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16-12-27李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素养

李林

目前,教育信息化给中小学课堂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这里,首先接受挑战的当数中小学教师,因为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新教育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才能让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激活动力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修炼”。这种修炼只有来自教师个人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发展动力,才能让自己成长为更为开放、更为敏锐、更为与时俱进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具备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是应对这个世界变化的唯一不变的方法。

2008年以来,我校以创“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为契机,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为突破口,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制定了《罗山一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目标》,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专业发展研究》来增强教师们对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理性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学校不断地给教师们分配任务,搭建平台,传导压力,激励教师依靠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与提高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技能,善用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深度融合成为自己有效工作的思维模式。大家在实践中深刻体悟到,提高信息素养是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是享受教育之美的重要途径。

学校结合校情制定了《罗山一中教育信息化5年发展规划》和《罗山一中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细则》,将教师的信息意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信息伦理素养等进行细化,逐条分解到《评估细则》中,每学期末全面考核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作为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导向大大促进了教师们自觉提升信息素养的主动性。

为了给大家搭建平台,我校将校园网站的建设任务交给12位青年教师义务承担,每人承包一个模块,负责日常上传、更新和维护等工作;将每间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和备课组的每台电脑分别承包给一位教师管理;将每个月的信息技术培训任务分解给35岁以下的教师轮流承担;将每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主讲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评估;将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承包给4位教师专项负责。另外,每个月都要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况;每一个学期末,都要检查教师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历史记录;每学年末,学校都要开展微课评比活动;每年暑假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上,各个备课组都要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个人信息素养发展的成果。2016年6月以来,我校又组织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十三五”教育信息化专项重点课题——《基于网络平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这样,在任务的驱动下,大家学有目标,行有方向,干有动力。不仅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善环境,“用”中提升

教师的信息素养只有在信息化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通过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得到持续的提升。近年来,我们把硬件设备的投入、软件系统的建设、网络空间的拓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列为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投入200多万元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建成了学生微机房、电子备课室;成立了校园网络中心,完善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安装了OA办公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校园安防系统等。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又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在全校各个班级安装了“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这些设施设备及软件平台已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必需的基本工具。在它们面前,每一位教师既有一种在这所数字化校园里工作的优越感,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让大家主动适应这样的信息化环境,首先,我们选择了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应用项目作为切入点,创设“不得不用、用之有益”的技术应用环境 。如电子白板的熟练操作、“优课教学软件系统”的常态化利用,还有每周的工作安排、信息动态、事务通知、检查考核、学生成绩、图书资料查询、学科资源库建设、校讯通等,形成了“人人参与、全员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其次,通过各种培训,让教师们更新观念,掌握技能,变“不会用” “不想用”为“我会用”“我要用”,从而让教师在“用”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再次,我们对各种设施设备及软件系统及时更新和升级,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为教师们的正常使用扫除障碍,从而调动广大教师自觉使用网络设备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素养,一流的应用”。最后,组织教师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大家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资源意识,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为提高信息素养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实践证明,我校近几年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借助信息化这个大平台发展起来的。

深度融合,助推成长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而实现这种过程的主体是教师,这就给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在这里,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转变为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微课视频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的工具与情感体验的工具。在上述四种“转变”中,教师会面临更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在我校,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授课教师,都必须自觉地将信息技术与日常工作过程融合起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改变观念,形成能力,提高效益。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仅仅学会了应用必备的信息技术,而且善于开发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2010~2013年,我校教师承担的省级课题《教师信息化素养与专业发展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成功结题,并荣获“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6年上半年以来,我们围绕“利用优课教学软件系统,全面提升课堂效益”这个实践课题,展开了各种培训,并通过课堂观摩、专题研讨和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让广大教师开阔视野,分享成果,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每一次培训、每一次研讨中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们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需要教师个人的积极行动,又需要学校提供专业引领、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主动应对挑战,才能实现“提升信息素养,助推专业成长”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罗山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