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简约的山乡记叙
2016-12-27卢伟光
我和玉皓兄都是从同一座大山走出来,经过不同的路径,又同把新闻作为自己的驿站,在两家企业报副总编辑的位置上落座。捧读玉皓兄的散文集《梦见山里花开时》,如同亲历以故乡起笔着墨于散文的这道文学风景。书中许多篇章,总是那么情深意浓,如诗如画,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心灵的律动。那些优美的文字记叙,或写人,或记事,虽然是作者个人的情思表达,但我在阅读的咀嚼和阅读后的回味中,生出的却是自己经历过的山乡生活联想。
生于斯长于斯,总是给从山野走出来的作家以散文叙写的缱绻激情,也因此有不同风格的山镇记叙,给人以品咂迥异的阅读趣味。玉皓的散文集《梦见山里花开时》,虽是山野影像的文字摄录,但各篇记叙的山野生活,看似日常细小,却不庸常繁琐,虽然司空见惯,却有一种清新气息,简约的篇章段句透露出的是浓郁的生活情调。在这本散文集的“代跋”中,玉皓出自肺腑的吐诉:“那里的条件几近难以生存,但是,那山、那水给了我创作的灵感,纯朴、善良的山里人接纳了我,让我融入其中成为他们的儿子,在冰封雪锁的季节里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游子一份心意,首当献给我的故乡。”
很能触动读者的这些言辞,是玉皓对散文集中4辑写作初衷的概括,亦是一种深切情愫的情感表达。一篇篇读下去,曾经养育、熏陶过作者身心的大兴安岭的山情水韵和亲情爱意,通过乡亲戚友寻常生活的记叙,山里故事情深意浓的描摹,一物一景清淡简练的皴染,“沟里”铁路员工普普通通的劳动,都富有情味地展现出来;又将作者的行踪感慨融于其中,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字中蕴含的真情真意自然流泻,浓浓地氤氲在字里行间。
琐事不琐,简洁有味
挖野菜本是山里人再平常不过的活计。在《挖野菜》中,作者引用妻子的话“怕是忘本了”,由此,他想起小时候“在整个国家都处在困苦的年代里,我啃着野菜和着棒子面、高粱面捏成的窝头度过了童年”,进而巧妙地运用了儿子的不以为然:“吃野菜多苦,拌点白糖呗!”写的是携妻带子的一次寻常活动,现实的劳作情景、小时候的“主食”和儿子的“稚纯”,逼真鲜明地显现在笔下,透露出一种怡然的生活情态。
作者的联想并没有就此而止。文末点睛:“等我的儿子长大以后,他又会拿什么去警醒他的后人呢!”作者的笔触下,有往昔的情境,有现实的回味,有未来的思索,简洁的文字背后,一种对自己童年回味和对后人童年担忧之情碰触,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苦”“甜”的类比,便不露痕迹地折映出来。
散文之妙在于曲。曲就是借物注情,意在言外,就是不直白。许多标为散文的文字,恰恰背离此道,其实是“文章”而非“散文”。散文的文学性大致只在于此。这不仅要有文字的功底,更要有文学的修炼。《挖野菜》借物注情,虽然只有寥寥数笔,情味却自然地蕴含其中。一篇短短几百字的散文,写的是寻常家事,却无琐碎之感,自然的联想中又灌注某种人生的况味,《哦,达紫香》《林中一条道》《雪浴》《远山近亲》等诸多篇章,大都是这样的味道。
我读《远山近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轻松的感觉。玉皓笔下大兴安岭的世情民俗,时不时勾起我对生我养我的童年生活往事的回忆。图里河与伊图里河风物各异,民风民事亦有差别,但生活的新颖与欢乐对于一个人童少年代的影响,质地上是一样的。品咂玉皓叙写伊图里河的文字,我有些惊诧,玉皓从平平常常的小镇生活中,抓取那么多很容易滑过写作触角的生活题材,提炼为文,而且文字的新颖自然与情感的饱满丰盈又乳融一体,篇幅简短,却简中寓丰。这大概就是一种文学的才情和创作的智慧吧。人们在各有追求的繁忙生活中,对于文学的抽闲阅读,更喜欢精短有味的篇章。读《远山近亲》,数分钟即可浏览尽然,读起来又无平铺直叙的淡寡之感,我以为实属难得。
