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016-12-27易爱军商思争韩自波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亚欧大陆桥徐州连云港

易爱军 商思争 韩自波/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一带一路”背景下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易爱军 商思争 韩自波/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的身份给徐州和连云港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对协同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徐州、连云港两城协同发展的意义和主要障碍,并就如何推进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

“一带一路”;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

1.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协同是指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协调合作,促使系统整体功能提升,超过各要素功能之和的系统结构状态。协同既反映系统发展协调的合作过程,同时也反映了系统在协同过程中形成的结构状态优化结果。“切实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建设“一带一路”,通过扩大开放、内引外联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务实之举,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

作为江苏省对接“一带一路”的主要节点城市,徐州处于 “一带一路”战略格局的交汇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一个重要链接区,也是淮海城市群战略格局中“两横一纵”的连接点。从江苏省内看,徐州是江苏省北部十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业都会,是江苏辐射华北、东北、西北不可替代的传递点和中介区。不论是2000年提出的“三圈五轴”、2012年提出的“一带两轴三圈一级”还是2014年提出的“两横两纵”城镇布局体系规划,以徐州为核心的东陇海地区都被确认为是江苏省城镇布局的重要支撑区域。与周边地区相比,徐州历史悠久,民俗遗存丰厚,拥有两汉文化、军事重镇等特色历史文化。同时,淮海城市群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城镇化的核心,而徐州是淮海城市群中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徐州虽然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工业仍以能源、重工业和原材料为主,污染负荷高,高新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比较欠缺,经济效益较差,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江苏省内其他地区。

连云港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有铁路干线直达的六大海港之一,北面与渤海湾和山东半岛相接,南面与长三角相连,是沿海经济带的缝合区。同时,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陇海铁路与沿海铁路的交汇点,同三高速和连霍高速这两条中国最长高速公路的唯一交汇点,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连云港成为了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最为便捷的出海口,成为了连接太平洋两岸,以及中亚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门户,其战略地位在欧亚经贸交流与合作中十分重要。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连云港先后开通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中哈物流基地,“五定班列” 的开通更进一步提升了连云港的区域势能和开放水平。从江苏省内看,江苏省委省政府多次表态,要从政策、规划、投资、人力、财力、教育等各方面强力扶持连云港发展,全力支持“一体两翼” 组合大港的建设。有周边其他地区相比,连云港历史久远,文化深厚,依山傍海,生态宜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战略和区位优势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始终处于相对较弱的范围,急需提高城市竞争力才能与其“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的身份相匹配。

因此,充分发挥徐州和连云港不同的区位优势,明确两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强两城之间的协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分析

徐州和连云港之间虽然物理距离不远,但由于交通仍比较原始,没有开通动车和高铁,两城之间联系仍相对封闭,区域发展仍各自为政,真正实现协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城市定位没有协同考虑、地区利益协调困难、产业空间格局缺乏统一规划、区域市场体系不统一等。

2.1城市功能定位没有考虑两城的协同发展

正确的城市定位,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帮助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城市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要对一个城市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要合理地把握城市的独特内涵,了解其地域特色、文化特质、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寻找城市的差异化和竞争力所在。同时作为城市群中一员,其城市定位还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问题。

徐州位居“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级区域经济板块的中心地理位置,既是国务院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中规划要重点发展的28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又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的第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连云港是我国主要的沿海港口和集装箱运输基地之一,是我国海洋开发的三大特殊区域之一。以港兴城,加快港口和桥头堡建设,应该是连云港发展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区位条件、文化特质还是产业构成,徐州与连云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两城之间协同发展,功能互补、协调促进的有利条件。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徐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第一座“灯标”,从两城目前的城市定位来看,不同规划纲要中虽都有过各种描述,但都缺乏对两城之间协同发展的考虑,没有充分打好路桥经济这张牌。

2.2两城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

由于徐州和连云港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各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行为可能导致地区利益的扭曲和分化,造成“公用地灾难”,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大肆开采资源等行为,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在如何对接“一带一路”问题上,徐州和连云港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如何协同发展,促进两个地区区域一体化等重大问题上还缺乏有效沟通和深入研究,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错位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等问题上还缺乏两城之间的通盘考虑,制约着徐州、连云港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同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平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必然处于无序化状态,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难以真正实现。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地方利益刚性化,徐州和连云港两城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加之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乏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城之间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3两城之间没有形成产业空间格局的的合理规划

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不同城市之间仍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做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相邻城市之间应有的产业链分工不明确,合作关系不稳定。核心城市的主要产业与相邻城市之间同质竞争现象明显,实质性合作关系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的趋同会导致产业结构自我封闭、自成体系,严重阻碍区域分工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长期以来,徐州、连云港两市均各自为政,城市发展目标基本相似,在产业政策上求大求全,导致相互之间争项目、争资源、争投资,无序竞争的结果就是市场分割,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体系难以形成,城市整体实力难以提高。

