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12-26梁中刘福成郭嘉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

梁中 刘福成 郭嘉刚

摘要:以案例阐释的方式,提出地方院校在推进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办学资源禀赋特征,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问题,从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系统性入手,围绕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毕业论文撰写、实习与就业这一培养流程,构建闭环式人才培养体系,最大化实现各类培养举措的协同效应和扩散效应。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8-0056-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要看到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普遍面临着一些人才培养方面的共性矛盾和问题:如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滞后,培养标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人才职业技能的新要求;应用型课程和实践基地开发不充分,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不足,难以有效实施应用型课题的研究、推广以及实践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的僵化,不能匹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改革理念等。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这些关键性限制条件,在厘清自身办学资源禀赋特征的基础上,围绕“着眼综合、突出特色、落脚实效”的建设主线,来探索构建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总体建设思路

经广泛论证和审慎判断,项目组提出如下改革思路: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出发,按照“紧贴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紧贴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指导原则,依托现有专业学科平台,以支撑学生未来职业长远发展为价值诉求,探索建立具有鲜明应用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体系,把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懂理论、强技能、宽视野、善创新”的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以卓越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构建闭环式的人才培养系统。

一是专门组织力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题调研,并对2006、2007、2008、2009、2010级毕业生进行了培养质量网络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调研信息分析的结果,紧紧围绕“懂理论、强技能、宽视野、善创新”的卓越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全面优化。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专业性、应用性和实操性”为导向,大比例增加了实验课程和专业应用技能型课程,有效改变了“全而不专、学而不用”的课程体系。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强化案例库和应用型教材建设。一方面,为改善课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最大化地使用案例教学方式,并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等最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同时,还积极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业见习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环节,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操性;另一方面,以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教材的基础上,加大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力度,不断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三是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以专业考试改革为核心的倒逼机制,通过实施“通考不通科”考试新政和“三位一体”就业指导新举措,从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管理以及就业环节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优化系统。改革实施三年来,有效改善了重理论灌输、轻应用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扭转了被动式学习、应付式学习的消极学习模式,推动实现了教学效果评估和教学管理模式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变。

(二)以提升专业人才“双创能力”为抓手,大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标准化创业模拟实训和创新实践训练。

为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双创”能力,一方面探索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教育工作,先选聘老师参加标准化创业教育培训,然后由获得认证的讲师担任教师。直至2015年12月,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三个年级共计92名同学参加了培训,均获得了专业机构认定的合格证书。由于创业实训工作的成效突出,《安徽日报》《蚌埠日报》等新闻媒体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另一方面,利用项目资源支持,努力搭建校内外专业创新实践和见习平台,为本专业学生创造更多专业实操的机会。在校内实践平台方面,由专业所在系部牵头成立了安徽省高校首家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鼓励引导学生投入实践创新活动,通过企业经营观摩、管理调研、学科竞赛、案例研讨、企业管理精英访谈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全面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工作室运行顺畅,尤其是学科竞赛获得多项全国性特等奖和一等奖,为本专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注重实用和实效,每年均选派部分高年级学生进行暑期顶岗实训。

(三)以打造优质专业师资队伍为目标,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全力促进教师职业水平持续提升。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除了积极推动人才引进、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学术交流、考核激励等常规工作之外,改革期内主要着重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是进行大规模分类式系列教师培训,学院专门组织了1期青年教师培训、1期中年教师培训以及3期教学和管理人员培训,全面覆盖了本专业所有的教师和相关教学辅助人员。培训主要利用周三和双休日时间进行,每期持续一个月,邀请院内外专家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拓展训练活动。系列培训活动不仅全面提升了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也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团队化教师队伍的形成。

其次,探索成立了以专业带头人和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其作为专业改革发展的师资平台支撑作用。通过工作室的建设,努力扩大名师的思想引领与知识辐射范围,促进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团队学习氛围,推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专业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持续提升。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中已有两名省级教学名师、一名省级教坛新秀、四名校级骨干教师,在学历和职称层面亦获得显著提升,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教师人数占比50%以上。

四、案例经验与示范价值

(一)从教育教学系统性入手,构建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领先性和理论探索意义。

案例中的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从建设伊始,即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给予了战略性统筹设计。案例项目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出发点,按照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毕业论文撰写、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这一培养流程,构建了全方位的闭环优化体系,使得每一个关键培养环节都能够有机纳入优化系统,大大提升了各具体培养举措的协同效应。这种闭环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强,协调性好,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突出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先行价值。

(二)以渐进优化的方式,通过阶段式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可控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优化成效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对实践性课程、实践性师资和实践平台需求强烈,但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相关资源基础还比较薄弱,导致上述约束性条件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因此会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工作。对此问题,本案例主要是从实际出发,采取渐进优化的方式,即采用“先易后难,先粗再细,先改革再完善”的建设策略,有重点、分阶段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逐步改进,有效实现了项目建设的过程控制和目标达成。

(三)以“通考不通科”和“三位一体”为抓手的改革新政取得良好成效,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案例中的改革新政实施以来,经过两年的综合效果评估显示:专业教师结构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显著优化,教学效果评估更为科学,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不及格率显著降低。按不及格人数统计,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不及格率环比降低8.34%,同比降低6.18%;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不及格率同比又降低1.48%。同时,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0%以上。上述创新式改革举措不仅有效实现了预期目标,也受到了国内多家重要媒体和同类院校的高度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改革示范效应。

(四)以标准化模拟实训和“创新实践工作室”建设为核心的“双创”教育改革举措成效突出,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显著的先行性。

案例项目实施的“双创”教育以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导向,务求实效,创建了一个运转高效的校内实践平台,形成了一个具有全国性竞争优势的学科竞赛团队,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骨干学生,产生了突出的示范效应。而且,案例项目的“双创”教育改革已经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培育机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能够为同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高价值的参考样本。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
国企改革中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推进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有趣的动物
人力旅行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