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育质量: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访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岳

2016-12-26任敬梅

现代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滨城区改革学校

■本刊特约记者 任敬梅



◎局长访谈◎

提升教育质量: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访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岳

■本刊特约记者 任敬梅

【引言】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做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近年来,滨城区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区域内实现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本期,我们就滨城区通过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这一话题,专门采访了滨城区教育局局长刘岳。

记者:刘局长,您好。今天,我希望与您深入交流“提升教育质量”这一话题,特别是滨城区在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刘岳:非常荣幸接受《现代教育》特约记者的采访,有这样一个机会通过贵刊与关注、关心滨城教育的朋友们汇报滨州市滨城区在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做法和探索。

记者:滨城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2014年10月,在滨州市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认定。可以说,滨城教育区域整体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那么,滨城区为什么要通过课程改革来提升教育质量?

刘岳:“十二五”期间,滨城区大力实施“科教兴滨”战略,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投资4.3亿元,新建、改建校舍22.7万平方米;投资1639.4万元,全面完成“211”工程,完成市级放心食堂建设项目23个,使2万多名学生受益;投资6000余万元,推进“数字化校园”全覆盖工程,建成全区“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投资450万元,实施“全区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滨城区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资源有效扩大,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为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条件。

滨城区一直注重高效课堂构建和人民满意学校创建工作,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情况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不够均衡,城乡发展还存在差距,校际也不均衡,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影响了区域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距离人民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还有差距。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2013年,我区提出了以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思路。

记者:滨城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及内容是什么?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有哪些着力点?

刘岳:我区的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立足区情、校情,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课程建设思路,探索以基于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基于三级课程整体优化、整合和基于学科课程体系为内容的三种现代化课程体系构建架构,从全区层面整体推进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的课程领导力,强化全区中小学的课程执行力,形成丰富多彩的学校特色课程,锻造学校办学品质,区域推进中小学教育内涵发展。

我区在以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瞄准了三大着力点: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改革制度。

一是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我们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我区着重开展了“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和教师专业研修等活动,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变革、头脑的风暴。

二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我们通过课程建设、课堂创新等途径,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努力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且,把中小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练习”中摆脱出来;让他们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时空,让他们快乐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界、看社会、看生活。

三是改革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主要是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等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我区从2014年开始着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2015年又启动了“一校一章程”建设,2016年9月30日全部完成,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记者: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举措有哪些?成效是什么?

刘岳:滨城区立足课程、课堂、教师,着重采取了三大举措: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建设、区域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区域推进教师队伍改革。

举措一:区域推进现代化课程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滨城教育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创新和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领导力创新。无论校长还是教师都要有课程领导力。一是积极探索校长培养新机制,有效提升校长的顶层设计能力和课程领导力,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邀请北京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为全区300余名教育管理干部作学校创新管理和课程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特邀国内资深领导力培训专家陈浪博士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主题,对全区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二是研究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探索教师成长之路。健全教师研修工作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等研修组织的管理与指导,激励和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执行力。同时,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道”又“授业解惑”,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是建立多层次的专业教师培训团队,滨城区聘请省内外知名课程理论专家、课堂教学专家、教育管理专家分别对全区教学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引领,成效显著。聆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以及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刚平的精彩报告后,抓结合、求落实,让课程理论在创新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课程实施管理创新。我区重视发挥校长作为学校实施课程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强调校长要在课程实施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教师科学实施课程,并通过校长沙龙、校长论坛等形式及时交流思路和措施。课程创新的有效实施,让教师在课程整合上更严谨,在课程研发上更大胆。我区的课程创新呈现出了以下突出特点:一是课程整合更具实效性。学科课程内部的整合,构建了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学科课程间的整合,创新实施全科育人模式。二是课程研发校本化。根据学校文化特点和本地的乡土特色,研发了具有校本味道的特色课程,彰显着学校的个性魅力和教学特色。三是课程内容多样化。在开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各校又开设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积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的整合与研发,课程文化的积淀与创新,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学术素养,着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使我区的课程创新不断走向深入。

