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地质调查经费投入分析与形势展望*
2016-12-27张润丽王文吕晓岚佟方
张润丽王文吕晓岚佟方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3.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15年地质调查经费投入分析与形势展望*
张润丽1王文2吕晓岚2佟方3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3.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一、2015年地质调查经费投入分析
(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投入总量稳步增长自2000年以来,我国地质调查投入总量保持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5年的平稳阶段、2006~2009年的较快增长阶段和2010年以来的快速上升阶段。从2010年实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六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工作资金约397亿元。2015年,我国地质调查投入为77.92亿元,比2014年的74亿元增长了5%。
(二)地质调查“九大计划”的项目与经费结构2014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立足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等“五大服务”要求,确定了地质调查“九大计划”(2015—2020),即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地质科技支撑计划、“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和海洋地质调查计划。
按照2015年我国地质调查投入总量77.92亿元统计,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经费比例居于首位,占33%,可见虽然在矿业形势下行趋势下,地质调查工作继续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力度。同时把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经费投入从过去3%~5%提升到21%,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水工环地质调查投入总体保持稳定,占总投入比例达13%,进一步突出了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同时,突出了“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结合更加紧密,地质信息服务明显加强。
基于海洋地质调查计划数据不公开,本文分析的“九大计划”将不包括海洋地质调查计划的相关数据。除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外,2015年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包括工程数量为40个,项目152个(包含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的组织实施费),子项目2210个。按照数量来看,“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居于首位,其所含工程数14个、项目数47个、子项目数1078个,分别占总量的35%、31%、49%。
此外,按照项目2015年新开和续作来划分项目类型的话,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中,2015年新开项目数量695个,经费合计291350万元,分别占总项目数量的31%,总经费的47%。可见,地调局为拓宽服务和研究领域的工作力度。
(三)地调局所属机构地矿专项经费分布在地质调查投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2015年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主体是地调局所属单位,占93.79%。工业部门地勘单位、省区市地调院和院校承担比例较往年有较大下降幅度,依次仅承担了4.78%、0.32%、0.14%。“九大计划”中的工程、项目按照地调局各直属单位的职能,下发到4大机构,28家单位中,按照承担工程经费数,依次是区域地调机构(占37.8%,比重最大)、公共服务机构、专业地调机构和科技创新与支持机构;按照承担项目经费数,依次是区域地调机构(占47.47%,比重最大)、专业地调机构(占18.98%)、科技创新与支持机构(占16.05%)和公共服务机构(占11.28%)。
二、形势展望与措施建设
(一)形势展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2015年,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书与路线图。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主动作为,服务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需要夯实区域地质基础;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经济带与重要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加强综合地质调查,解决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服务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需要提高城镇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实施,需要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监测与预警。
(2)供给侧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供给侧改革要求地质调查为资源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寻找新领域和方向。寻找资源和开发条件好的后备勘查基地,加强非传统能源资源调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资源调查,研发矿产资源新用途。同时要探索“地质调查+资源产业+互联网”模式,提升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财政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地质调查投入范围、管理方式等提出新要求。一是中央财政地质调查投向必须符合中央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严格对应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二是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中央和地方的合作,项目通过市场招标,实现合同规范管理。
(4)科技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当前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地质调查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地质调查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加快实施“科技兴局”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适应新的国家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打破以往的地质调查科技布局,突出问题导向。
(二)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经费投入要与部署紧密结合。促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把石油、天然气及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矿产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以支撑服务“四大板块”(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和“三大支撑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重点,加大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灾害综合调查力度,加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和应用服务。开展城镇化建设和民生的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破解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重大问题,发挥地质调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和服务。与此相对应,地质调查的经费投入要紧密结合国家整体宏观战略需求和业务部署调整。
(2)严格按照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要求,构建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管理制度体系。地质调查工作的核心是创造绩效,要围绕如何科学制定绩效目标,构建和完善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一是在实现绩效最大化的目标下,实现地质调查与科研的结合、不同专业类型项目的统一部署。二是建立地质调查绩效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把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基础问题、实现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促进人才和团队建设等作为地质调查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和标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三是健全完善绩效管理改革的制度体系:包括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单位绩效考评办法;项目绩效考评办法;成果评审和评奖办法以及人才评价遴选办法等。
(3)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央和地方的合作新机制。按照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地质调查投入范围、管理方式等的新要求,即必须明确中央、地方的职责任务分工,严格在中央职责范围内设置地质调查项目,地方单位承担中央财政地质调查项目,必须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优选承担单位,探索构建新型的中央与地方的队伍关系。项目管理方面,要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滚动预算,减少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本文系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调查调查评价专项“地质调查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条件保障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301780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