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下的房企金融业务模式

2016-12-27岳磊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融资

岳磊

近两年,随着行业利润下滑与业绩加速分化,房地产企业纷纷谋划转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房企瞄准金融行业,采用多种路径介入金融,甚至有房企主动提出转型金融地产集团。但是风险仍然不能忽视,因此除了监管层面更加严格之外,房企转型金融业务也需制定清晰战略目标和定位,并建立地产业务与金融业务的隔离机制等。

一、房地产行业遇增长瓶颈,金融创新带来变革机遇

1.房地产行业面临增长天花板,房企盈利能力下滑

2015年至今,在持续的货币宽松、信贷增产、政策松动的强刺激下,房地产行业进入小周期上升阶段,市场交易行情持续复苏,房企资金链明显好转,收获了靓丽的成绩单。但是从长期来看,除一线城市和少数核心二线城市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大部分城仍然市面临库存积压、降价难销的困境,去库存依旧是未来长期主题。同时,天价地王频频出现,地价涨幅持续高于房价涨幅,房地产企业盈利空间继续缩窄在所难免。

传统房地产企业面临销售规模增长的中长期瓶颈,依靠简单拿地、开发卖房的盈利模式将难以持续。从上市房企财务数据看,自2011年以来,房地产企业销售毛利率从接近40%的高位持续下降至28%,销售净利润率从16%下滑至不足10%,行业盈利空间持续被压缩。虽然近两年房地产行业明显回暖,但多数房企增收不增利,2016年一季度行业销售净利率为9.68%,同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房企盈利继续出现分化,1/4的上市房企销售净利率高于10%,而另有1/4的房企却已经为负值。

2.部分房地产企业负债率高企,急需改善融资结构

房地产企业传统的重资产模式,必然会导致高杠杆和负债率偏高,而房企的主要融资渠道为债务融资(银行贷款、委托贷款、公司债等)。去年以来信贷政策宽松,银行贷款利率多次下调,房企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同时A股再融资渠道也在放宽,房企融资冲动强烈。2016年1-6月,上市房企发行公司债、企业债、超短融等信用债超过2500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代表房企发行公司债的票面利率普遍在3%-4%之间,较去年明显降低;2015年28家上市房企定向增发募集资金超过1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又有20家房企定向增发700多亿元,另有25家房企正处于审批流程中,部分房企甚至连续推出定增方案,房企资金饥渴可见一斑。

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增加,造成部分房企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上市房企资产负债率持续升高,2015年达到76.64%,比2014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绿地控股、泛海控股等部分房企的资产负债率超过了87%,远高于行业平均值,其负债以债券、银行贷款等为主。房企负债率高企,意味着企业偿债压力巨大,同时会影响企业后续再融资的安排,因而急需开拓融资渠道及创新融资模式。

3.房地产与金融合作密切,金融创新浪潮带来发展机遇

房地产行业与金融行业都是传统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二者合作广泛而密切,在国外的行业分类中,房地产行业直接被视为金融的一部分。一方面,房地产的资产属性使其成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抵押品和融资工具;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通过发债、IPO、定增等传统方式融资,同样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

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管制逐步放宽,金融创新尤其是直接融资渠道拓宽,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金融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阶段,也为房地产行业带来变革的机遇。以P2P、众筹等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融资方式,为房企将重资产的房子、土地转换为轻资产提供了便利。金融创新也在推动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不断发展,譬如ABS\MBS\CMBS、类REITs、公积金贷款证券化等产品开始涌现,这为房企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有利于提高资产流动性。在“地产+金融+互联网”大融合的趋势下,部分房企借助金融创新力量,加速战略转型,目标成为产业金融集团或其他类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也变得顺理成章。

二、房企转型金融背后动因思考

1.企业利润多元化,谋求高投入高回报

房地产企业转型金融业务,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求更大增量市场,突破现有行业发展瓶颈,拓宽企业利润来源。而金融行业门槛高、资本金数量大、盈利能力强,正符合房企未来战略需求。部分投资于金融行业的房企,已经获得丰厚回报。泛海控股的民生证券公司已经成为其利润主要来源,2015年证券公司营业利润占比达到51.2%。绿地控股的全资子公司绿地金控去年实现净利润30 亿元,占比上市公司净利达40%。

