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应从开拓学生的多重视域开始
2016-12-27夏翠雅
夏翠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个性地解读和感悟这首千古名词呢?
一、激趣导入不可或缺
成功的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悉心创造和演绎精彩,包括开头,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成功课堂的第一道“坎”。
例如,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可以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也可以通过介绍苏轼开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多重解读不可或缺
以下是一段教学实录:
问题: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质疑,点评。
1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具豪迈之气。
2组:难道最具豪迈之气的仅仅是上面一句吗?谁能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不具豪迈之气吗?
1组:你们认为这句也是,为什么呢?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呢?
2组:仔细考究,这一句也具豪迈之气,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气魄极大,笔力非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3组点评:我们组认为1组同学选出的句子是写景句子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中豪迈气势,2组同学选出的句子虽不是写景句子,但这是作者的想象,如歌词唱到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同样体现出一种气势。
1组:不对吧,“浪”怎么能淘尽“人物”?
3组:“浪”应该是比喻,比喻时光,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的大浪。
师点评:对,应该是时光,我们还知道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在这里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真正好的阅读应该提倡多重解读。显然,硬性地规定“乱石穿空”这几句是最具豪迈之气的,无疑,限制了孩子们的多重解读。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看似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引领学生进行多重解读、个性解读。就像“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有学生说,此句是作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哀叹,也有学生认为是作者和全词一脉相承,进一步抒发追求“积极向上的梦境”的雄心。做为教师,既不能仅仅肯定其积极的,也不能一味地否定其消极的一面,而是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逐步培养孩子们看待世人或世界的一种哲学眼光:不再以“非此即彼”的态度阅读人或世界,不再以单线条或平面的视角打量人或世界。
三、探究延伸不可或缺
古诗词综合性和积淀性的特点,决定了诗词教学不能仅仅拘囿于教材,固守于讲台,那种留守在“自留地”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基于文本,适度高于文本”,让孩子们在探究延伸中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以下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临结束时的教学设计:
1.将本词扩写成一篇散文,全班进行交流。
2.三国时代人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3.苏轼的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并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林语堂也曾说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不得不承认,古诗词教学要善用课外“活水”滋补课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其中,诸多的相关资料,需要教师去做合理而准确的甄别、梳理和筛选,真正使语文学习真正达到“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平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