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了好事,该不该‘求表扬’”导写

2016-12-26梁志伟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做好事任务驱动

摘要:本文通过文题展示、思维引路、时文回放三个环节,意在引导考生面对事实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如何来确定立意,以及在立意指引下紧扣材料论证“做好事后‘求表扬”的对与错、得与失。通过对这一文题和文章的分析和点评,旨在为大家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做好事 ;求表扬;任务驱动;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求求你,表扬我……2月16日,媒体接到一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媒体能报道。该男子是吉林省长春市一家烧烤店老板张金彪,8年来捐资助学近20万元。他说,“求表扬”不是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而是要通过表扬来感染其他人去做好事。张金彪“求表扬”的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有人表示赞成,认为这样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行动;有人表示反对,认为“求表扬”可能成为商人最廉价的商业广告,甚至会滋生伪善、骗捐等现象。

做了好事该不该“求表扬”,对此,您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思维引路

1.做好事“求表扬”值得尊重

一直以来,做好人好事拒不拒功利充满争议,比如拾金不昧该不该给予报酬,至今都没有形成共识。其实,好人好事从来难舍功利,做好事是为了做好人,做好人是为了赢得社会尊重,获得个人价值的肯定,这些诉求本身就是一种功利冲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扬是人之常情。无论“求表扬”或者“求低调”,都值得尊重。好人好事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不能被忽视。过去民间筹款修桥、修路、修庙宇等等,修成后都会立个功德碑,刻上事迹文章和捐赠名单,这不仅仅是自我表扬,更是强调一个社会价值导向,将公益慈善的传统传递下去,影响世人。

2.“求”是一种社会悲哀

做好事不留名历来为人津津乐道,或许这样的模式更符合中国人习惯中的思维定势。但显然,这一次张金彪请求媒体报道个人事迹没有遵循常规发展套路。与其说张金彪想登报“求表扬”是令人莞尔的“行为艺术”,毋宁说是发乎内心的悲怆逼问,表扬需要“求”是一张沉重的道德试纸,是一种社会悲哀。

3 .“求表扬”或会滋生伪善现象

做好事“不留名”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要警惕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是“不留名”还是“求表扬”,都是一种极端思维,都是一种道德绑架。“不留名”是把人推上神坛,打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求表扬”是把慈善功利化、世俗化,其背后包含着伤害慈善的成份。且不说“求表扬”有沽名钓誉之嫌,假如做了好事被媒体大肆宣传,最后成了慈善名人,舆论会变本加厉地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甚至逼捐。面对“求表扬”,媒体应保持一份理性,更要对极端思维保持一份警惕。

4.受助者不要忘记感恩

张金彪多年来坚持做好事,仅捐资助学就花了近20万元。但这件事引起争议的焦点却是做好事该不该高调“求表扬”。与做好事求表扬的人相比,更应该反思的是受助者。做好事的人可以不求回报,但不代表受助的人可以不感恩。有人说,最高明的资助,是让受助者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助。也有人说,受助者的隐私和自尊心不应该因此而遭到伤害。“赠人玫瑰”,固然“手有余香”,但接下玫瑰的人难道就可以因为赠者“手有余香”而心安理得,忘记感恩吗?有困难,接受帮助,心怀感恩,不但不会影响成长,反而能让内心更强大、更阳光。所以,做好事求表扬并没有错,而接受帮助的人应站出来发声,让感恩不再沉默。

5.读懂“求表扬”背后的希冀

稍稍察看一下张金彪的近年简历,可见他并不缺乏表扬。不仅事迹登过报,电视上“露过脸”,而且当上了区政协委员、民盟委员、市民巡视员,并荣获过“长春好人”称号。但张金彪为何还要求再度登报表扬?其内心的“缺憾”或“希冀”究竟是什么?我想除了他不断做好事仍希望持续得到认可和鼓励的客观因素外,期盼“好人”队伍壮大、善举效应延续、公益事业做强,才是他萦绕于心的最大心愿与梦想。

