,他和他的团队设计铸造了具有世界水准的护卫舰。他们解决了电特大尺寸船体的雷达波隐身性、电磁兼容性与作战效能之间的矛盾,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创意船体隐身构型,将上层建筑与射频设备进行集成设计;通过规划射频集成功能和舰船总体资源,构建外观简洁、目标特征低的上层建筑,不但获得了良好的隐身性能,而且提高了综合作战能力。这是我国第一代隐身护卫舰。此后我国基本形成了水面舰船隐身技术设计体系。
“这么多年我有一个切身体会,在众人看来很累人,很枯燥的工程设计工作中找到快乐和幸福感的诀窍就是从中找到艺术美感。就是你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把它当成是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去不断挖掘和享受,你就会对其产生兴趣,对这项工作爱不释手。”说这一席话的时候,徐青翻开自己的手机,找出收藏的帖子,记者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新奇的、美的设计世界:刷爆朋友圈的有关于德国电工将原本乱糟糟的布线图布置得跟花儿一样图景,引来中国工程师的比拼;还有《设计联》里那些单靠结构也能美出天际的建筑图集……
“美其实是符合工学原理的。比如遵循黄金分割法、包络线、邓恩曲线、力线等原则和方法,能让我们在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间找到最佳的落脚点,从而将美学理念融入到功能设计中。”在徐青眼里,工程设计其实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技术性的创作与创意活动,是典型的创新活动。
在徐青看来这份工作既需要有仰望星空的想象力,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他和团队所面临和经历的,依然是与其他军工人无异的艰辛攻关。用他的话说:“我们这一行,不仅是个需要奉献青春智力的事情,还是要流血流汗的事情。”
徐青在同事间有两个绰号:一个是“问题大王”,一个是“拼命三郎”。因为他在工作过程当中总喜欢不断思考、“刨根问底”“深究到底”,工作起来完全不认时间、不认地点。只要遇到问题,不管何时何地一定要立刻解决。
“所以很多年轻人怕碰见我,和我一起干科研感到确实很累,要随时随地思考和解决我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工作方向。急起来甚至能在凌晨给他们打电话探讨问题,遇见我经常是要么中午吃饭的时间没了,要么晚上休息的时间没了”。但事实上他又是很多年轻人再苦再累都愿意追随的导师。从他身上,年轻人总能学到很多他们所看重的闪光点。
舰船研制离不开出海实验,从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到总设计师,徐青没少参与其中。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洋,一艘宛如城堡的舰船漂浮其中,就算再大,在广阔未知的大洋面前依然显得如此微小,艰险难料,而人置身其中,更显渺小。
这是一部展现人类渺小生命强大生命力的奇妙乐章:为确保实验的全面性,徐青和他的同事们经常刻意选择在大风浪的气候下出海,测试船在大风浪环境下的各项参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测试舰船辐射噪声以及机械振动特性等。海上环境极其凶险,恶劣海况下,舰船的技术和实验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要坚守岗位,当舰船在风浪中剧烈颠簸时,晕船率极高,吐也要吐在工作岗位上。
“所以我说我们这一行干的其实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活儿,一个不小心,哪怕是在某一细节上出错,就是人命关天,就是整个工程大项目,是整个国家的损失。在风险面前,我们冬战三九,夏战三伏地加班加点,通宵熬夜又算得了什么呢?”
用徐青的话来说:“这样一份事业,工作辛苦,待遇不高,而大家拼的就是一种情怀。”这是一条没有退路、没有驿站的国防人生路。而他和他的团队所能做的,就是用心体会,细心发现,在繁复的工作中找到属于他们的满满成就感和快乐感。
徐青总设计师在试验现场指导年轻同志工作
持续改变追赶未来——期许做行业的领跑者
“我们的舰艇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可以说从一开始的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如今可以与他们并驾齐驱,同台竞技,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超越,倾注了几代国防科技人的心血。通过我们的奋斗,已经收获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徐青口中的改变,不仅有来自祖国海军的日益强大,还有着他所带领这支队伍的日益壮大。改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发展上,同时也表现在管理上,包括科研体系建设、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
虽然平时很忙,徐青依然重视培养设计师团队。据他介绍,团队里的人才梯队已经完善,而他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年轻人的带动上。这支由他带领的设计师团队,潜移默化地有着与他一样的品格:对国防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善于从枯燥的工作中寻找快乐和追求价值的欲望和能力。
肩负着我国新一代驱逐舰的研制任务,他在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收获的是丰硕的科研成果,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未来的十年是我们要跨越的十年,也是关键的十年,就像长跑一样,从追赶到平行到超越,其实超越这一步是最难的,因为你无可借鉴,我希望我们能够成功跨越这一步,做领跑者。”在他内心深处,位于海洋深处的那个美丽的梦想,让他内心充实,充满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