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堑边坡破坏的几种处置方法分析
2016-12-27黄进进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
黄进进(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
公路路堑边坡破坏的几种处置方法分析
黄进进(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地质条件、施工环节较为复杂,因此公路路堑边坡结构很容易会出现失稳的现象,这不仅会对工程施工进度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增加工程施工成本,因此有必要对路堑边坡破坏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升整体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从不同方面对公路路堑边坡破坏的几种处置方法进行了分析。
公路;路堑边坡;破坏;处置方法
路堑边坡是一种比较常见线路地貌区,其稳定性与公路施工进度直接相关,同时也会影响到其建成后的正常运营,因此为避免路堑边坡变形、采用合理的措施保证边坡稳定性非常重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边坡的要求逐渐升高,仅保证边坡稳定性已经不能使公路发展要求得到满足。在近年来的公路修筑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渐将关注的焦点放到边坡美观性及环保性等方面,因此生态型护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新建公路路堑边坡中。
1 公路路堑边坡特点
公路路堑边坡属于人工开挖边坡的一种,其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公路是一种带状、线形工程,在选址上具有可变性特点,通常情况下对于滑坡等工程地质灾害来说主要采用躲避的方式,治理仅起到辅助性作用;②公路路堑边坡具有永久性特点,从公路设计年限上来说应一次设计、治理,不能留有后患,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复杂边坡来说,短时间内可能不能将其性质搞清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规划,然后分期治理;③路堑边坡稳定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工程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动态性特点,可能会涉及到车辆行驶动荷载作用的影响,对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保证边坡整体稳定性,同时还要针对崩塌落石等灾害选择合理的工程措施,同时还要注意环境美化与协调性;④随着线路延伸变化,路堑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别很大,区域性比较强烈,所以边坡地质力学模型不同其稳定性分析方法也不同 (土体稳定性相关数据如表1);⑤通常路堑边坡开挖于地表,坡高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边坡岩层的性质不同,其工程地质性质也极为复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不均一性和各向异性。此外,在稳定性分析过程中,应结合边坡岩层组合情况建立破坏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表1 土体参数选取表
2 公路路堑边坡形成与支护类型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工程越来越多,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还会为人们的出行创造方便。然而,当前一些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难题,特别是在山区公路设计及施工的过程中,基于对工程设计要求的考虑,需要进行很多开挖、填方等工作,这无疑会影响公路路堑边坡结构的平衡性,同时加上土压力的影响,公路路堑边坡很容易会出现变形、破坏等问题,不利于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为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应加强对公路路堑边坡的支护设计,这不仅可以提升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同时还能为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提供保证。根据一般情况下土压力的计算公式:
式中:Ka——主动土压力计算系数;
φ——土体内摩擦角;
α——墙背与竖直线夹角;
δ——墙背土与墙体摩擦角;
β——填土面与水平面夹角。
注:墙背与竖直线产生的夹角,若在竖直线的左侧即为负值,此种情况称为仰斜。故此处的α=-14°。
据相关数据显示,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其中人为因素主要是指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开挖深度、开挖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明显下降;自然因素是指边坡整体结构会受到岩性、地形及风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不同等级公路工程中,边坡结构开挖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应结合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公路路堑边坡支护设计,充分保证公路路堑边坡结构稳定性。现阶段我国公路路堑边坡支护设计主要利用锚固处理、排水施工、抗滑支挡3种施工方式进行处理。
