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学活用古诗文的微写作探索

2016-12-27于贵红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构段李陵名句

于贵红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树立活学活用古诗文的意识,在阅读鉴赏、诵读积累的基础上自觉运用古诗文提供的材料进行写作,可以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微写作是一种形式灵活、题材多样,短小精悍、不求篇幅完整,但要求主题明确的写作训练方式。微写作可以锤炼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其精巧构思,可见微知著地评估一个人利用微话题阐释出微言大义的才能。①为了把运用古诗文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笔者采用“微写作”这种方式,和古诗文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既激发学生兴趣,落实写作训练,又方便灵活,促进了古诗文学习。具体说来,在教学中我探索运用了如下一些方法。

一、直引名句写语段

古诗文中的一些名句,既契合了作者当时表达情感的语境需要,更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穿越时空烛照后世,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教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这些句子练写语段,既能加深理解强化积累,又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的意识。例如学习《琵琶行》一文,我摘出诗中下列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东船西舫悄无言”;“门前冷落鞍马稀”。要求:写一段话,内容不限,在这段话中能恰当地引用以上诗句中的一组。学生兴致盎然,写出如下语段示例:

例1 当你高官厚禄时,永远门庭若市,你难辨真伪;当你一朝败落,便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一幅惨淡景象。人们为利而来,逐利而去,人情淡如水,真心何在?你看不透。世态炎凉,古今如此。

例2 春天到了,原本光秃秃的大地在春风地吹拂下冒出一点点新绿,但还是依稀可见,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一般羞怯。

这些语段中名句的使用切合不同的语境,运用记叙、议论、写景等表达方式,能看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表达的准确。直引名句是最常见最斩截的运用方式,运用恰当了,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

二、限定模式用名句

限定一个构造段落的模式,要求学生恰当地嵌入名句并阐发观点或感想,既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又训练学生构段能力。例如教学《劝学》,我设计了如下练习:请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名句,用“名句+阐释+事例+点评”的构段方式写一个议论性语段。学生写出的典型语段示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七岁神童仲永,天赋出众却不坚持读书,最终“泯然众人矣”;而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经过数十年如一日不停地演算,终于摘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一代数学大师。无数的事实与道理昭示我们: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有所成就;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学生通过对名句的选用,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名句的活用;通过限定构段模式写作,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局部构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原点,扩展阅读视野,积累和选用素材,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作。实例证明,学生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之外,还能灵活运用对比论证等方法。

再如,学习宋词单元(人教版必修4),我设计如下练习:请引用(或化用)本单元或以前学过的名人名句名事,仿照下列模式写语段,每个语段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模式1:1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解说

模式2:N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解说

学生写出的语段示例:

夜静如水,倚着清幽的美丽,我看见千年前的你,一壶清酒泪千行,月光下的面容憔悴而又落寞。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那伊人也已走远,你留下“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后,毅然转身……面对娇美山河,你吟出“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可你的光芒太过刺眼,灼伤了那些躲在黑暗中的小人,在遭遇一次次的诽谤和污蔑后,你不屑一顾,千里之外,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所畏惧,洒脱地走向远方……

这样限定构段模式的训练,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写作时需要既注重内容,又讲究语言形式,增大了名句运用的难度,可以训练学生表达的硬功夫。

三、提取意象巧发挥

在叙述某一经典素材时,围绕与古诗文材料有关的典型意象,对材料进行形象化叙述,体现发散性思维。例如下列典型意象:苏武的旄节、廉颇的荆条、苏轼的蓑衣(或芒鞋、竹杖)、辛弃疾的吴钩(剑)、李清照的黄花、柳永的残月、李白的酒、杜甫的孤舟、陶渊明的菊、李商隐的锦瑟、周敦颐的莲、庄子的翅膀(鹏鸟)……

学生用意象法写出的微作文示例:

辛弃疾的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不知道辛弃疾是怎样面对手中的宝剑的。也许他想拔剑,但却不知道抽剑向谁。他在自己的梦里,体验着仗剑冲锋、杀敌建功的军旅生涯。但梦醒后,却只能借酒浇愁。

辛弃疾是豪迈的,但他的人生又是压抑的。他无数次登上高楼,眺望中原,看着手中的宝剑,梦想着收复失地,但手中的剑却无力出鞘。数十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岁月未曾磨灭剑的锋芒,但剑却只能永远沉寂。

辛弃疾就像他手中的那把剑,锐利,却永远无法出鞘。

这种提取并围绕古诗文中的突出意象展开联想想像,并用形象化的语言阐发叙述的方法,可以赋予意象以丰富的人性内涵,化抽象为形象,增添表达的文学色彩,也深化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点评人物抒己见

“新课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②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以微写作的形式让学生点评作家作品,展示学生的思考领悟能力。如学习《离骚》,让学生为屈原写一则古代诗人“颁奖词”。学生写道:

心怀国家,一腔热血,怜遭小人妒;抱石沉江,以死殉国,拥得后世敬。群神为之开路的,是你;风雷为之泣下的,是你;七国争雄,以一己之力而左右天下的,也是你。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你的精神在两千多年后依旧闪闪发光,你必将是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

学习史传文单元(人教版必修4),让学生以“我看_____(张衡、苏武、李陵、廉颇、蔺相如)”为题,任选一位传主写一段点评。学生写出的《我看李陵》:

李陵属名将之后,如果不是他投降匈奴,也许他也会像霍去病那样建立不世之功,彪炳千秋。但他的一念之差,却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去的污点。

就如司马迁说的那样,李陵一有机会,还会重新归汉的,他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可是汉武帝的不信任,使李陵彻底万念俱灰,汉武帝竟在一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良将家破人亡,佞臣高官厚禄,终于李陵心寒了,再也不愿归汉。

李陵并非没有像苏武那样的气节,只是他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少了苏武的一些愚忠。所以我认为李陵并不是卖主求荣,纵使他投降匈奴,罪通于天,却也情有可原。

学生在深挖《苏武传》文本及扩展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李陵的看法有理有据,不盲从不偏激,体现出一定的思考深度。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引导学生写点评式微作文,一是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使文化遗产在学生心灵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二是拉近古诗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借以表现学生的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之间氤氲交融产生的心灵体悟,赏古鉴今,托今于古,古为今用。③

五、借鉴写法勤迁移

古诗文的写法对今天的写作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在理解鉴赏一篇课文写作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其写法进行写作训练,可实现方法迁移,学以致用。例如学习古代抒情散文单元(人教版必修5),可以学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并序)》)等诗句寓情于景的写法练写片段;学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共色”(《滕王阁序》)等骈句华美的形式练写对偶句或改写成描写性白话文;学习塑造鲲鹏形象(《逍遥游》)的手法运用想像写语段;学习用“至性之言”、情真意切的陈情方式(《陈情表》)表达自己某种情愫。

如学生陈述自己无奈心情的语段示例:

我想像鸟儿一样在空中翱翔。飞翔在空中的感觉一定是极好的,与蓝天为伍,与白云齐肩。清风迎面吹来,瞬间神清气爽。像庄子的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俯瞰大地,看万物运转……可是我做不到,我只能眼巴巴地仰望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发出一声长叹!

总之,用微写作方式活学活用古诗文,就是落实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读带写,培养学生运用古诗文写作的自觉意识,实现对文本由理解到运用的转化,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以写促读,学生在运用古诗文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经典文化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的领悟,促进对名句名篇的积累,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学生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①杜红梅:《以新兴媒介促进微写作的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第2期第47-51页。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③陈桂贤:《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作者通联:甘肃灵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构段李陵名句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奋不顾身
加强构段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课堂练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表达关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