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圭《雪后观景图》探究—兼谈夏圭与范宽、李唐、孙君泽的承续关系

2016-12-27康耀仁

中国美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范宽李唐师承

文 康耀仁

夏圭《雪后观景图》探究—兼谈夏圭与范宽、李唐、孙君泽的承续关系

Exploring Xia Gui’s View after Snowfall—Also on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Xia Gui and Fan Kuan, Li Tang, and Sun Junze

文 康耀仁

[图1]《雪后观景图》 94cm×44cm 绢本 榕溪园藏

《雪后观景图》来自日本,绢本,尺幅为94cm×44cm,其前景丘壑跌宕,寒林错杂,房舍掩映其间,两位高士临窗对坐,一人正对前方,一人侧转回头,形态各异,却同时眺望右侧窗外雪景,与栈桥上拾柴而归的书童遥相呼应。房舍后景,峰峦高耸叠嶂,飞瀑悬空峭壁,画面静寂而幽深,在这荒寒禅境间,三个人物无疑注入了生机(图1)。

《雪后观景图》外装双重木盒,可知曾被识者深藏数代,其内盒盖墨书:竖物雪后远望,马逵笔。盒内附有狩野荣信(1755—1828)两张英文鉴定书,开具时间均在1821年7月,大意为:《雪后观景图》,Batatsu作,南宋,12世纪晚期。狩野荣信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画家、鉴定家,其鉴藏的早期作品,如今大多庋藏于日本各大博物馆。

一、从图式判断《雪后观景图》 作于12世纪晚期

从图式进行分析,《雪后观景图》具备三个特点:

其一,主峰高耸中置,近景、中景和远景三景具备,其前后、上下关系平实饱满,几无云雾虚景。

其二,右下留白作冰河状,重心偏于左下近景。

其三,近景林木凸显两株寒林,配以杂树、墨竹,主树高及中景半山腰。

三景具备、主峰高耸的中置图式,是北宋山水的基本格局,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图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都是这类图式的代表作:其林木(或房舍)低矮,成片地依附于山体,画面气象雄峻巍然。

李唐历经两宋画院,是两宋山水画承前启后的关键画家,他的另一件重要作品《秋林飞瀑图》,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先挂名范宽,现已物归原主[1],虽然技法和理念延续以往习惯,但主峰稍偏,画面呈现左下右上的对角呼应(图3),与《万壑松风图》一样,林木依旧成片,但较之11世纪的低矮状态,已悄然拉高。《万壑松风图》画于宣和甲辰(1124年),三年后北宋灭亡,推测《秋林飞瀑图》或在南宋初期完成。可见李唐山水的主峰,由12世纪前期的中置逐渐靠边,近景重心也偏移至对应的边角,直至其门人萧照在《山腰楼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展现上主峰下近景同时偏边的图式(图4)。

[图2]《万壑松风图》 李 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 《秋林飞瀑图》 李 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4]《山腰楼观图》 萧 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寒林楼观图》 宋 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或因身处江南,图式的改变,带动技法改变,因此,晚年的李唐,皴少染多。13世纪之后,马远、夏圭将李唐的图式和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强化前景,忽略中景,淡化远景,从而形成了表现云雾蒸腾的江南山水景象的边角审美格局。

在图式转变过程中,前景的林木也悄然变化,由成片锐减为象征性的几株,且高度也相应地拉高,如有房舍也随之变大。在12世纪晚期,林木基本高达画幅一半上下,如马远的《踏歌图》(故宫博物院藏)、《松寿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和宋人《寒林楼观图》(图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同期的小品,或因篇幅较小,需要强化林木,大多略高于立轴:

1.主树几乎与远山等齐。如夏圭的《观瀑图》(图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庄暮雪图》(图9,私藏);

2.主树高过远山。如马远《齐已传经图》(图7,榕溪园藏),宋人《荷亭消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过这些分析,结合前面归纳的《雪后观景图》的三个特点,可以推断其创作年限,不会晚于12世纪晚期,由此可知狩野的判断大致无误。

二、《雪后观景图》的技法表现显示夏圭特色并流露师承范宽、李唐的迹象

判断作品的时代特征,图式、绘画理念固然重要,但若推及作者,则不能不重视技法环节。

山水画发展到北宋,技法近乎完备,甚至登峰造极,如李成笔墨温润古逸,烟林清旷;郭熙山石状如卷云,境界雄阔飘渺;王诜笔法尖俏爽利,水墨清润……凡此种种,均为后世画家梦寐以求。可以说,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和变化,几乎难于离开北宋时期精湛技艺的滋养。