3 公路路堑边坡破坏机理与治理设计
为了探索处理边坡的方式,利用合理措施进行防护与加固,下面以集丹公路为背景,对其路堑边坡处治方式进行分析。
3.1 平面滑动形滑坡
3.1.1 推动式滑坡的破坏机制
从内部因素来看,由于受到鸭绿江岩石大断裂的影响,加上经历了多次构造作用,因此形成了当前的断裂构造带,由于受到该断裂构造带的影响,形成了多组次生构造面。而倾向临空滑面是由于构造作用形成的,由于构造面与构造裂隙、卸荷裂隙、风化裂隙等相互切割,坡体形成了裂隙网络,这无疑为地表水侵入创造了条件。地表水沿着边坡松散体的方向逐渐下渗,反复侵蚀滑动面,滑动面强度大大降低,主滑待后端应力大于强度,后来后部滑体断裂,最后生成了后缘滑带。由于前缘体临空,滑体整体滑向临空面,这时边坡上部张烈隙明显,由于后缘滑带的挤压,下部出现了多组剪切裂隙,上下部滑体形成了滑动面,但是滑动面并未形成贯通,中间没有出现滑面。从外部因素来看,由于施工过程中边坡开挖不合理、爆破时用药量过大,使得滑体内岩体碎裂松动加剧,滑体形成随之形成了危石次级危害,这无疑增加了边坡危险性。
3.1.2 推动式滑坡的治理措施
在整个滑坡面利用锚索进行加固,使土体稳定性得到增强,如图1。
图1
滑坡面局部利用喷锚支护,利用局部喷锚的方式对局部破坏路段进行防护,如图2。
图2
3.1.3 牵引式滑坡的破坏机制
坡面的断层带其宽度为5m,断层带内有土黄色和灰褐色的断层泥,还有大粒径安山角砾,气孔中有火山灰。断层带上部为黄白色石英岩,岩石呈现棱角块体,岩层下部是紫色的粉砂岩,滑坡后缘有拉张烈隙,列席的宽度在1.2~2.4m之间,裂隙之后为一陡坡,陡坡的高度在1.2~1.4m之间。在断层带与下部粉砂岩阻水作用的影响下,大气降水过程中,地下水会沿着裂隙渗入到石英岩底部,在水浸泡与润滑作用的影响之下,上部岩体沿着和紫色粉砂岩接触面的平面不断滑动。下部有非常明显的暴露滑动面,之前滑落的石英岩碎石堆积在了坡角挡墙之后,上部没有突出坡面的滑体。
3.2 平面型滑动
3.2.1 稳定性评价
渗入到现场进行勘察,岩体裂隙发育,其强度比较低,新鲜面和风化面分别呈现出紫灰色、黄褐色,微裂隙发育。砾岩内有1~5cm的砾石夹层,砾岩呈现出灰紫色,有严重的风化现象,其强度非常低。楔形体两滑面抗剪强度、岩石容重与强度等相关指标得到了确定,然后通过稳定性分析之后确定设计方案。抗拉抗压强度通过点荷载试验得到确定,通过容重试验对容重进行确定。
3.2.2 治理措施
采用锚索加固方式对楔形体进行加固,同时采用喷锚加固方式对局部失稳岩土进行加固。
3.3 硬质砂岩等崩塌
岩石本身是坚硬的,它具有非常大的抗风化能力及抗剪强度,因此形成了高峻的斜坡,但是因为开挖路堑,破坏了稳定性,与此同时,由于软硬互层和风化差异,斜坡的外形整体凹凸不平,容易产生崩塌,因此需要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修整坡形、素喷混凝土及喷锚加固等措施进行治理。
3.4 溯流型渗流和挤压
这种破坏是因为路堑边坡是由风化岩及种植土构成的,从整体上来看其结构较为松散,在土体自重应力的影响之下,很容易会出现移动、挤压、堆积及变形等问题,进而出现较为明显的状况,按照出现状况的大小、土含量及规模,可以利用增设新挡墙、对原有挡墙进行加固以及生物固坡等方式进行治理。
3.5 软硬岩碎石土塌落
因为岩石的风化非常严重,并在坡面上形成了碎石土,与此同时,形成了软弱层面滑动面,特别是软弱层面在开挖路堑过程中充分暴露,岩石不断风化,在雨水侵蚀等情况下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情况下土体沿着软弱结构层逐渐下滑,最终形成了塌落的结果,这种情况下通常应利用削皮、增设挡墙等措施进行治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保证路堑边坡结构稳定性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提升工程施工进度,同时还能充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不同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条件、地质结构差异也比较岷县,因此在路堑边坡结构支护设计中,施工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按照设计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总之,随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防护成为边坡防护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必然会成为以后发展的主流。
[1]邬爱清,汪 斌.基于岩体质量指标BQ的岩质边坡工程岩体分级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04:699~706.
[2]陈显春,董正威,盛国俊.山区公路岩质边坡冻融破坏机理及处置对策[J].公路,2011,03:71~74.
[3]余小马,徐国锋,吴 昊,谢 媛.高速公路高液限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J].公路,2011,08:138~140.
[4]陶连金,沈小辉,王开源,魏云杰,王文沛.某大型高速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锚桩加固的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02:259~265.
[5]高德彬,陈增建,倪万魁,赵之胜.陕西省公路黄土路堑高边坡植被防护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05:155~160.
U418.5
A
2095-2066(2016)34-0205-02
2016-11-23
黄进进(1984-),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公路路基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