3.推进徐州、连云港协同发展的对策

3.1要在区域协同战略中定位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增强各自的城市竞争力,徐州、连云港在对各自进行定位的时候,都要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要打好“新亚欧大陆桥”这张牌,紧紧围绕着“服务于大陆桥”这一指导思想,共同为新亚欧大陆桥提供服务,并在服务中确定城市地位,在服务中成长壮大,在服务中打造多功能、开放型、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形象。

作为中国段新亚欧大陆桥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徐州是大陆桥东段的第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城市发展和定位应紧紧围绕路桥经济,建设桥上徐州。只有“兴桥、靠桥、撑桥、服务于桥”,围绕大陆桥做文章,才能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加快徐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只有牢牢把握“服务于桥”这一基本内涵,才能真正发挥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这一区位优势,把徐州真正建设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端重要的枢纽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连云港是沿海发展和沿东陇海线发展的支点和交点,是沿海中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江苏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先导区和核心区,其城市定位要紧密围绕港与海做文章。首先,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东桥头堡,连云港必须切实为桥服务,服务于桥,才能发挥其作为堡的功能,才能发挥其作为主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如果说连云港的核心优势是其重要的战略区位的话,港口则是这一核心优势的载体,是连云港城市发展的龙头所在,为此,应紧密围绕以港兴城战略,加快港口建设,在提升主港的同时,积极拓展主港的南北两翼港群,尽快形成“一体两翼”的港口发展格局,同时,要重点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把港口真正建成太平洋西岸集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于一体的枢纽港,把连云港真正建设成连结中亚地区和太平洋沿岸的交通枢纽,成为真正的“新亚欧大陆桥最便捷的出海口”。同时,可充分利用连云港优美、独特的的山海资源,借鉴其他旅游城市发展经验,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打造世界最大的西游记主题乐园和海洋世界,做大做强旅游市场,把连云港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国际性海港城市和旅游城市。

3.2建立两城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协同平台,形成协同合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徐州、连云港的协同发展,建议设立徐州、连云港协同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江苏省省直机关有关职能部门、徐州、连云港两市的市长和部分民间协作组织的负责人组成,该委员会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履行统一领导徐州、连云港协同建设和统筹协调的职责,制定协同工作方案,组织建设工作的实施,具体负责协同建设的法律、法规、目标设定、资源发展定位、产业规划等全局性问题。

同时要建立起市长联席会议、城市联盟等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和专项议事制度等协调机制,消除各种现实的障碍,打破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整合徐州和连云港两地的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有助于产业要素在两城之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引导建立起各种专业技术协作组织,以协调解决两城协同过程中因产业技术整合而出现的各项法律、财务、经济、技术等问题。

联席会议、城市联盟等机构同时要组织协调协同城市的各社会组织和企业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构建服务“一带一路”的智库平台,组织社科院和有关高校,开展“一带一路”方面的研究,并与“一带一路”的其他节点城市和沿线国家建立合作,举办高层论坛,开展专项研究,使徐州、连云港真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度融合区。

要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建设等政策优势,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集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于一体的自由贸易港区和综合保税区。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力争建设“徐连共同市场”,提升徐州、连云港同城化层次。

3.3重新构建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群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徐州、连云港两地政府之间应加强产业发展上的联合和协作,统一规划东陇海线区域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计划,构筑统一的产权、资本、劳动力市场,促使各生产要素在两地市场自由流动,优化资源的区域配置。徐州和连云港区域是淮海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但城际合作、产业分工的发展格局仍在探索过程中。

根据徐州和连云港现有的发展状况,促进产业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应该是大力推进网络体系建设,依托徐州地区交通、能源、重工业三方面的优势和已经初聚规模的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基础,发挥物联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加大与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工程机械装备、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经贸合作。

连云港则要充分利用其开放优势、临海优势和港口优势,以陇海铁路和沿海港口为依托,分别打造沿东陇海、沿海两条产业发展轴,这样的产业分布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的后续发展。沿海产业轴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港口、物流、能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临海、临港型产业,打造以金属冶炼、重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为重点的临港产业基地。东陇海产业轴的发展则应与徐州协同,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改造提升食品、冶金、精细化工三大传统产业,优先发展物流、旅游、商贸三大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为重点,打造东陇海沿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物流集聚区、重点专业市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融合发展。

4.结束语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的身份给徐州和连云港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单纯立足本地的发展思路无法充分发挥徐州和连云港两城的战略优势,也不能真正实现徐州和连云港经济的崛起。两城只有真正携起手来,把自己放在“一带一路”这个大背景下,建立以协同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战略,才能真正担负起节点城市的重任。

[1]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年)[Z].200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2020)[Z].2009.

[3]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4(4):5.

[4]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国际贸易,2014(8):11.

[5]彭荣胜.区域协调与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7(10):60-64.

[6]刘英基.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12(3):126-130.

[7]高明,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10,30(8):1272-1277.

[8]卢中华.我国地市区域经济协同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2):194-195.

易爱军(1973—),女,湖南湘潭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亚欧大陆桥徐州连云港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奇妙的连云港之旅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理论脉络梳理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工程物流行业在亚欧大陆桥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