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教育:班主任“教育爱”的另一种表达
2016-12-27李晓华
李晓华
摘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关爱、引领、指导、督促。但是,过多干预和控制,绝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与个性发展。“保姆式”教育活动都是孩子成长的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内因。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无心”教育,即通过“放空间、释自由”让孩子的自育起作用。
关键词:无心教育放空间释自由
一、现状引例:我遇到的尴尬
小华是新转进我班的一个学生,患有抽动症。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他成绩一路下滑。本着对孩子负责,我提议让他坐前排,这样老师可以随时提醒他,让他上课、作业时专注些。经过家长同意,小华坐到了讲台前。一天,小华的妈妈找到我不好意思的说:“老师,还是让小华坐到后面去吧。他的压力太大,抽动症更重了。我只要他身体好,学习先放一放吧”。我非常尴尬,自己的提议竟然造成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二、我的反思:“保姆式”教育爱的现状
小华的压力来源于何处?归根结底来源于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保姆式”工作方式。我把他调到前面坐,为了帮助他养成上课专注的习惯。所以只要他一动起来我就提醒他。正是这种过度的关注导致他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加重了症状。
自工作以来,无论是优秀教师传授的经验还是一些教育专著,无不告诉每一位老师要做一位有爱的老师,要把细心、耐心、爱心融入日常工作中。于是以“爱学生”为名,干预学生的学习至生活的全部活动。特别是班主任,嘘寒问暖,面面俱到,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课堂学习乃至做作业,都要求学生行动保持一致高度,成了一位保姆。与其说这是一种管理、指导,不如说是严格的监督。而这样“保姆式”的班主任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细,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忙,忙上课,忙谈心,忙课间琐事;三是烦,忙忙碌碌一场,有时得到的是反效果,甚至是学生家长的误解。
班主任怀着一颗为孩子好的心,孩子却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关爱、引领、指导、督促。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没有权利以爱之名去剥夺他们培养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需要班主任“无心”教育。
三、无心教育:班主任的另一种“教育爱”
无心,无刻意为之之心。无心教育,即班主任规范自身,言传身教,给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好的习惯与态度,以达到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我将它分为两个部分,简单地说就是“放空间”“释自由”。该放手时就放手,班主任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摔跤,去犯错,然后班主任去引导。犯错本身就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当他自己爬起来,擦干眼泪继续前行的那一刻才叫做成长
1.“无心”——放空间
在小说《追风筝的人》里有这样一对矛盾,男主人公阿米尔从小有一个愿望——创作小说,可他的爸爸却认为那是无稽之谈,希望他做些更实际的事。每当小阿米尔拿个自己感到骄傲的作品给父亲看时,他的父亲总是选择无视和责备。“每当此时,我都想掏开血管,让血液流光。”这是一个幻想破灭的孩子的心声,一个没有自我兴趣空间的人是如此痛苦。而现在的学生往往被剥夺了兴趣,除了学习和成绩。“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本,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你喜欢的色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思想的空间。
2.“无心”——释自由
很多班主任都有补差的经历。对某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紧盯”模式,作业不做了就苦口婆心想尽各种办法哄着他做,背书不肯背了,就拉在身边一句句盯着背。这样全方位的关爱花的心思最多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过度的关注其实是在不断地提醒他自己成绩太差,从而对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暗示。班主任换一种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然后多下功夫,不用一样的标准要求他。
四、“无心”教育施行策略
1.言传身教,无心柳成荫
给孩子的引领,应该是以身作则,用潜移默化来改变他们,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和施压。早晨进教室,我总是拿起抹布擦课桌,走一圈检查地面,课间随时整理好讲台,每天早上把要做的事罗列在黑板上。很快我便发现,班级的卫生变好了,班级的纪律也变好了,学生做事有条理了。而这,是一味说教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对学生怀揣着太多的感情,然而就像一场即将拉开序幕的比赛,你无法替他们上场,能做的就是用自身的言行告诉他们如何做才最有效。
2.价值引领,无意云相逐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需要班主任的积极引领,需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敏锐地心、一颗期待的心,去捕捉最佳时机,循循善诱,耐心教育,如春雨润物般感化每一位学生。
开学没几天,有一张桌子的螺丝松了,歪歪斜斜地被调到了教室的最后面。班主任看着这张桌子,沉默了几分钟,说:“我们班有位同学的动手能力特别强,这么紧的螺丝,他都可以轻松地拧松了。老师也试过,但是没有一次成功。将来他在动手能力发展方面一定是我们班中的佼佼者。而且,我也相信,这位同学既然能把螺丝拧下来,那么他也一定能够把它拧上去。”第二天,那张桌子果真修好并调回去了。
3.慧眼点拨,无招生自化
记得开学没几天,小涛妈妈在电话中哭着告诉我,因为她在吃晚饭时吃了两块奶奶给小涛做的排骨,小涛很生气,把排骨汤端到自己面前,说:“这是奶奶做给我吃的”。吃好后还生气地跑到房间砰的把门给关上了。她说没想到孩子已经这么自私了,她希望我能够教育一下小涛。小涛,平时表现就很自我,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他一点都不肯吃亏。晨会课上,我把这个故事按在了我儿子身上,故意很为难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呢,你们能够帮帮我吗?”一听要帮助我,学生们很起劲。小涛举手了,他站起来自己的事说了一遍。我让他说说他当时的想法。他说:“我觉得是奶奶给我做的,妈妈就不可以吃”。我又问他那妈妈吃了怎么办?他笑了,说:“妈妈也可以吃的,我不应该发脾气的。”
我没有总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通过讨论唤醒了孩子自我反省的意识。“无心”教育,需要班主任给学生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触类旁通、自醒自悟、享受成长;需要教师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无心”教育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学生一同探索。
4.智心巧设,无为无不治
教育,有时需要“无心”,要给孩子留下空间,达到“无为无不治”。无为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通过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达到管理班级的目的。
开学初根据学校活动计划指导学生讨论并确定一学期的队活动主题,让中队长招聘每个主题的负责人,再有负责人方编写方案并招聘主持人和各个活动环节的人员。于是从活动的策划、节目的排练、课件的制作、对外的联系,学生全部自己负责。一开始虽然磕磕碰碰,有的活动甚至没有成功开展,但是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用他们的话形容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交流合作,如何沟通解决问题。
教育是能动的活动,积极、正确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成长。学生的成长,更需要班主任的“无心”教育。班主任要敢于“放空间”“释自由”,给予孩子自育的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教育需要“无心”,这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智慧。
参考文献:
[1]伍泽民.“保姆式教育”是家长意志下的机械学习[J].教育,2012,(13).
[2]刘中猛.对“保姆”式班主任现象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