1.林木寒枝显示夏圭特征且与范宽雪景山水相关

《雪后观景图》的寒枝茂密平实,淡化前后虚实关系,其用笔秃锋逆入,线条短促,苍劲而粗厚,显示清晰的范宽样式,从《雪景寒林图》和《雪山萧寺图》等雪景山水即可得到佐证。

《雪景寒林图》曾经安仪周、梁清标等递藏,后入清宫,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流散,今藏天津博物馆。谢稚柳认定是范宽真笔,理由是:“虽与《溪山行旅图》取景不同,面貌遂别,而它的气格习性,是初无二致的。”(图8)[2]对比原大图片,略去两者外貌,皴法确实一致。而《雪山萧寺图》,早在明代王铎便鉴定为范宽之作,后入藏清宫,编著于《石渠宝笈三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徐邦达在《重定故宫书画目》注明“可能真迹”。从目前的认知看,即使非真迹,但作为范宽风貌的北宋高水准山水应无异议。

夏圭的《山庄暮雪图》(图10、私藏)和《雪景待渡图》(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是早期师摹范宽的名作,手法大致类似,只是用笔较为扎实严谨。

[图6] 夏圭《观瀑图》的主树高几乎与远山平齐,台北故宫藏

[图7] 马远的早期作品《齐已传经图》的主树高过远山,榕溪园藏

[图8]《雪景寒林图》 范 宽 天津博物馆藏

[图9]《雪后观景图》(右)与夏圭《洞庭秋月图》(左),美国佛瑞尔美术馆藏)的林木主干的表现方法有颇多相似之处。

[图10]《山庄暮雪图》 夏 圭 私藏

《雪后观景图》左侧的夹叶树,主干形态转折相间,笔墨连勾带染,也颇有夏圭成熟的林木特征(图9)。

因此,《雪后观景图》的林木寒林的技法形态,与夏圭的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都有关联,并透露着师承范宽雪景山水的种种信息。

南宋时期,师承范宽的画家极少,王洪也是其中之一,文献说他“绍兴中习范宽山水”[3],至今尚有《潇湘八景图》传世,截取其寒林元素,与范宽《雪山楼阁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和本作《雪后观景图》作一比对,显现出范宽流派的共同特征(图11)。这个例证,不但证实《雪后观景图》仍然与范宽雪景山水相关,还间接说明南宋的王洪与《雪后观景图》的作者,年代大致相近。

从图像得知,李唐的山水也得自范宽的滋养,谢稚柳也曾表示:“许多迹象表明,他的《万壑松风图》显示着与范宽的关系。”[4]

2.斧劈皴与夏圭完全一致并显示师承李唐的迹象

为了表现峻峭凌厉的山势和苍润的石质,《雪后观景图》以秃笔枯墨完成丘壑形态和斧劈皴,阴面淡墨稍染,浓墨点苔,这些表现与《万壑松风图》《濠梁秋水图》等李唐作品关联紧密,显示清晰的传承脉络(图12)。

在南宋画坛中,夏圭是深受李唐影响的画家之一,至今发现其数件作品传递李唐信息:

[图11] 寒林比对:左起《雪后观景图》、王洪的《潇湘八景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范宽《雪山楼阁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12]《雪后观景图》的斧劈皴,显示师承李唐《万壑松风图》(右)和《 濠梁秋水图》(左)的迹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清远图》,不仅具备夏圭早期的短线皴和晚期的拖泥带水皴,还有一眼可知的源自李唐的斧劈皴,其技法齐全,图式三景俱备,呈现承先启后的风格特征,或作于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初期。

同院收藏的《山水轴》,林木显露夏圭晚年特征,但山体皴法,却同样留存师承李唐和范宽的痕迹,可知诗塘王铎所题“师范宽李唐”不谬。除此,其偏侧图式与李唐的门人萧照的《山腰楼观图》无异(图13),根据这些特征,判断为12世纪晚期所作。

在山水画的诸多技法中,皴法显然是重中之重。将上述两件夏圭名作与《雪后观景图》进行比对,发现三者的斧劈皴竟然完全逼俏(图14),更重要的是,都具备共同的特点:简略率意改装了李唐丰富扎实的斧劈皴法。

