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驳岸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2016-12-26李欣昱王计平
李欣昱 王计平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
滨水驳岸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李欣昱 王计平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
简述了滨水驳岸的概念及类型,从工业遗产、防洪墙、亲水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徐汇滨江驳岸的景观现状,并根据视觉可达性、行为可达性、水路延伸与交融等原则,提出了徐汇滨江驳岸的人性化设计建议。
滨水景观,驳岸,亲水设施,人性化设计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滨水景观普遍采用垂直的硬质化驳岸,硬质化的驳岸不仅使水岸线变得僵直、整体设计缺乏生气,而且垂直的驳岸犹如一个无形的屏障阻碍了市民亲近水体的天性。驳岸作为滨水景观设计的首要因素,驳岸人性化设计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滨水景观的游赏体验下降。在当今社会,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更多的是融入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特色,滨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2 滨水驳岸的概念及分类
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部分,相对于水域而言是陆域的最前沿[1]。人们在观赏水景时,驳岸自然地会映入眼帘;人们在接触水时,也必须经过驳岸才能实现,所以驳岸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城市滨水景观的观景体验,驳岸的设计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另外,由于驳岸自然因素结构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驳岸的处理方式都对滨水区域的生态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合理的驳岸设计需要基于所在滨水城市的自然与人文历史条件,呼应滨水设计区域的设计主题。
城市滨水景观的驳岸种类多种多样,风格迥异,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从人类改造程度可分为自然驳岸和人工驳岸;从材料角度可分为自然驳岸、生物有机材料驳岸、硬质工程驳岸等;从断面形式角度可分为立式驳岸、斜式驳岸和阶梯式驳岸[2]。
3 徐汇滨江驳岸景观现状分析
徐汇滨江沿龙腾大道展开,北起东安路,南至规划三路,被人们称为黄浦江上的第二湾,全长约1.7 km,宽40 m~300 m不等。规划分三期完成,2010年建成的徐汇滨江公园是一期工程,位于黄浦江的延伸路段,北起日晖港,南到中航油油库,岸线总长3.6 km,占地24 hm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徐汇黄浦滨江大部分土地仍为农田,一派田园风光。六七十年代以来,徐汇滨江成为工业聚集区。众多重工业污染黄浦江,使黄浦江又黑又丑。徐汇滨江公园原址为港口货场,昔日铁路货站、砂石码头、煤炭堆场、水泥厂、造纸厂等大型污染企业扎堆在徐汇滨江。由于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建设,与世博会园区隔江相望的徐汇滨江也列入了改造的行列。2007年徐汇滨江的整治拉开帷幕,徐汇滨江改造进入市政工程。
经过改造后,北票码头与南浦站共有的钢筋混凝土高桩码头被改造成亲水平台。码头存在一些宽度0.3 m~3 m不等的缝隙,为了保证游人使用安全,现浇了钢筋混凝土,填补了这些缝隙。徐汇滨江的驳岸类型主要是硬质驳岸,在混凝土的基础上建有木材质的亲水平台、橡胶材质的滨江跑道、砖石铺装的滨水游步道等设施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亲水需求。
3.1 工业遗产塑造人文景观
徐汇滨江保留昔日港口货场、铁路货站、砂石码头等工业旧址,滨水驳岸的设计保留了工业遗产元素,留存的码头、栓锚桩、设计钢架雨棚等沿江景小品,这些工业符号向游人彰显徐汇滨江的老工业记忆。除了单纯地保留工业遗址,徐汇滨江还对保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如海事瞭望塔被改造成装饰性观光塔,夜晚装饰霓虹灯成为徐汇滨江的标志性景观;南浦火车站被改造成火车花园,完整地保留了铁轨,游人行走其中,昔日南浦站的熙熙攘攘仿佛映入眼帘;原北票码头煤炭传送带通过新技术修复,两头连接橘红色塔吊,形成420 m的空中观景廊道。突破了过去只可邻水不可亲水的模式,提供给市民全新的滨江体验。由于塔吊的特殊性,增添了徐汇滨江的文化特色,成为徐汇滨江一道独特的景观。
3.2 防洪墙违背设计初衷
作为防洪景观,徐汇滨江还承担着防洪抗洪的作用。采用砖石混凝土砌造的防洪墙的设计手法来实现徐汇滨江防洪的功能。经过笔者亲身的体验以及一些现场调查了解到,呆板僵直的防汛墙违背了规划初“路堤合一,亲水”的人性化构想,造成落差大,亲水性不足,严重影响了景观视觉感受。如何处理好滨水景观的防洪功能和景观功能一直是滨水驳岸设计的难点,如何在兼顾以上两点的情况下实现滨水驳岸的亲水性是滨水驳岸景观设计的追求。徐汇滨江的处理方式存在不足,在接下来的改造设计中,徐汇滨江的防洪景观建设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3.3 亲水设施人性化设计
