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6-12-26王婧胡江玲
王婧++胡江玲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提升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依次分析了平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提出了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发展观念;优化区域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市场规模;培养和引进文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实行政策倾斜;多元化金融服务突破发展瓶颈等发展战略,为以后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文化产业;平凉;SWOT;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1.008
在我国,“文化产业”概念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收益高、吸附就业能力强以及产业连锁正效应大等特点,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全方位”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美国则高达25%。而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明显地增加,如2011-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从2.85%增加到8.5%。
就平凉而言,2015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18.17%,占生产总值的2.12%,比2014年仅提高0.34个百分点。较多的学者已对平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开展了研究。如王密兰与马建波通过分析平凉特色文化建设现状,提出新形势下平凉特色文化建设思路。邓太来提出平凉市崆峒区在文化产业开发上着力处理的几个关系及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脱少华提出平凉应着力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打造西部文化强市。张璐瑶从崆峒山道教所依据的文化思想中析出其在饮食、音乐、武术等方面的养生道理的精华,从而为崆峒山的养生开发研究提供素材。强进前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总结了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无论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角度,关注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平凉市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制定出平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
1平凉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s)
1.1.1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它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1.1.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优势比较突出
平凉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包括“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中华之最”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同时崆峒山道教、西王母、大云寺佛教、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平凉也是历史上很多名家的故乡,包括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等。平凉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崆峒山为中心,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王母宫、柳湖等为网点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都是寻根访古、避暑休闲的好去处。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
1.1.3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产业初见成效
据调查,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90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096.68元,增长9.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32.6元,增长16.81%。表明平凉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明显,人们的消费意愿空间潜力巨大。平凉旅游重点启动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神奇崆峒·养生平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远程客源明显增多。2014年底,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接待国内外游客10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6%。
1.1.4后发优势推动明显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后发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政府对市内的交通状况大力整治,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第二,平凉市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促使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整合力度加大。第三,平凉市文化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如剪纸、民歌、高抬、社火等民间民俗文化。
1.2劣势(Weaknesses)
1.2.1旧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产业化意识淡薄
平凉市文化管理部门尚未能真正从政府办文化的管理模式解脱出来,文化监管存在着越位和缺位并存问题。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忽视引入市场机制。不少部门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认识不够,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认识不清,产业意识淡薄。这些直接导致文化建设和开发缺乏市场的视角,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如剪纸、民歌、高抬、社火等)不能得到重视。
1.2.2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文化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文化产业人才,不仅是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劲,也是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软肋。总体看来,平凉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主要集中在初级和普通,而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同时人才分布很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经济领域缺乏具有研发能力和把握科技创新方向,又能组织实施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平凉在工资报酬、职称晋升、养老保险等方面人才外流的现象日趋严重。
1.2.3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产业发展需要集群效应,产业链越长,产业集群效应越显著,产业基础越扎实,竞争力越强。平凉市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没有核心力量带动,产业联动能力差,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1.2.4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我市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基本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外部资金注入少,投资主体渠道单一,导致平凉市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目前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数量不多。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和山区县镇基础设施更差,一些乡镇文化站几乎没有在编的人员和相应的设施,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1.3机遇(Opportunities)
1.3.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的宏观环境
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得全国各地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已涌入平凉,拉动平凉市消费增长。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绿色工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1.3.2《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批复成为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契机
2012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规划》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力争到2020年把平凉建设成现代生态文化名城。平凉市作为《规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区经济合作窗口、商贸流通桥梁和文化旅游交流平台,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推动平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3.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批复成为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机遇
2013年2月19日,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要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为代表的四大产区,打造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等“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平凉市委政府要抓住这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制定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创新举措,特别加大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合作建设。
1.3.4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巨大潜力
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平凉的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2015年平凉人均GDP为16595元(约2562美元),比上年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2∶35.9∶39.9调整为27.1∶279∶45.0。这些数据表明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单纯吃穿等物质性消费会逐渐下降,文化带来的精神性消费随之增长;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由此可以说明平凉市正处在一个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1.4威胁(Threats)
1.4.1省内文化产业环境竞争激烈
由于省内许多市都在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全国文化产业的竞争态势已初步形成。兰州、酒泉、天水等凭借极具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吸引了较多的人才资源。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平凉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挑战。如何发扬本土特色,避免因发展相对滞后被市场边缘化,成为平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4.2融资渠道少