3.流泉的处理方法与夏圭一致并来自李唐及北宋诸家

《雪后观景图》的右侧叠嶂,皴染沟壑两侧,反衬细长流泉,其间略勾细线,使之具有流动感,水口和湖面交接处,横亘巨石,呈现“水际作突兀大石”的范宽样式[5]。夏圭的《山水轴》也有相似的表现,但这个方法并非夏圭独创,而是北宋时期的惯用手法,李成《晴峦萧寺图》、关仝《秋山晚翠图》、范宽《溪山行旅图》 都是典范。南北宋交汇时期,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萧照的《山腰楼观图》,也都基本不变(图15),但13世纪之后,则变为直接在两侧晕染,缺少内凹的沟壑形态,仿佛有悬空之感。

因此,《雪后观景图》在山石皴法、流泉、林木等重要元素的技法表现,不但与夏圭的相关名作完全一致,还流露出两方面的师承信息:一方面是李唐山水,另一方面是范宽雪景山水。

三、《雪后观景图》的图式技法与孙君泽相似却非孙所作

1.孙君泽山水呈现《雪后观景图》图式

《雪后观景图》的图式以及房舍、林木、山石的相互掩映关系,居然在孙君泽的多件作品出现,兹列如下:

《楼阁山水》对屏(图16),日本嘉静堂藏,署款“孙君泽”,普遍被看作孙君泽作品的标准件。细察对屏的绘画元素,马远符号随处可见,尤其是大斧劈皴,逼俏乱真。

[图13]《山水轴》 夏 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4]《雪后观景图》与夏圭《溪山清远图》(右)《山水轴》(左)的斧劈皴及点苔完全一致,全然师承李唐。

[图15] 相似的流泉技法,左起:萧照的《山腰楼观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雪后观景图》、夏圭《山水轴》。

另一件署款作品《雪景山水》,附有狩野父子的鉴定书[6],曾藏于蒲松寺,后转至荻原安之助(1900—1970),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图17)。此作以带水的马远式大斧劈为主,参入不规则的短线皴。

所谓短线皴,即线条硬直短促,错杂交叉,能展现奇峭方硬的山石质感。夏圭早期名作《雪堂客话图》即采用此法(图18),中期的《溪山清远图》也偶尔参用,而徐邦达认定可能是范宽真迹的《雪山萧寺图》,居然全是这类皴法。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景图》,原定宋画,其图式和技法,与传为夏圭的《望梅》(图19)以及前述的多件孙君泽作品,颇有相似之处,班宗华对此问题已作专门论述[7]。

以上孙君泽作品,全是边角图式,很明显得益于夏圭作品的启示(图18),与《雪后观景图》的中置图式和三景齐备不同的是,这些图式缺失清晰的中景,显示13世纪之后的时代特征。

2.《雪后观景图》与夏圭、马远、孙君泽相关的绘画元素

《雪后观景图》以多线并行勾画房舍结构,屋面空白不着一墨,门窗饰以粗线的繁密格子,看似规整,实则大小间隔有别,显示不用界尺的手绘效果。孙君泽的《雪景山水》《雪景图》和《望梅图》的处理方法大致如此,但其另一类作品的屋顶则铺满线条,其方法来自马远。

[图16]《楼阁山水》对屏,日本嘉静堂藏。

[图17] 孙君泽《雪景山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18] 夏圭《雪堂客话图》,故宫博物院藏。

[图19]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雪景图》和《望梅》

[图20] 夏圭《雪景山水》中房舍人物的经营布置来自《雪后观景图》。

《雪后观景图》窗口的二人形态,也在孙君泽的《雪景山水》出现(图20),当然,相同的人物形态或图式,可能折射出画家重复的审美习惯,也可能显示传承者的跟风延续。

分析夏圭的竹叶画法,晚年作品侧锋阔叶,虽有重叠,但少有交叉,结构趋于简约,《松崖客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作品大多如此;而早期作品《雪堂客话图》略分浓淡,重叠交叉,故竹叶多向,与《雪后观景图》的墨竹接近,只是相对于前者的短促侧锋,此作形态稍长。目前看来,孙君泽基本取向早期(图21),马远偶尔采用这类技法画竹,但墨色变化较大,且大多以双勾为主。

夏圭《雪堂客话图》《西湖柳艇图》的柳条采用中锋长线,转折刚柔并用,收笔空中出锋,表现出垂条迎风的飘动感,孙君泽《雪景山水》的柳条表现与之如出一辙(图22)。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虽然线条相近,但结构稀疏,且加入重墨苔点(图23),孙君泽几乎不用这类表现。

通过以上各种元素的比较,大致可知:

