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程标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6-12-27李广静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音乐课新课程标准节奏

李广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音乐新课程标准》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每座校园,也走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新课标》的学习不仅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让教师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标》的学习不仅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科学分析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找准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课堂引导者,首先备课时应进行“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重心转移——由原来确定教学内容转变为明确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切合实际,同时找准重难点,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再加上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高要求、多样化、空洞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首先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通过反复聆听把对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并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基点上进行整理,最后把音乐作品中那些对学生真正有用的音乐要素制定到教学目标中。为了完成总目标,每节课我还会设立几个有针对性、有坡度的小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和音乐实践经过“爬坡”的过程,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

二、动静结合,调控教学节奏

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也可以在“静”时细细品味,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调控教学节奏。教学设计时,我都会创设动静结合的课堂结构。这里的“动”与“静”,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而言的。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设计时我会让“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但也要有适当的“静”进行调节。让学生在激烈的活动后静下来,给他们以舒缓调节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三、运用音乐要素和肢体语言,加强学生审美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堂结构一般包括发声练习、复习旧歌、节奏练习、视唱和学习新歌五个环节。唱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整齐统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学生经常都是一味机械地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按照这种传统的课堂结构,我上了一节又一节音乐课,虽然始终觉得缺少点什么,但一直都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自从学习《新课程标准》后,我的教学思想有了一定的改变。我发现: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并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打破以往的一些常规,让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和肢体语言等感受音乐,加强审美体验。首先,我精心设计每一遍听赏音乐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去听音乐,并把它放入相应的音乐活动中,提醒学生听的时候“用心感受”,使学生在重复听赏中全身心融入音乐,这样,一首歌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于心了。其次,我在提出要求,强调让学生对歌(乐)曲进行音乐情绪体验,并让学生根据歌曲情绪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歌曲。久而久之,学生对优美、欢快、活泼、天真、有趣的音乐情绪都能形象的创造表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对节奏、速度、节拍、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参与体验。因为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学生只有在重复的兴致的审美体验中,才能在能力上获得对音乐自主的感受和表现。以下案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1.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歌曲《噢,苏珊娜》时,我将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版本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首先是让学生听赏,学生先是被动感活泼的旋律感染。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随乐舞动,学生们从试听感官中接受到了我传递的信息,表现的跃跃欲试。在这个基础上我在乐曲的第二段时让学生们跟唱并跟着我舞动,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孩子们的表情喜悦、放松,简单的律动让孩子们的身心走进了音乐,有了这个铺垫,我开始了《噢,苏珊娜》的歌曲教学,这节课出奇的顺利,学生们也从音乐中体味到什么是友情,学会了用歌声把内心的快乐通过歌声传递给别人。

2.学唱歌曲《火车开啦》时,我运用音乐要素中的节奏、速度和力度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火车启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学生回答有呜、轰隆、咔嚓、咔嚓三种声音,接着再给出三组不同的节奏x、xx、x-,让学生根据节奏的不同进行探索模仿,体验感受节奏美。问题二:一列火车从远处开到汪清站,声音和速度会有什么变化?问题三:一列火车从汪清站出发了,一直开到远方,这时火车的声音和速度又会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具有对比性,然而,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却都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创造表现,从而感受从快到慢、从弱到强以及从慢到快、从强到弱的音乐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创设“高效”课堂

1.重复法。曾有一段时间,我在上音乐课时不愿意设计重复的环节,一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高兴,自己累的筋疲力尽,一节看似热闹、气氛活跃的一堂课,学生没学会多少真正和音乐有关的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后,让我彻底转变了这个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复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方法,也是音乐创作中最主要的手段。心理学研究:“音乐听90次,可以终身不忘。”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们要敢于重复,学会重复。

2.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其他全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交流,而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是为了把个人的灵感、体会与创造与其他同学共享,在经过几个人或几个小组以音乐中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唱歌教学中,同学之间声部的合作演唱;器乐教学中,分声部器乐合作演奏或分小组为乐曲加装饰音,进行汇报后再资源共享;打击乐伴奏中,小组与小组间不同节奏型的配合。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观念从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转变过来。这样,音乐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实效性,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时,兴趣也悄然而至,他们吹奏竖笛时变得守纪律、自觉起来,有时还会提出不懂的地方。总之,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进步很大,同时也体现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教学理念。

以上几点是我学习《新课程标准》后的点滴体会,在以后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学习,探索与实践,让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猜你喜欢

音乐课新课程标准节奏
喜欢的课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轻快漫舞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