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12-27王媛
王媛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古语亦有言,人无德不立。通过司马光的言论,不难发现,思想品德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中学语文老师,肩负着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重要责任,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更是彰显语文老师业务技能的参考依据和标准。
学生的中学语文教育,是整个学生教育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德育培养方面,语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著名教育家、诗人韩愈曾经说过:文以载道。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中学生的语文教材中,阅读篇目众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给人教化,非常契合当前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果能够量身打造,加强学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从愚笨学科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样看来,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完成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的目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时间紧,任务重,但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问题:有些老师只是片面地谈德育,光说教,而感悟很少。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的说教不敢兴趣,不愿买账。接着出现学习兴趣低落,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等恶性循环。
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的重视社会的期待,从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存在的个体性,导致语文内涵的多样性不能发挥作用,德育经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这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敷衍了事的心态,老师准备的德育工作,在学生面前,就跟瞎子点蜡一样。
笔者认为,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抓住德育的渗透点
语文阅读文本中,藏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就像一座没有开垦的宝藏,只要用心挖掘,就会发现宝贵的财富。才能真正实现启迪学生指挥,润泽学生心灵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想有效地加强德育渗透,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上课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材料,准备课件,熟悉课本,明确重点,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寻找出双方的最佳结合点。
在《背影》这篇课文中,朱自清先生用平实无华的笔触,娓娓道来与父亲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没有华丽才辞藻,一样可以诠释出如山的父爱。老师在讲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亲情的伟大,让学生说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做过的那些点点滴滴的事情。
在《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中,通过阅读文章,真实再现了故宫的博大精深和雄伟瑰丽。在学生赞叹中国古代建筑宫殿巧夺天工的手艺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人民的智慧无穷,在浩瀚苍茫的中华大地,留下了一座座宝贵财富。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们为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度更感到骄傲,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爱国热情。
二、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所谓品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朗读。老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学语文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朗读课文,不但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感情,让学生能够精准地抱我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在品读中渗透德育的最终目的。
在《黄河颂》这篇课文中,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全篇以短句为主,节奏感非常鲜明,需要学生的情感随之奔放。在配乐朗读中,能够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母亲河一往无前、奔腾不息的豪迈气势,更能感受到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品读,还要学会咬文嚼字。因为在阅读文本中,有些重要字词,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必备钥匙。只有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到德育的内在涵养。在《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中,文章开头,作则就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用沉重、美丽这两个词语唤醒了自己对南斯拉夫克拉库耶次小城的记忆。在那次屠杀中,有7000多人遇难,其中还包括了300多个孩子。当然,这份记忆是沉重的,是悲痛的。但是,在这种悲壮的氛围中,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不屈令人动容,这也是血雨腥风下的残忍美丽。牢记这场屠杀,是为了让后代以史为鉴,不让灾难重演;歌颂民族,是为了痛斥刽子手的凶残,也是希望这样的喋血一幕不再出现。沉重和美丽,这两次看似有矛盾,诉说的道理却不约而同:我们不要战争,我们只要和平。在阅读中,教学生领略这两个词语的深刻内涵,就会使思想受到熏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德育渗透,还要注重人物品析。在阅读文本中,很多正面人物形象都值得学生们学习。他们有的是品德高尚,有的是心灵美好,有的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教育工作者,恰当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和选择能力,更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有很多例子,花木兰替父从军,恪守孝道;夸父执着追日,不言放弃;唐睢不畏强权,不卑不亢,这些鲜明的人物特点,都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
当然,有好就有坏。很多反面人物的形象,更显出作者的批判立场。例如,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小说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刻画出了他的五次变化,变化速度之快,跟变色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奥楚蔑洛夫态度摇摆不定,自相矛盾,这种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被作者展示的淋漓尽致。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他当做一面铜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在感受中渗透德育
很多阅读文本,都有留白,老师要恰当的运用留白,引导学生发挥大胆、合理的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在感受中渗透德育的效果。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中,英子问父亲,可不可以到学校参加她的毕业典礼。躺在病床上,病入膏肓的爸爸看了看英子,无奈的摇了摇头,不说话,把脸转向了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这一段文字的描述,看似是闲笔,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学生用心体味,才能感受到笔者的良苦用心。老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英子的爸爸突然转过脸去,为什要举起他的手?如果你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需要你来描述此刻英子爸爸的申请,你会用那种场景来体现出来?看似一场关于文章的互动,其实可以打动很多人心。告诉我们父爱如山,拥有就是最大的幸福,漫漫人生路,且行且珍惜。
与此同时,要想做好文本阅读的空白延伸,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适当的借助外力,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课堂中,老师可以播放几首相应的歌曲、视频短片、文本插图等美内容,用于烘托气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积极参与进来。
四、通过活动拓展,推动德育内化
在学校里面,学生是学习的主力军。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内涵的深远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建议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日常教学过程的同时,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下延伸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德育渗透,推动德育内化。打个比方来说,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开展练笔,鼓励学生尝试着续写故事,尝试剧本创作,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引导学生加强为阅读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渗透,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有助理促成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二者相得益彰。当然,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把握原则,更要掌控尺度,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任性编造,还是要以启迪学生为主要任务。只有多一份用心良苦,才能早日守望花开。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