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强:关系的设计
2016-12-27王贝贝
王贝贝
由于“胡同茶舍·曲廊院”这个项目的获奖,韩文强以及他创立的建筑营设计工作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尽管被业界和媒体冠以“新锐”的名号,75后的韩文强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诸多项目的实践经验,而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的身份也让他在实践之外,能够安心地对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进一步的探索。
初次见到韩文强的时候,发现他本人比照片要“有型”得多。长着一张人人羡慕的娃娃脸,身着修身黑色休闲套装的他看起来十分利落。采访的当天上午,他参加了一个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商业项目,匆匆赶到工作室之后就毫不停歇地指导起工作来。“我是处女座的,天天挑他们的刺,所以他们都很受不了我。”韩文强自嘲道。
美院的自由
出生于辽宁的韩文强从小喜欢画画,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进入著名艺术院校大连第十五中学学习。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选择了中央美术学院。拥有艺术背景的他之所以会选择与绘画有很大差别的建筑专业,是阴差阳错的结果。“当时因为成绩各方面都很好,所以老师说你就去设计专业好了,我什么也不知道就去了。实际上我根本不清楚建筑到底是什么,连一个建筑师的名字都不知道。”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美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被称为是中国最难考的美术学院之一。1997年韩文强入学的时候,那一届的学生只有11个人,小班教学,平时上课以讨论居多。学院不仅拥有国内非常强大的师资力量,也会请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师,比如张永和、贝聿铭事务所的建筑师等来给建筑专业的学生评图。
“一般而言,对于建筑的学习,是从画平面图再到生成空间的过程。而我们则是—上来就做模型,大概有桌子这么大,完全手工,更接近于比较直观的空间造型训练,所以整个课程的结构也跟其他院校不太一样,更偏实验一些。这样有好有坏,好处就是比较自由、开放,意识不会受到太多的束缚,不好的地方也是因为没有框架,所以你很难构成对于知识的全面认识,会比较片面。”
研究生毕业之后,韩文强留校任教,2010年的时候成立了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如果将设计理解成一个特别赚钱的事情不太现实,重要的是通过做设计结交一些朋友,在真正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认识到这个社会的变化,而这是在学校里面比较缺乏的。”在他看来,实践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对于教学来说,也是一种促进。然而,要想在实践和教学之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特别良性的互动,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践的角度要好,执行力要强,教学则偏重发散性。它们是有可能被互换的,只是目前条件还不具备。”
关系的设计
尽管做了很多成功的建筑项目,韩文强却并不以建筑师自居,他说自己是一名设计师。“目前来看,学科之间的界限呈消融之势,所以不需要非得去定义设计是什么。与设计的形式相比,设计的目的和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是一个软性的东西,有时候是室内,有时候是室内室外,有时候是建筑,或者是景观。比如说我们接到某一个项目,发现不需要做室内,只要把景观做好就可以,那就做景观就好了。”
韩文强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反之,他说自己比较务实。在他看来,建筑就是一个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来获得产出最大化的一个学科,涉及到与政府部门、施工方、商业利益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博弈,以及在各方之间达到的平衡。“有时候,你的想法要通过非常有效的方式才能够执行下去,所以你不能选择跟它拧着,尤其是像中国目前的这种现实环境,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限制。”
具体到一个项目之中,平衡也体现在设计之中的各种关系。“设计的结果可能是一张桌子,可能是一个杯子,但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不能首先去想这是一个杯子或桌子,他要想的是一种关系。建筑中有很多关系,比如建筑和自然环境、室内与室外、家具与墙面、人工光与自然光等等。”
在韩文强看来,一个好的、丰富的空间至少包含三重关系。其一是空间与自然的关系。“人还是比较喜欢自然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传统,中国的传统,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其中的‘天字,指的就是自然。”
韩文强喜欢院子,他觉得院子能够让人静下来、让人自省,这也是他更喜欢静态空间而非流动空间的原因。在静态的空间里,人们坐下来可以喝喝茶、说会话,自由呼吸,真正加深对于空间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我比较喜欢路易斯·康,他的作品是那种一条水池通向大海的,两边都是混凝土墙,很静谧,很有控制性,也很有纪念性。还有彼得·卒姆托,他的建筑让人有很强的感受性。”
其二,是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空间中包含的所有活动,以及活动如何与空间产生互动。“现在社会变化很快,业态也在不断地细化,一个商业空间如何能够对于这些变化有更好的适应性,甚至激活一些新的业态产生,才是最重要的。”