时文回放

求求你,表扬我……2月16日,媒体接到一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媒体能报道。该男子是吉林长春烧烤店老板张金彪,8年来捐资助学近20万元。他说,“求表扬”不是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而是要通过表扬来感染其他人去做好事。(2月18日《新文化报》)

张金彪捐资助学的爱心以及“求表扬”的率真与勇气,令人感动和钦佩。但舆论一片叫好声还是令人感到一丝异样。搜狐网的民调显示,八成网友认可其做法,认为公民做了好事就应大肆宣传,否则公益的积极性将受打击。做好事“不留名”的时代已经过去,“求表扬”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得不说,舆论生态缺乏一种理性精神。高调的陈光标饱受争议,甚至被贴上了“中国暴力慈善第一人”的标签,而张金彪的“求表扬”却赢得好评如潮,如果张金彪日后做大成了陈光标式慈善人物,舆论又该如何?在慈善事业上,苛求大人物、同情小人物,动辄道德绑架,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理性舆论。

现实中,向名人、富人逼捐并非个别现象,把慈善当成一门生意者也大有人在。前者违背慈善的自愿原则,而后者的危害更甚。如果“求表扬”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那么慈善事业就存在沦为商业道具的危险。特别在慈善制度不完善、慈善环境不成熟的当前,“求表扬”可能成为商人最廉价的商业广告,甚至会滋生伪善、骗捐等现象。

值得追问的是,大肆宣传好人好事真能激发慈善积极性吗?未必。中国人不乏慈善热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优秀民族传统。我们缺的是公开、透明、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以及健全、规范、高效的慈善机制。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慈善事业就能迎来春天,即使媒体不宣传,爱心潮挡都挡不住。相反,公信力问题解决不了,再卖力宣传也只是打造慈善盆景而已。

面对“求表扬”,媒体应保持一份理性,别急着为其善良的目的叫好,更要对极端思维保持一份警惕,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足够深刻。

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时评文章,作者围绕“求表扬”事件,通过陈光标高调的饱受争议和“求表扬”好评如潮对比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自己理性而深刻的看法:无论是“不留名”还是“求表扬”,都是一种极端思维,都是一种道德绑架。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建设公开、透明、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文章分析入情入理,具有极强的现实警示意义。

我们为何支持好人“求表扬”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低调地做好事才是人们心中完美的好人形象,这种严苛的道德观无可厚非,却也有一定的狭隘性。做了好事,得到荣誉,甚至在物质上得到了好处,如果狭隘地看,这样的善行或许是不完美的,但是从社会效应和长远看,这样的善才更能推行开来,并且它是无损于公共利益的。

这一次,张金彪“求表扬”的事受到关注后,绝大多数网友都表示了支持。这说明,大家在道德问题上更加务实和理性。“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式的道德值得颂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不是说做好事就一定要自我牺牲,也不是说在道德上毫无瑕疵才算是善举。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是由一群并不完美的普通人塑造的,他们的善举不一定多么崇高,他们做好事,也得到了一些小回报,但这些却是实实在在的正能量,为公共生活增添着温度。

一个好人因为做好事而得到了荣誉,也得到了物质上的奖励。这是人们所乐于见到的。由这次的事情,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一些类似案例:捡到钱包归还主人该不该要酬金;奖励见义勇为的一些措施引发争议,比如高考加分,有人认为有道德功利化嫌疑。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上,一个重要的参考项不可或缺,即某件事物对于社会向善的作用,是推动,是抑制,还是无影响。当我们不再固守某种道德观,而是从维护和发扬公共生活中的善行的角度出发,去制定规则,执行规则,才能让更多的好人好事显现出来。

总结

这篇文章题目就直接亮明“我”支持 “求表扬”的观点,行文议论不温不火,娓娓道来。文章开头以赞扬的笔调引述材料,接着肯定“求表扬”者的行为有利于善行的推广,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同时提出乐于表扬是在传递正能量这一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最后提出 “从维护和发扬公共生活中的善行的角度出发,制定规则,执行规则”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世人以警醒和启迪。

作者简介:梁志伟(1976—),女,河北省南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和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做好事任务驱动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吃饱肚子做好事
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