2.拓宽融资渠道,调整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房企直接参与金融业务,将融资渠道从银行、公司债扩展至信托、私募基金、保险、REITs、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并且不断发展出融资租赁、房地产资产证券化、P2P与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而以债权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股权融资占比大幅增加,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开始兴起。直接参股或控股金融机构的房企,享有更多融资便利,入股保险的企业将有可能获得大量低成本、长期限的保险资金;对入股银行的房企而言,一方面其在地产开发周期中的融资需求皆有所满足,包括前期拿地保证金、开发贷、销售期按揭贷款以至于在持有运营阶段的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社区金融服务等,另一方面也可对房企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推动房企经营模式转型

传统房地产企业多为重资产模式,即企业投入大量自有资金用于拿地、开发项目;但是借助金融创新方式,房地产基金、众筹等多种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将项目大部分权益打包转让,一方面使企业债务出表,从而优化房企财务报表结构,另一方面使企业专注于设计、建造、招商及运营管理等环节,使企业经营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换。

三、地产转型金融业务的三大主要模式

1.成立金融控股平台,统筹金融业务,获取金融全牌照

房地产企业转型金融最直接的模式就是成立金融控股平台,独立开展所有进入业务,通过多种渠道布局,目标是获取金融领域全牌照。采用这种模式的多为房地产龙头企业,如万达集团、恒大集团、绿地集团等,它们未来谋求房地产业务与金融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力求打造金融地产财团的发展模式。

万达集团在2015年正式成立万达金融集团,目前已经拥有网络金融、保险、投资等子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155亿元,发展极其迅速。恒大集团成立恒大金融集团,先后获得保险、银行等业务牌照,设立恒大金服公司涉足互联网金融,其中“恒大人寿”借助亚冠决赛高调亮相,引起广泛关注。绿地集团将金融业务作为三大新业务版块,成立金融控股集团,进入包括互联网金融、私募基金、小贷/担保等多个领域,并参股东方证券、上海农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金融机构。

2.参股控股金融机构,扩大金融布局

部分中型房企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但是在金融行业拥有一定的经验或资源,选择直接参股或控股金融机构的方式,以“地产+金融+X”为战略目标,逐步转型金融业务。一般而言,房企主要通过认购上市金融机构定向增发的股份或二级市场收购、收购非上市金融机构股权等手段,获取金融机构的参与乃至控制权,快速开展金融业务;或者联合其他房企、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寿险、财险、再保险、民营银行等公司,从而获取金融牌照,扩大金融领域布局。

泛海控股是典型的转型金融业务的房地产公司,从2014 年起加大了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在“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的战略转型思路指导下,先后收购并增资民生证券、亚太财险、民生信托、民生期货等,设立基金、投资管理公司、民金所等子公司,联合其他民企发起成立寿险、再保险公司等,不断完善金融版图。

互联网金融平台则是房企转型金融的热门路径。今年以来,就有金地集团、碧桂园集团、佳兆业等房地产企业纷纷上线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众筹、首付贷、供应链融资等各类金融产品。2016年9月,泛海控股设立民生金服控股有限公司,也建立了互联网金融控股平台。

3.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发展房地产金融产品

虽然很多房企意识到金融业务的价值,但是出于自身实力、整体战略等多种原因,难以直接参与金融业务,所以选择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地产与金融的创新结合。

房地产公司与券商、基金合作推动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将成熟物业等存量资产打包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房企实现商业物业项目的投资退出,提前变现租金收益,缩短投资回报周期,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加速轻资产化转型,而REITs投资人享受租金、物业升值等带来的投资收益,丰富资产配置品种,实现双赢目标。例如,2015年万科地产与鹏华基金发起的国内首只公募REITs“鹏华前海万科REITs”,以不高于基金资产50%的比例投资于万科前海企业公馆股权,运作一年的投资收益达到了9%,而同期的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近19%。