荣宝斋咖啡书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原本是一个书店,原来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改造成咖啡书屋之后,以复合的经营模式和多样体验吸引了更多的人流。而对于“胡同茶舍·曲廊院”,业主原本没有给设计师太多的设定,最后的结果却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现在,茶舍不仅是一个喝茶的地方,也成为一个备受品牌青睐的活动场所。“他(业主)现在很兴奋,也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茶合的经营当中,天天琢磨这个空间里面应该放点啥,经常会打电话,放这个行不行,放那个行不行,我觉得挺好的。设计最大的价值就是,它能改变人的生活,改变人的行为。”
其三,是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一个空间里,从硬件的角度说,就是在旧房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则是对于传统脉络的传承。传统的东西不能过分地来提,也不能狭隘地进行理解,否则会变成一种符号。”
对于“胡同茶舍·曲廊院”这个项目,韩文强认为自己是在整理历史,而这是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这个房子有不同时代的痕迹,清代的、60年代的、80年代、当代的……该如何整理?让老的东西保持老的或者做出适当的修复,让新的东西变得更新,最终让两者处于一种并置、叠合的状态,而不是非此即彼。将原来的庭院变成一个园林,廊道的加入使其变得一眼看不到头,弧形的玻璃很柔软,具有一种引导性,引导人向前走。立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玻璃本身也会有一系列影像的变化——正的时候是透明的,弧的时候就变成半透明的,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变化和空间趣味。
韩文强提到前段时间来中国做讲座的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他认为后者的作品,在现有条件下,做到了一种极致的清、薄、透、自然的状态,可谓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对待日本传统的方式。“建筑师的作品背后,有很强的结构和技术支撑,如果要实现一种极致的状态,自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包括结构的创造性运用、材料的制造工艺等等。”
在他看来,设计如果要与传统产生关系,就需要用当代的技术去更多地解决这些问题。他认为龙泉寺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小机器僧代表了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机器可以代替人去思考很多问题,人工智能也是当前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设计不仅仅要与传统、历史、文化等发展关联,也应该与人产生更高的互动关系。进一步说,设计应该更加友善,而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的发展。”
循序渐进
很多人知道韩文强,是因为“胡同茶舍·曲廊院”这个项目的获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媒体采访、项目接洽和商业合作等事务并没有打乱韩文强的创作状态,“我现在还是沿着自己以前做的事情慢慢做而已。”
循序渐进是韩文强一直强调的一点。2010年,韩文强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的同时,创立了设计工作室。通过朋友的介绍,工作室渐渐接到了更多的项目。潜心做事、不事宣传,使得已经做成了很多项目的工作室在成立之后的几年间—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对于工作室的规模,韩文强认为十人以内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还会有一些调整,目的是保持项目的高完成度以及加强公司的执行力。“目前还是叫工作室,其实也不是那么规范的公司管理方式。归根结底,做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希望这个公司更大,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去管理,我只是觉得能够保证项目能够很好地完成就可以了。”
在现阶段,韩文强不希望谈过多的东西,他认为一切东西都还在尝试当中。与很多建筑师具有文化情怀并喜欢承接文化设施项目的心态不同,韩文强则更喜欢设计一些有更多人参与的空间,比如商业空间。“有的时候做建筑师就有一种情节,总是希望自己的东西被更多的人使用。商业空间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文化空间相对少一点,住宅就更少,而我最喜欢做的空间就是人越多越好,我觉得自己有控制狂倾向。”
而如何在传统方面做一些更极致的事情,将其转化为更加当代的事物,同时保持思路上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将是韩文强未来几年不断努力的方向。
Q&A
Q:近期有什么打算?
A:20号可能会去四川竹海考察,那里要做一个用竹子搭建的民宿。然后去趟台湾,我们有三个项目得了台湾室内设计奖。包括胡同茶舍、齐长城美术馆、四合院住宅改造。领奖之余顺便去周边看看。
Q:最近有没有关注与艺术相关的东西?
A:我的同事胡泉纯,他负责了一个公共艺术下乡的项目,为贵州雨补鲁村民做了很多有趣的互动艺术作品,比如说将旧的衣服转换成艺术品,或者将日常的锅碗瓢盆转换成盆景。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非常贴近人的生活,我觉得这种公共艺术真正实现了与村民生活的结合,艺术介入了生活。
Q:最近在做些什么有趣的项目?
A:有一个位于北京西城区大栅栏的四合院酒店项目、位于北京朝阳区悠唐广场的美甲店项目,以及位于河北唐山市的私人佛堂项目,再过两个月就完工了。
Q:平时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A:我的时间基本上很规律,除了学校就是工作室,还有出差,写字,各种事。
Q: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A:不论是学校课题还是工作室项目都在接触四合院改造。对于这类项目,传统该怎么用,怎么转化到当代生活,始终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Q:最近在自己的业务上,你觉得最烦的事是什么?
A:一个项目周期通常很长,而且中间充满大量不可预测的变数,这样很耗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跟随项目的进展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