第三,德育一体化课程创新。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做好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教材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强国之志、法治素养、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第四,课程信息化创新。我区将“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在课程创新中渗透,将课程与信息化链接,首创“321”模式。一方面结合课程建设创新,建设区域信息化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建设工程,让课程成为学生适性发展的载体。几年来,我们完成了微课程、导学案、课件、系统资源、电子教材与主题资源的富媒体化,实现所有教材模块有对应资源。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创新,积极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着“321”模式在全区的推广应用,滨城区已有部分学校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举措二:区域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教研室作为区域教研部门,充分发挥指导、研究、引领的专业职能作用,在全区范围内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引领全区中小学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研究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以生为本,面向全体,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探寻教学规律,积极构建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建设教学效益高、教学特色鲜明的课堂。通过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构建基于学校特色和学情特点的课堂形态,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全区中小学教师在遵循学科基本教学方式的同时,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构建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重点是通过“五个聚焦、五项策略”,区域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第一,聚焦教学改革创新热点,实施活动引领策略,大力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推动高效、特色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聚焦教学改革创新难点,实施项目拉动策略,大力开展现代化课程体系项目建设,通过项目研究来拉动全区小学的课程教学创新行动。

第三,聚焦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施培训促动策略,通过专家引领和典型学习等形式,以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促进全区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第四,聚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施区域联动策略,通过9个“学校教育联盟”的构建、信息技术“321”模式的运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五,聚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实施评价驱动策略,激发教学创新动力。公布实施了《滨城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滨城区“美丽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做到四个注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体评价,注重师与生、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评价。

举措三:区域推进教师队伍改革。实施美丽教师培养工程,让教师的教育魅力幸福绽放。

第一,加强师德修养。加强师德师风的正面引导,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全面考核校长、教师的师德表现,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坚持师德为首、育人为本,加强对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实绩考核。目前,滨城区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关爱学生、合作探究。滨城教育在全市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第二,促进专业发展。积极组织校长、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活动;指导学校设计各具特色的教师校本发展规划,制定学校以及各教研组的教研计划,主要教研举措针对性强,有创新,有实效;修订的教师评价制度注重鼓励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几年来,共培养出齐鲁名校长3人,省创新型校长提名奖获得者2人;省创新型班主任1人;省级特级教师6人,齐鲁名师1人;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132人、教学能手115人。

第三,培育教师团队。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着力培育教研组(备课组)和班级组;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活动;实施“青蓝计划”,有目标任务,有过程管理,有考核评价。历经三年的努力,在滨城区形成了教研组进行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班级组密切合作致力于班级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滨城区各学校还成立了数个由教师自发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专业成长小组等,教师们在外出学习借鉴、设立论坛、同课异构等活动中迅速成长,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星”。

第四,提升职业幸福。我区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提升学校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的认同度,提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让学校成为教职工的思想之家、民主之家、温暖之家。近年来,老师们总结了几个“变化”:学校的福利变了,增加了书籍和报刊;办公环境变了,学校文化凝聚力更强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更灵活了;关心帮助教师的程度更细致了。一个个变化告诉我们的是:切切实实地帮助教师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他们的从教幸福感就越强烈,职业认同度就越高。他们都说:“当老师真好!”

记者:滨城教育的课程改革实实在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您认为滨城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有何打算?

刘岳:尽管大家齐心协力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对课程改革的本质认识还不到位。不少学校对课程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对通过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潜能的现实意义认识不到位。很多课改的举措,有些学校要么不想做,要么应付做。相比较而言,初中学校的问题还比较多。

二是课程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存在着课程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相分离的“两层皮”现象,对学生有什么需求,学校有什么条件,考虑得不多。

三是课程的整体规划意识不强,对课改方案的规划设计还不够重视。课改方案缺乏整体设计,没有与课改配套的系列方案。

今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创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要大力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要使课程改革真正做到位、有成效,课程领导力是突破口。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真正成为学校课程的专业领导;教师也必须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要把价值引领作为贯穿课程领导力的一条主线。

第二,强化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学校要根据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全面系统地做好课改的顶层设计。要制订好课程方案,要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要及时调整学校的管理。

第三,要科学合理地改进课程实施。要积极探索课程整合。围绕国家课程标准及学科的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学科内、学科间、校内外的课程整合,给拓展性课程开设腾出时间和空间。要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学活动,以推动课程整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教育质量是永恒的话题。

课程创新永无止境,我们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局,山东滨州 256600)

(责任编辑:高 原 赵燕朋)

猜你喜欢

滨城区改革学校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课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改革之路
相册里的祖孙情
滨州市滨城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