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12-27宋继红
宋继红
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儿童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对于刚刚小学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一过程要面临自身角色的转变,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的养成等入学适应性问题。在这一阶段,家庭与学校双方应该共同为新生负责,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帮助一年级新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和心理上认同,为小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文献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幼小衔接现状以及家校协同合作模式进行了调研,提出探索教师培养一体化、将家长培训融入小学新生入学教育、构建立体化的家校协同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家校协同幼小衔接适应性
在幼儿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室环境、家长期望等方面都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很大的区别。在幼儿教育中,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以游戏和互动为主,教室环境也多以玩具、彩色装饰等布置,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更像是陪伴者;但在小学教育中,课程设置规范,需要儿童能够长时间坐住听讲,教室环境布置也变得整齐,教师变陪伴角色为主导角色,家长对儿童的关注也越来越以成绩为导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把学龄初期和学龄期划分在6岁,两个不同时期的人格发展内容是不同的,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都会面临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以及家长角色认知的转变是关键环节,这也就成为了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在办学上的工作重点。对于小学来说,如何进行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如何进行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将成为小学低年级工作的核心。
一、国内外幼小衔接现状与问题研究
2015年2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以制度规范的方式保证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升学问题。虽然国家在制度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培养方式由双方各自制定,幼儿园与小学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对接方式,很难满足家长和儿童本身的心理需求;目前的幼儿园“小学化”情况严重,为了保证优质小学的入学率,很多幼儿园提早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儿童本身快乐成长的需求;从宏观层面来讲,小学之间的校际差异比较明显,很多家长对于优质小学的教育资源趋之若鹜,这就导致了小学择校和学区房等现实问题的产生。
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中十分重视幼小衔接,由政府颁布法令政策予以保障,并且将“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标。例如新西兰在2002年就颁布了学前教育的10年战略计划《未来之路(2001-2012)》,其中有一条策略就是“促进从出生到8岁教育的连续性”。一些西方国家还会支持一些幼教机构和小学以及家庭合作,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提供专业化的入学适应性服务。
二、家校协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学校与家庭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学校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家长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在这其中,班主任作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关键人物,在家校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抚养者,更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应该完全由学校以及老师负责,但却不知家长的角色是老师不可替代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明显会多过于老师。家长可以和老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生活习惯,作业的完成情况,生活表现等,老师可以和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期间表现,学习成绩和纪律情况等。只有家庭和学校的信息保持通畅,才能有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因材施教。
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家校协同合作的方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长会等方式,在原有家长会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家长委员会交流群等、“家校通”APP等多渠道的交流方式,保障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对等。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受父母的影响直接反映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处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要比学校老师的影响更明显。就目前家校协同合作的实践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家校合作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还是停留在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上;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只是负责向家长单方向传递信息;相关部门也缺乏对于家校合作方式的规范性指导。
三、建议与对策
1.合作形式上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探索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培养一体化
造成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现实问题是来源于两个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和方式不同,管理模式也相对独立,最终导致小学老师不了解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内容,幼儿园老师不了解小学老师的教学风格。将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养方式相互结合,可以加强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互动情况,使不同阶段的教师均能了解幼小衔接过程中双方的职责,更好的为儿童入学奠定基础。
2.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有针对性的家长培训内容
在所有小学新生入学前,学校都会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式的培养、课堂专注度的锻炼、组织纪律性的培训等等,以便使一年级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模式,尽快完成小学生角色的转变。但对于小学新生家长的培训,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其实家长的角色转变相比于学生本人来说更重要。在学生入学时感到不适应的一段时间内,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本人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对于父母心理上的改变,角色认知的改变,如何进行家校联系等内容更应该进行培训,使家长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及自己应该带给孩子积极正向的引导。
3.构建立体化家校协同模式,开展家校多元合作方式
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家校协同合作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家长见面会等方式,逐渐发展成为线上线下多渠道沟通方式。随着微信的普及,班级家长群极大的方便了班主任老师与各个家长之间的联系。“家校通”是集计算机、互联网、考勤信息化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为学校、家庭和老师之间快捷、实时的沟通搭建了平台。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家校协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却缺少梳理和整合。目前学校应该整合线上线下各个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作用,同时降低使用重复率,减少不必要的信息传播和重复性的通知内容,既要保证沟通信息的通畅性,又要保证信息传播的权威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旭.北京市“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5,(06):28-31.
[2]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02):28-31+37.
[3]辛韵晔.小学家校合作问题新探[J].山西青年,2016,(16):122.
[4]周光池.家校合作视角下的小学家长教育对策思考[J].好家长,2016,(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