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生物课堂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12-27田丽斯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物价值观德育

田丽斯

摘要: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之中,使生物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让学生们在吸收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生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育渗透

在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是德育渗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是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把可传播的思想和正能量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的熏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味思想的甘露,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

一、做好学生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行为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站在热爱教育事业这一基点上,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行为,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曾有这样一位高中生物教师,他原本是一位很优秀的班主任,但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勤付出,身体出现了状况,最后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担任班主任工作,本来学生们都很喜欢他,认真负责,无私大爱,但现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却逐渐对他反感起来,因为自从他生病后,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转变,原本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他,现在牢骚满腹,经常抱怨,可能真的是心力交瘁的原因,想想自己曾经那么辛苦地付出,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于是,他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话:没用,什么都没用……而且有时候说起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时,更是语言偏激,消极至极。试想,天长日久,时间长了,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学生们经常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启发下,会有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高中生,思想认识上很容易叛逆,当遇到这样的教师进行这样的思想传递时很容易与其产生共鸣,那么将来步入社会怎么会有阳光向上的心态,可能有的对其一生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以,无数实例证明,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给学生带来成长的力量。生物学科虽不是主要学科,但也不可小觑,因为每个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学工作者,同时更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德育的力量甚至更重要。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向善向美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滋润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

二、深度挖掘教材的力量

1.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对学生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所以,结合生物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生物教师必须应尽的职责,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利用祖国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一课时,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地形复杂,幅员广阔,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品类极为丰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暨豚等;植物中的银杉、银杏、金钱松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这些生物还具有药用、科学研究等价值。学生们了解到这些后就会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众多的珍贵的资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内心洋溢出爱国之情,并会深深激发报效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二是利用祖国生物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把从鲫鱼的卵细胞中取出来的遗传基因,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化出的幼鱼长着鲫鱼那样的单尾巴,被人们称为“童鱼”,为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于1590年著成世界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此书成为人为地进行植物分类的最早专著,比瑞典的林奈的分类专著早160多年。

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而这些在生物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深深地激发起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教育学生,光有自豪感是不够的,必须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才能把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

2.勇于面对困难挫折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该怎么办呢?失败后又该如何面对呢?这些思想上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来讲非常重要,很多学生遇到困惑、思想迷茫时就是受到了老师的启发和点拨,才逐渐走出心理的阴影的。所以教师课堂上的德育渗透非常关键。

生物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物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困难,面对挫折,赶走消极的阴霾。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繁衍过程时,可以用这样用语言描述激励学生: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容易,都曾经是第一名!父亲上亿个精子争先恐后地游向母亲的卵细胞,优胜劣汰,最终只有速度最快、最健康最强壮的那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相遇并获得卵细胞的接纳而形成受精卵,这就是最初的你和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竞赛中的获胜者,每个人都曾经是第一名,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经历失败时,应该以此暗示自己,鼓励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经常通过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会非常有效的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结合时事共情共鸣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熏陶,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有必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关注社会时事,并在有关知识点讲授时将热点人物和事件插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反思,去伪存真,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1.加强环保教育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各种高新科技的诞生,一方面,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迅速的提升;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世界其环境恶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而对于环保意识的培养,生物学科可以说有着很多的课程资源优势,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比如,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滥砍滥杀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稀缺物种的逐渐消失,都在提示人们,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还有,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的工业污染的产生,这些污染不仅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对于其他的物种甚至产生了灭绝的威胁。这样自然就会慢慢失衡,而且,最后人类一定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素质。

2.树立感恩意识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给予,所以,在他们的字典里很少有“感恩”一词,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比如,在学习遗传病类型时有很多种隐性遗传病,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大量资料更好的理解这种病的症状,从而告诫学生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建立“感恩”意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环境、感恩社会等。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时时刻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生物价值观德育
我的价值观
第12话 完美生物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生物趣多多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