读玉皓文字,我想起文学大家沈从文的散文。玉皓记叙故乡的散文,短小精粹,文字简约,却很有味道,似有沈从文之风。相对而言,沈从文除了湘西书简中的文字,他的许多散文篇幅稍微长些,而玉皓的散文,大都在千字上下,但我说的阅读时感觉到的“味道”却是那么相似。当然,如果完全一样,那就失却了个性,而玉皓文字的质地与沈从文是似而有别。他把个人的行踪与感触融于简练、干净的写景叙事中,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玉皓的落笔则简约疏朗,行文有诗歌的跳跃,留有回味的空间,似中有不似,不似中又有似。写的是真真实实的故乡,也是他以诚厚之心、纯朴之情打造的展现心灵的艺术故乡。
苦旅不苦,诗意有甜
玉皓的散文集《梦见山里花开时》,作品除了散发出浓郁的北方山野的兴安味道和芬芳扑鼻的泥土气息外,还有作者一路走来旅途是何样的艰辛、磨难,是最优美的文字记录。人的一生总是要出去走一遭的。离开你久居的故土,踏上一段遥远且陌生的旅途。而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于个人来说,何尝不是一份值得骄傲的记忆。
春节探亲的旅途,我沉浸在阅读《旅途行吟》的快感之中。读后掩卷,玉皓的这些游记散文虽算不上是经典之作,但却是以纯净而淡雅的文字,诗意化的描写,让人读后过目难忘;以纯朴洗练的笔墨,描绘山光水色的秀丽壮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完全记事的手法,记录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景,有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有的自如洒脱,出神入化。有的写景寓人,有的写景抒情,读来意味深长,有如身临其境。特别是其中不少篇游记,写的是我曾经游览去过的地方。这些文章读来,使我感到分外亲切。读着,好似我的心灵随同优美流畅的文字来到这些名胜古迹之地又进行了一次酣畅的重游。读后,以往那些残留在脑子里的对景色模糊纷杂的印象也如数地明晰起来。这于我,是最感弥足珍贵的收获。
我也曾登上井冈山,到井冈山一游,是我儿时就有的梦想。曾经多少次的设想多少次的酝酿,终于在2006年来到了红军长征的起点,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匆匆地走马看花似的游览了井冈山。印象中隐隐约约记得险峻的山峰、风光无限的黄洋界,还有那激流中的“小小竹排”,可以说是饱尝了绿野红情。玉皓的《初上井冈山》,以生动而传神的描摹,迤逦迂曲一路写来,将井冈山的“辉煌的历史”“绚丽的自然”“革命的人文”淋漓尽致地表述,对井冈山景观以率性本真的笔墨细细地构画,读来都是对我匆匆游览井冈山留下遗憾的最好补缺。
我的青春时光大都在草原城市海拉尔,玉皓在《又回草原》中,以生动形象的描述来深情地赞美大草原的美丽。读它,使我仿佛又一次站在草原深处凭栏眺望着浩瀚的草海,闻听古战场的“马蹄声声,旌旗猎猎”;又从《走进大草原》中所记录的所见所闻,品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况味;也从其他几篇中了解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也算是初步触摸到了草原历史的脉搏,为我儿时留下的一个个疑团作出了注解。
还有玉皓笔下《三江合一博大为怀》的壮美;《春日登临“滕王阁”》的文思;《在杭州龙井村品茶》的儒雅;《蝴蝶泉边找“金花”》的风趣;《春风正度山海关》的情愫……引读者恨不能即刻收拾行囊,放飞心情,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中翱游一番。读这些游记散文,就是和作者一颗至纯至美的心灵晤谈,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旅途行吟》的主题,玉皓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对风土人情的记述,有即景抒情、睹物怀旧的小品,有诙谐有趣的拟人化的山水游记,还有对游地严格考证的“文化游记”……其中蕴涵了他感悟自然、体验人文的情愫。作品中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相信,这些作品,会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俗务不俗,字里有情
《梦见山里花开时》确实让人爱不释手。流连于《青春记忆》和《生命咏叹》两辑中,体味亲人的爱,朋友的关怀,同事的和谐,文友的默契……一种向善的力量使心灵得以滋润,冰凉的生命得以激越。