1.孙君泽的边角构图趋向于夏圭图式,诸多技法接近马、夏,且几可乱真,但其最重要的山石皴法,则是完全取法于马远的大斧劈,与夏圭的小斧劈完全不同。

2.现存的孙君泽山水,没有师承李唐、范宽的迹象,相关文献也不见类似的师承记载,之所以如此,或源于元代的审美风尚,《图绘宝鉴》所录的山水画家,师承分为两大主流,一是马远、夏圭,一是李成、郭熙,师承范宽却仅有曾瑞卿一人。但是,夏圭却上师范宽、李唐,下启孙君泽,承续关联清晰明确。夏圭与孙君泽相似乃至乱真的图式和元素,恰恰证明两者的从属关系,何况这个关系早已载入文献。

因此,《雪后观景图》的小斧劈皴特征,以及承续范宽、李唐的迹象,完全可以排除孙君泽绘制的可能。

三、结论:《雪后观景图》属夏圭早期真迹

综合以上两个章节的分析,《雪后观景图》的归属问题,便有了清晰的判断思路:

[图21]《雪后观景图》(左上)、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左下)和 《松崖客话图》(下)、孙君泽的《雪景山水》(右上)和《山水楼阁》(右下)。

[图22] 孙君泽《雪景山水》(左)密集的柳技法形态,与夏圭的《西湖柳艇图》(中)、《雪堂客话图》(右)一致。

从文献的角度,孙君泽“工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8]”,夏圭“师范宽李唐[9]”,尤其是“雪景全学范宽”[10],而李唐也师承范宽,因此构成清晰的师承脉络(图24),在这脉络上,具备范宽、李唐绘画特征的,且与夏圭和孙君泽相似的作品,只能是夏圭,而不可能是孙君泽。

从图像的角度,《雪后观景图》的理念、图式、技法,不但展现了12世纪晚期的基本特征,其重要元素还与夏圭作品完全符合。而且,在不同程度地显示师承李唐的图式、皴法、泉法,以及范宽的雪景技法的迹象。而孙君泽的存世作品,与此作相似的信息也颇多,正好符合师承夏圭的文献记载。

这双重证据,毫无疑问地将《雪后观景图》推至夏圭名下。

其实,在厘清范宽、李唐、夏圭、孙君泽的相互关系和师承脉络,并且确定《雪后观景图》归属于12世纪晚期之后,即可构成纵横坐标,根据两者的交集点,按照正常的逻辑,即使没有夏圭真迹作参照,《雪后观景图》照样判断为夏圭所画。

[图23] 马远《柳岸远山图》稀疏的柳条。

[图24] 范宽、李唐、夏圭、孙君泽的师承脉络。

《雪后观景图》师承李唐斧劈皴,但技法略显简率,正好符合董其昌“夏圭师李唐,更加简率,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11]”的描述。“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夹笔,楼阁不用尺界,信手画成。突兀奇怪,气韵尤高[12]”,明人曹昭对夏圭的这些评述,也正是对《雪后观景图》的最好阐释。

有关夏圭的作品分期,过去不少人认为《雪堂客话图》是早期作品,但《山庄暮雪图》和 《雪景待渡图》,前树低矮,皴法、树法都显示范宽特色,尚无显现我们熟悉的夏圭特征,因此,时间或更早;而《雪后观景图》所显示的范宽、李唐的北宋图式和绘画元素,其创作时间应该与《山水轴》相近,或晚于《山庄暮雪图》,却早于边角图式的《雪堂客话图》。

对于夏圭山水的艺术高度,《图绘宝鉴》认为:“院人中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观《雪后观景图》,信然。

(康耀仁/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委员会委员)

组稿/苗 菁 责编/刘竟艳

注 释

[1] 杨春晓 《〈秋林飞瀑图〉时代与作者考辨》,载《中国美术》2014,第四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2] 谢稚柳《鉴余杂稿》之《范宽》认定为真迹,此文简称为《雪图》,2008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8][10]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卷五、卷四。

[4]《鉴余杂稿》之《范宽》,2008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 米芾《画史》,四库全书。

[6]《元画全集》第四卷第一册308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7] 班宗华《入山始得真面目—孙君泽〈雪景山水图〉及一些相关作品》,《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绘画珍品》,上海博物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9] 夏圭《山水轴》王铎题跋,作品存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11]《南宋院画录》卷六。

[12] 曹昭《格古要论》卷上,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范宽李唐师承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李唐&萧照:徒儿,放下屠刀吧!
范宽《寒江钓雪图》
庭院中的童年
爱心义诊
得意忘形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雪霁里的故事》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