徐汇滨江公园在东面近水区域设计木质栈以来满足游客亲水性。木材质的步行栈道,从空间处理上讲,是陆域到水域的良好过渡,远水区到近水区空间变化自然流畅。采用木材质使得整体景观效果简洁大方,木材质能使人产生亲切感和舒适感。但是木材质易磨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容易年久失修,在公园中有多处木质栈道已经出现腐坏的情况。而且,公园方面并没有做到及时的维护管理,在腐坏处,没有树立警示标志,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木材质在雨后湿滑,游人容易滑倒,较为危险。木质亲水平台见图1。
徐汇滨江公园在形态处理上采用了折线元素,有的地方开阔,有的狭长,有的则将江水围合起来并搭配植物种植。在景观体验上,折线驳岸的处理方式容易使空间变得自由多变,丰富景观空间层次。能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使得滨水驳岸空间不显得沉闷乏味。
徐汇滨江的亲水平台是在原来货运码头的基础上建造的,宽约2 m~3 m深入水面部分,人们可以在此近距离的观察水。但是徐汇滨江亲水平台的基座都普遍偏高,造成亲水平台离水较远。同时,为了安全起见亲水平台周围设置栏杆,由于时间较长栏杆的破旧情况严重,影响了美观。在亲水平台的处理手法上,徐汇滨江总体处理手法单一,缺乏一些可以近水、触水的设施,没有很好地满足人们近水的需求(见图2)。
3.4 驳岸生态化设计
徐汇滨江普遍采用硬质化驳岸,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陆域与水域物质流的交换,不利于徐汇滨江区整体生态性的实现。徐汇滨江整条岸线缺少植被覆盖,只有木栈桥围合形成的水中种植了一些美人蕉等近水生植物。徐汇滨江的硬质化驳岸岸线僵直缺乏生气,加之缺少植物的点缀,整体景观游赏体验较差。上海夏季酷热冬季湿冷,因缺少植被覆盖不能形成舒适的小气候,导致徐汇滨江沿江在夏冬两季游赏体验差,缺少人文关怀。
4 徐汇滨江驳岸人性化设计总结与建议
驳岸的人性化设计需遵从视觉可达性、行为可达性、水路延伸与交融等原则[3]。徐汇滨江驳岸的整体设计很好的保留了徐汇工业老工业旧址,留存下来的轮渡码头保留了徐汇滨江的工业场所记忆,符合后现代设计主义强调地方历史文脉的设计思想。但是工业遗存的驳岸类型为硬质化驳岸,在徐汇滨江转型作为城市公园后,驳岸类型单一、整体设计缺乏变化。根据笔者多次不同时间季节的实地调研,调查发现步行平台到江面的高差最大有4 m~5 m,较小的也有2 m~3 m。虽然在公园的东部有小部分深入江中的亲水平台,但出于安全防护的需要都围以护栏,所以徐汇滨江公园的驳岸设计还只停留在见水的层面,缺少能够近水、触水、游水的条件。为提高行为可达性,可利用滨水游步道、码头、台阶、平台等设施,强化驳岸的亲水性;硬质化的驳岸缺少植被覆盖、人工痕迹明显,硬质化的岸线和黄埔江水之间缺少融合渗透,整体景观形式单调缺少滨水景观特色和游赏趣味,营造出的景观缺少空间层次,更不利于地块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性实现。为实现驳岸的生态性,增加陆域和水域物质流的交换,同时又不影响驳岸的抗洪功能,徐汇滨江公园可把部分岸段改造成生物驳岸,也可尝试把黄埔江水引入公园内营造小型湿地花园,既有利于生态性的实现又可增强亲水性;徐汇滨江的驳岸虽然在2007年经过了再设计,人性化设计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有不足。为把徐汇滨江营造成兼顾亲水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态性的特色城市景观和休闲娱乐场所,驳岸的设计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不断丰富滨江的人性化设计,滨江空间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保持本地特色成为上海市民永久的娱乐和精神文化场所。
所以,徐汇滨江的驳岸设计应始终秉承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应更加重视在保留大部分工业遗址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驳岸的亲水性、生态性和娱乐性,从而使徐汇滨江公园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1] 树 全.城市水景中的驳岸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卢 方,韩 锋.滨水城市驳岸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75-77.
Study on humanized design of waterfront revetment★
Li Xinyu Wang Jiping
(SchoolofArt,DesignandMedia,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The thesis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waterfront revetment, analyzes Xuhui Binjiang revetment landscape status from aspect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lood-preventing wall and water affinity facilities, and puts forward humanized design suggestions of Xuhui Binjiang revetment according to the visual accessibility, accessibility of behavior, waterway extension and mingling and other principles.
waterfront landscape, revetment, water affinity facilities, humanized design
1009-6825(2016)26-0192-03
2016-07-03★: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X15272)
李欣昱(1994- ),女,在读本科生; 王计平(1973- ),女,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