玉皓从一个人民教师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企业报的领导干部,应该说是俗物缠身。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刻也没有放下手的笔,以隽永不朽的作品,关注平民现状,体察平民心态;面向平民写作,提升平民文化;反映平民呼声,塑造平民灵魂;弘扬平民精神,引领平民思想。透过他浸透着平民情怀的笔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唯美。
读玉皓的《青春记忆》,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构建在大山深处的散文村庄,在这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村庄里,感受到作者少有的衷情于板夹泥、木刻楞、小烧、巡道工、大红灯笼、小学、山花绿树、山峦河流的山村情结。玉皓用他那蘸满一名山乡赤子情泪的彩笔,去收藏山乡春天的绚丽多彩,收藏高寒地带的温暖芬芳。用《家乡的“年味”》《走在山里的乡间》《我们的业余文工团》《“高寒禁区”里的“延安”》《快乐的阳光职业》《投入地醉一次》等,在城市山镇间往来的过往以及对父老乡亲与童年伙伴的真情,构建了属于“作家群”特有的散文村庄。这也是在当今散文的大观园中,能以其独特的山野风格的散文法倾倒众多的读者,获得广泛认可与好评的文学村庄。
玉皓自他开始散文创作起,就把他创作的主要精力和才智,倾注在哺育他、滋养他成长的兴安故土上。在他几十年的散文创作中,所发表的诸多散文作品,几乎都是取材于这方神奇美丽丰富的大兴安岭生活。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对山乡散文题材的执着追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大诗人艾青的这句话来评价玉皓和他的散文作品,是十分贴切的。“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赤子眼中的山林、山花、山人、山事,因缘于一种内心的爱,总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让他品味。在他的散文中,品冰雪的味道,品阳光的味道,品春天的味道,品民风的味道,品人情的味道,品香草山花野果的味道,总能让人回味不尽。
玉皓散文充满对亲历和感悟的深度反映。从《苦涩并快乐的童年时光》《母亲的爱,我们没有来得及报答》《父亲,您只给的让我一次拥抱的机会》《郑大哥》等篇,通过作者生活中特有的细节,把特殊时代平民生活的艰辛、劳苦,表现得刻骨铭心。特别是像我们这些有过作者类似的童年经历的读者,读着这些作品更容易引起共鸣。还有像《除了眼泪,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写汶川地震之后的所感、所做……虽然这样的文章多如牛毛,但作者却在小处着笔时,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关注那场牵动全国同胞心灵的大灾,虚实相生,也就拓宽了作品的境界,也见证了一名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玉皓兄的散文重新唤醒了我们对故土的记忆,对山里细节的亲切感,对泥土、山林等文学命题的尊重和热情,使这一切在平缓舒畅的娓娓叙述中得以建构。这样的言说方式闪烁着单纯而洁净的思想。他摈弃了传统陈旧的风物描写,跳出俗套的盲目抒情的窠臼,使叙事更加接近文学的“本心”,对实践回归人性的散文伦理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如果说有不足之处,就是玉皓对同一种物象进行反复的书写,对相同的细节进行数次的描摹,容易引读者走进误区。如何在现有的文学积累上,进行题材的更宽拓展,手法的多重探索,以及视角的审美再现,是我作为一个读者对他殷切的阅读期待。
作者简介:卢伟光,笔名草户,主任编辑,现任《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鸡西市作家协会顾问,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