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韬:有胆做设计
2016-12-27陈学霞
陈学霞
建筑师、专栏作家、电台节目嘉宾主持、讲师等等,在多重身份的构成下是阮文韬执着追求设计的梦想和敢为人师的精神。自2007年成立GROUNDWORK(元新建城)以来,他以学术研究、设计实践和社会事务为基准点,勾画着自己的多面人生。
一身侠气,笑声爽朗,一副文静书生的相貌,是建筑师阮文韬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你所不知道的这位成长于多元文化交融的香港,在英国读书、在加拿大也生活过的“流浪”才子,却喜欢一个人勤练毛笔字,以及为杂志报纸撰写专栏。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句话来形容他,很贴切。他可以面对上百个学生侃侃而谈,也可以踏着冲浪板在青海碧浪中驰骋。甚至还可以在夜晚时分,客串一把电台主持人,让设计在深夜里开出美丽的花朵。然而这一切只是阮文韬深爱的设计所伸出的枝杈,“回到原初”是他为自己事务所起名“元新”的出发点,这句话让人想到了包豪斯格罗皮乌斯的“一切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回归最原初的设计,也许就是阮文韬所想与所做的。
先做研究再做设计
对于阮文韬来说,建筑的最大功能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如同人们去吃大排档并不是因为食物好吃,而是享受人与人之间那种狭小的距离感。所以他的很多项目都与公共空间有关,他认为公共空间就是将陌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载体,而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简直成了稀缺之物。在做设计的同时,阮文韬也在学院里教书,所以他的很多见解都很具有学院派的气息。在他看来,先做研究再做设计是未来设计行业的整个大趋势。不能仅以商业盈利为标杆,应该让设计与周围环境更相融,在文化上更具底蕴,最终的设计效果才能历久弥新,而不是在简短时间内就被淘汰——这是他从香港前辈身上学到的前车之鉴,也是他对设计更有责任感的思考。
幽默感&前瞻性
整个采访过程充斥着阮文韬爽朗的笑声。他爱笑,言语中也充满幽默感。他认为自己深受老师张智强的影响,因为生活中张先生的话就非常具有幽默感——也许你在一开始没有领略到其中的寓意,但是几天之后突然想起,就会感叹其中的妙处。在设计中,阮文韬也时常加入幽默元素,他认为幽默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快地亲密起来,而且也像解构主义一样,把题材的严肃性附上轻松的解决与呈现过程。
注重人性,是他做设计的首要出发点,他认为很多救济性的建筑或公共设施都是从物质上给予被救济者帮助。事实上,利用相应的渠道从心灵上援助他们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他的救灾项目和慈善社团活动中,人性就是最初的动机和初衷。因为从小被父母教育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帮助别人上,所以这种习惯也相应投射在了他的设计上。
另外,阮文韬将自己的公司定义为以服务性为主的公司,他们会用自己的研究以及对行业的前瞻性为客户做有利于未来的设计。他们会用很长的时间去与客户沟通,而不是直接把概念扔给客户。可以看到前瞻性与设计研究相辅相成已经成为设计的未来趋势,阮文韬亦在自己的项目中身体力行。
放轻自己,为国际做设计
“只有氢气球才会飞得更高”,阮文韬就要求自己做设计的“氢气球”,他认为要“完己利他”,放轻自己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阮文韬并不认为一定要去标榜自己的风格,因为固定的风格注定不会发展太久。所以他在自己的团队里经常把自己放得很轻,注重融合大家的设计,在达到风格兼容的效果里,也奉行着自己“有容乃大”的设计信仰。
阮文韬一直没把自己只限定为香港设计师,他把自己定义为国际设计师。他要为国际做事,他认为这样才是属于设计的未来。另一方面,尽管他也陆续接到很多国际项目,但是他依然扎根香港。对于香港他有道不尽的“乡愁”,他认为香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具弹性和融合性。但是因为香港太小了,他必须要走出去,而香港又给了他一个很好的面向国际的平台。
有胆做设计
虽然不能像内地设计师那样对中国文化举重就轻,但是阮文韬仍然不回避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因为即使不足,也可以后天弥补。他也说过去教书的一大原因就是设计院校的学生出来不会去做设计,因为刚从学院出来,根本没法盈利,也存在很多客观困难,于是不顾自己的灵魂和崇高的理想去给地产商打工。“问题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根本都是为设计做事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去教育他们。”阮文韬说。他还表示,香港产品设计也非常优秀,设计师都是给大品牌做设计,而没有创建自己的品牌。于是,就这些情况他发表了“有胆做设计”的论述,他认为会不会做设计与有没有胆去做设计是问题的两个层面。如何去面对困难,面对自己的内心,把最好的创意拿出来,好好活一把,而不仅仅是生存。有胆做设计,这是他给年轻设计师的一大议题。
Q&A
Q:目前您正在做哪些项目?
A:刚完成了Art Basel香港的一个小展馆和太古集团Swire的档案室设计。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项目:一个在英国的160户住宅、亚洲席梦思Simmons和香港上海姥姥餐厅的品牌及商店设计、香港玛利诺小学古迹翻新、宣道小学的扩建和一个为香港长沙湾社区妇女而建的花圃。有幸能继续平衡社会性和商业项目的数量,也得以继续写作和教学。
Q:您在创作上有没有什么固定模式,类似于工作流程?每个项目的流程都不同,还是一样?
A:没有。但可能我是香港人和受英式训练的原因,我们事务所十分注重系统及文档管理(system management and documentcontrol);这两点奠基了事务所唯一的「教条」,其他的都来得很自然。我们很看重项目前期的资料搜集(research)。
Q:在您看来,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A_消费空间会因为网购而面临改变,而因为大家都会喜欢留在家中,人会愈来愈向往居住空间有更丰富的抽象性(如光影)。城市规划方面,相信大家愈来愈向往小城生活。
Q:喜欢哪些前辈建筑设计师?
A:丹麦的设计师Jorn Utzon(约翰·伍重),他既有感性也有理性的部分;墨西哥的建筑师Luis Barragan(路易斯·巴拉干),风格朴素田野,以及Renzo Piano(伦佐·皮埃诺),他的工作室几乎是每一个设计师所渴望的地方。
Q:正在读的一本书?
A:刚看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论中国》。以前书不离手,但现在中了You Tube的毒。
Q:最近看的一部电影?
A:《老炮儿》。
Q:让您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A:“When everyone thinks the same,no one thinks at all”(当每个人都在思考同样事情时,其实没有人正在思考。)这是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其中一条校训。
Q您喜欢哪个国家/城市?
A:伊斯坦堡、维也纳、新疆、伦敦,贵州、台湾、墨尔本、京都等地,轮廓鲜明的城市。
Q:怎么记录灵感?
A:画下来、写下来,拍照,录下来。无所不用其极。
Q:通过什么方式不断给自己补养?
A:不停学习、尽量简化生活,减少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