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肠梗阻判断手术时机的临床可靠指标
2016-12-26赵永奎
赵永奎
【摘要】 目的 深入探讨绞窄性肠梗阻判断手术时机的有效指标。方法 10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绞窄性肠梗阻组, 100例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作为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组,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治愈率为93.00%、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 与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的95.00%、10.0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休克、CT检查肠管血运异常、D-二聚体>0.3 mg/L、C反应蛋白>15 mg/L、白细胞计数(WBC)≥15×109/L、腹腔穿刺为暗红色不凝液体、腹胀腹痛加重、脉搏>100次/min、体温>38℃或<36℃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如果肠梗阻患者符合相关指标两项或以上, 则提示患者为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比较大, 应考虑进行手术。
【关键词】 绞窄性肠梗阻;指标;手术时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67
从临床实践来看, 绞窄性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急腹症, 较之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发生肠管坏死的可能性比较高, 患者的死亡率也接近30%, 再加上该疾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 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1]。本次研究就将以实际病例资料分析的方式, 探讨绞窄性肠梗阻判断手术时机的有效指标, 现将研究过程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及100例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男57例, 女43例, 平均年龄(55.1±4.2)岁, 平均发病时间(17.1±1.4)h, 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恶心呕吐和腹部疼痛。急性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男45例, 女55例, 平均年龄(61.3±1.4)岁, 平均发病时间(12.9±2.2)h, 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恶心呕吐、腹痛和肛门排气排便停止。
1. 2 方法 对各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总结和分析, 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其中筛选出9项绞窄性肠梗阻的指标:①休克;②CT检查结果提示受检对象肠管血运异常;③C反应蛋白(CRP)>15 mg/L;④D-二聚体>0.3 mg/L;⑤镜检结果提示受检者红细胞明显增多, 腹腔穿刺为暗红色不凝液体[2];⑥腹胀且不均匀, 腹部可明显触及压痛性肿块, 腹胀及腹痛无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⑦脉搏>100次/min;⑧WBC≥15×109/L;⑨患者体温>38℃或<36℃。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根据两组患者的病情给予针对性治疗。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预后 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治愈93例, 治愈率为93.00%, 手术及康复过程中因为病情恶化死亡的患者4例, 死亡率为4.00%, 自动出院或放弃治疗的患者3例(3.00%), 患者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肠漏以及切口感染14例(14.00%), 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组治愈95例, 治愈率为95.00%, 术后出现肠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1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两组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诊断指标 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各诊断指标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参照已有的统计数据来看, 绞窄性肠梗阻约占肠梗阻患者总数的30%左右[3],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 由于绞窄性肠梗阻缺乏具有明显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因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部分患者出现肠坏死的可能性比较高[4-8], 因而如何及时、准确的发现绞窄性肠梗阻对于提高治疗效果,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 单纯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但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死亡率依旧在15%左右;在肠梗阻的诊断中, B超是使用率比较高的一种方法,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是从过往的临床实践来看, 由于肠道积气的影响, B超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明显的下降, 而CT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中则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CT扫描的征象主要包括:梗阻肠段肠壁强化缺如、肠壁积气、“鸟嘴征”、“漩涡征”、“靶征”以及“缆绳征”等, 为绞窄性肠梗阻诊断特异性较高的征象;此外, 传统的根据患者痛、吐、胀、闭的特点对肠梗阻进行判断, 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关于具体手术时机的选择依旧是一个难点, 传统的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判断, 其局限性非常明显。
本次研究中筛选了9项指标对绞窄性肠梗阻进行诊断, 涵盖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具有较广的覆盖率。从本次研究结果数据来看, CT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肠管血运异常、休克以及腹腔穿刺发现暗红色不凝液体三项在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并未发生, 因而认定如果患者出现上述三项情况中的任意一项, 即认定其为绞窄性肠梗阻, 具备手术指征。另一方面, CT检查不仅能够为患者是否发生绞窄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而且能够对梗阻的部位进行准确的定位。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10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 其中死亡4例, 死亡率为4.00%, 对死亡患者的一般资料整理发现, 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就诊不及时, 死亡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均>3 d且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便血;②诊断不及时, 死亡患者均是因为单纯性肠梗阻或其他原因急腹症行剖腹手术后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 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进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最终导致死亡;③手术不及时,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0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 在入院24 h内接受手术的患者79例, 最终无死亡病例发生, 另21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而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手术时机, 最终4例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时机, 及时予以治疗, 并增强围手术期的监护措施, 是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的关键。本次研究所列举的手术适应证指标均源自临床实践及已有文献资料的总结,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临床实践中可予以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运平, 韩秋丽, 邹莹, 等. 绞窄性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5):672-675.
[2] 毕旭东, 赵晶, 黎辉, 等. 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探讨——附385例临床治疗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24):3742-3745.
[3] 董海聚. 犬实验性绞窄性肠梗阻自由基变化及病理学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4] 于小永. 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大连医科大学, 2012.
[5] 刘海林. 高龄大肠癌患者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医学, 2012, 23(11):28-30.
[6] 程祖华.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2):34-35.
[7] 杜伟钊, 郝俊, 董功航, 等.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腹内压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8):918-919.
[8] 蒋旭伟. 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30):
86-88.
[收稿日期: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