房企与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有些集中于首付贷、众筹购房等产品,虽然能帮助房企提高成交量,推动项目去化,加速销售资金回笼,但是存在助长房价上涨和涉嫌非法集资等法律风险,部分地区已经叫停。而现在房企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更加重视场景与金融的结合,挖掘消费金融潜力,譬如围绕购买房地产过程购房、装修、物业管理的消费需求,借助互联网为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此外,多家房企引入保险等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保利地产引入泰康人寿、珠江人寿、安邦保险,远洋地产引入中国人寿等,推进地产与保险在战略层面的长远合作,二者在融资、运营、业务开拓方面实现协同发展。譬如在当前热门的养老地产领域,保险作为低成本长期资金的投入者,地产企业作为养老社区的承建者、运营者,双方的结合将带来持续良好的效益。

四、房企转型金融业务须重视风险

房地产与金融虽然都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但是二者在政策监管、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房企转型金融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诸多风险。

金融行业竞争激烈,转型金融同样面临盈利困难的风险。以寿险业为例,2015年上海人寿、恒大人寿、人保健康等均出现净利润亏损亿元以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通道,房企转型金融不得不面临这个风险。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总量和占比最近几年持续双升,不良资产率已经突破2%,银行利润增速出现锐减。

我国金融机构牌照采用审批制,获取牌照的难度极大,通过发起设立金融机构获取金融业务牌照的房企不得不面对漫长的审批过程,也有可能无法通过审批。监管机构对产业资本获取金融牌照采取严格审核的态度,譬如目前有200多家企业排队申请保险牌照,但保监会15年至今年上半年仅批准24家筹建,对发起企业提出财务报表良好、有持续出资能力、股东社会信用要好、有专业人才队伍等多项要求。

而热门的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目前并没有严格的行业规范,也缺乏相关法律的监管和约束。部分房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甚至存在自融问题,即旗下平台将募集资金投入到关联公司的房地产项目上,而这种隐蔽的风险很难被监管部门及时发现。有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房地产P2P产品还存在资金监管缺失、重复抵押等问题,面临房价下跌、逾期等风险,如果因此出现兑付问题,对行业发展和房企品牌都是巨大伤害,投资者更是面临严重损失。

从监管层面来看,房地产参股金融,受到住建部、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多个部门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而房地产与金融作为关联度很强的行业,二者的融合,存在影响金融系统稳定的隐患——以房企入股银行为例,房企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决策,银行信贷政策、利率政策、风控机制独立性减弱,如果房企或银行一方发生问题,风险将会叠加放大。

五、房地产企业转型金融业务的建议

房地产企业纷纷切入金融业务,企图从“地产+金融”的融合中获取企业新的发展动力,再加上“互联网”的因素,地产与金融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房企在转型金融业务过程中,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首先,制定转型金融业务的战略目的,做好顶层设计规划,譬如选择整体转型金融业务还是走产融结合,选择战略投资或者财务投资,实现全牌照的金控集团还是集中某一行业深耕等。

其次,结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模式、资本实力等条件和优势选择实现路径。以国有大型房企为例,它们资金实力雄厚、股东背景强大,可以直接获取金融牌照,甚至直接成立金控集团,在发展房地产主业同时,做大金融业务,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中小房企则资本有限,可选择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地产业务发展。

再次,建立符合金融行业特点的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金融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知本密集型行业,人才是核心资源。房企需要建立起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完善职业上升通道,并着手培养地产+金融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最后,建立地产业务与金融业务的隔离机制,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还应建立不同金融机构间的防火墙机制。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对房地产与金融机构间、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关联交易建立审查制度和机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进行关联交易,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面对房地产转型金融业务的浪潮,政府也应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时引导和监管“地产+金融”的创新。对于房地产主导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其控股的金融机构属于不同金融行业,监管层面需要加强协调。应严格控制企业关联交易,加强信息披露;对房企与关联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流动及时跟踪监测,严控同一控制人下不同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保障房企与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作者就职于中国银行总行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融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融资
融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7月重要融资事件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