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对资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所需资金缺口较大。政府不少部门对文化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认识不够,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认识不清。平凉地处西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外部资金注入少,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
1.4.3关联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关联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文化产业的关联产业包括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工艺设计等。平凉关联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因此,在巩固扩大书画、文学等艺术创作的同时,要支持美术、曲艺、杂技等竞相发展,不断传承、弘扬平凉高抬、社火等民间艺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
2平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平凉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我们对平凉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已有了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用SWOT矩阵图来确定平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见表1)。
对平凉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2.1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发展观念
我市科技人员缺乏创新创业的本领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等行为意识,成为制约平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先进省市相比,整个城市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在现代化的建设上还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为此,必须将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观念作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来抓。
2.2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特色,增加创意,完善产业价值链
平凉文化拥有众多特色文化,如崆峒文化等,但较为分散,需把分散的文化资源系统化地挖掘、整合。平凉应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不断学习其他省市的经验,强力打造崆峒山道教、西王母祖祠、皇甫谧医学等特色文化品牌。抓好以平凉民俗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以大云寺及百里石窟为龙头的佛教文化产业园区、以皇甫谧为龙头的针灸医学文化产业园等文化示范园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将平凉的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营销等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价值链条,继而把现有传统文化同观光游、文化游、养生游等黄金文化旅游线完美结合,使文化真正成为旅游业的灵魂,提高城市知名度。
2.3加强与兰州、天水、庆阳等周边城市的横向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凉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经济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要积极与周边地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主动承接其他城市的产业转移,积极加强合作,借助外界力量培养知名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平凉的文化实体也应广泛参与全国性的会展,将城市品牌推向国际,带动外部人口的流入。通过横向合作交流增进兄弟城市之间的友谊,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城市文化品牌运营能力。
2.4优化园区化布局,深化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扩大市场规模
园区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园区在集聚和引领产业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凉市要依托特色的文化资源,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借机吸引相关生产要素集聚,扩大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对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改制
机会(O)SO战略WO战略
O1 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机遇(1) 实行政策倾斜(1) 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观念
O2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2) 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挖掘特色,增加创意,完善产业价值链(2) 优化园区化布局,深化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扩大市场规模
O3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批准建设(3) 重点拓展潜在市场—文化品牌O4 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巨大潜力
威胁(T)ST战略WT战略
T1 省内文化产业环境竞争激烈(1) 加强与毗邻城市的横向合作(1) 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观念
T2 融资渠道少(2) 多元化金融服务突破发展瓶颈(2) 培养和引进文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T3 关联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为企业或实施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科学灵活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营造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5培养和引进文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平凉市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尤其需要经济和文化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在引进方面,大力引进文化传媒、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策划、管理人才。在培养方面,建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大规模培养人才:一是建立市、县、乡三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中心;二是在现有学校(如平凉崆峒文武学校、平凉宏业双语学校等)开设民俗文化相关专业;三是挑选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人才去国内有关艺术院校深造。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和特殊人才的引培机制,为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2.6实行政策倾斜,多元化金融服务突破发展瓶颈
首先,平凉政府应当为文化产业提供便利和资金投入。一是为放宽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准入标准,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允许企业、个人、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二是为文化产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包括贷款、税收等方面;三是为文化产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对先进企业和个人,给予及时报道和表彰,积极支持文化界、理论界人士参与文化产业的谋划、研讨和开发。
同时需要多渠道融资来解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方法有:一是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议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型文化产业和新产品的开发;二是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以驻点招商、借机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使文化产业招商同其它产业招商有机结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结语
SWOT分析结果表明平凉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若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地理区位等优势,创建文化产业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深度开发,建立资本经营、品牌化运作模式,必能将平凉的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产业优势,平凉文化产业必将能够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肖莉莎,陈成文.基于SWOT法的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07):52-53.
[2]平凉市统计局.平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平凉网,http://www.pingliang.gov.cn/zjpl/tjgb/201603/t20160325_89835.html.
[3]王密兰,马建波.对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新思考[J].新西部,2012,(07):27.
[4]邓太来.崆峒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发展,2008,(08):34.
[5]脱少华.论平凉文化在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J].丝绸之路,2012,(08):80-83.
[6]张璐瑶.浅谈甘肃平凉崆峒山道教文化中的养生之道[J].焦作大学学报,2012,(01):23-26.
[7]强进前.试论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丝绸之路,2013,(10):42-43.
[8]甘肃发展年鉴编纂委员会.甘肃发展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60,60,60,62.
[9]常静.肇庆市文化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南方论刊,2013,(06):14-17.
[10]胥富春.平凉发展的新机遇——市发改委主任白堆仓解读《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N].平凉日报,2012-04-11.
[11]柳娜.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一[N].平凉日报,2013-04-08.
[12]武锋,郭莉军.发展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赶超的最优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2,(18):61-62.
[13]谭伊铭,王国兴.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2,(05):85-87.
[14]梁乐,刘一明.基于SWOT分析的洛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108-112.
[15]孙国学,王宏坚等.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松州,2011,(10):26-39.
[16]唐艾.关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