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数据开放专题报告

2016-12-26张洪政张志强李俊何小明

中国信息化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国气象局气象用户

文|张洪政,张志强,李俊,何小明

气象数据开放专题报告

文|张洪政,张志强,李俊,何小明

加快数据开放共享,深化大数据应用,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开发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顺应潮流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汪洋副总理也多次对加快推进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提出明确要求。中国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将气象数据开放共享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2015年9月29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公布《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共享目录》),向全社会免费提供5类17种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成为首个向全社会开放专业数据的国务院部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期,我局对气象数据开放情况和效果进行了专项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开放基本气象数据

中国气象局历来高度重视气象数据的开放共享。自20世纪80年代起,气象部门通过数据专线向行业部门实时传输气象资料。2001年11月,开通了中国气象数据网,面向公众发布地面气象观测(198个站)、高空气象观测(88个站)两类基本气象资料,向科研和教育机构提供其所需的气象资料。2015年9月29日,发布了《共享目录》,进一步面向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开放气象数据,还向行业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开放了天气雷达原始数据。此次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数据共享数量大。数据种类由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观测两类,增加至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共5类,地面观测站点数由之前的198个增加至2170个,并将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布设的所有天气雷达站的实时图像产品纳入共享范围,总数据量约3.0PB(1PB等于1000个TB,相当于50个国家图书馆的信息量总和),每日更新数据量约3.0TB。此外,为鼓励和支持行业用户、科研和教育机构使用更多的气象数据,向行业、科研和教育机构开放共享了天气雷达观测原始数据,日数据量约30GB。

二是数据共享手段多。为方便不同用户使用,中国气象局利用数据专线、网络检索、专用数据接口及移动应用服务APP等多种手段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气象部门通过数据专线向军队、民政、国土、环境、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地震、海洋、民航等10多个行业部门实时传输气象资料,日更新数据量达600GB,年传输数据量近20TB。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APP等,面向社会公众、科研和教育机构用户发布、提供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自2001年中国气象数据网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13亿人次,注册会员超过10万个,累计下载数据量46TB。

三是数据更新频率高。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更新频率从原来的每日更新提高到每小时更新,新增开放的卫星数据实现每小时更新、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每6小时更新、天气雷达原始数据和图像产品实现了每6分钟更新。同时,根据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资料质量和稳定性等情况,将每年定期更新《共享目录》。

四是管理制度较完善。中国气象局先后发布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4号)、《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3号)、《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27号),对提供和使用气象数据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等具体问题做出规范,保证数据开放工作稳步推进,为数据共享开放应用打好根基。

二、气象数据开放应用效益显著

气象数据开放,向全社会和气象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了一个均等使用气象数据的途径,降低了各类市场主体获取气象数据的难度与成本,激发了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自2015年9月《共享目录》公布以来,中国气象数据网新增用户注册数6710个,访问量776万人次,数据订单数8.6万个,数据服务量2.27TB。

气象数据促进企业应用创新和效益提升。目前,中国气象数据网企业实名注册用户数达104个,主要分布于我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23个省(区、市),其中京津地区45个,长三角地区23个,广东8个。企业注册用户主要从事专业技术服务(32%)、软件(28%)、公共管理(14%)等行业(图1),用户将气象数据与不同领域资源相融合,在交通运输、新能源、农业、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和服务、公共管理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粮食等领域的开发建设中应用。例如:丰田汽车根据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改进轮胎参数,格力空调结合气温数据推动空调产品研发等。

图1.中国气象数据网企业用户的行业分布

中国气象数据网对企业注册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19家高新企业、25家小型企业(100人以下)、4家微型企业(10人以下)共48家企业进行了回复,其中11家是《共享目录》发布后新注册成立或新增气象相关业务的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气象数据开放为企业节省了近百万元开支,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约7410万元,占全部新增效益的15.2%。尤其是小微企业可以基于气象数据开放的均等地位,通过挖掘气象数据信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气象信息服务这一产业新业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气象数据开放激发万众创新活力。2015年10-12月,个人注册用户数月均增长122%。新增个人用户以社会公益性行业为主,排名前5名的是地球科学(18.0%)、教育(16.6%)、气象(14.3%)、环境与安全(10.0%)、农业(8.0%)(图2);地域分布前5名的是北京(16.8%)、江苏(8.3%)、广东(6.8%)、四川(5.8%)、上海(5.0%)(图3),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用户对气象数据开放更加关注。个人用户主要关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占检索量的50%以上。相比于企业用户,个人用户的涉及行业更加广泛,应用方向涉及专业研究、行业规划、交通保障等。数据开放为个人用户创造了一个将气象专业数据与个人专业领域结合应用的平台,个人利用气象数据创造更多的增值服务、个性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活力和价值。

图2.中国气象数据网个人用户的行业分布

图3.中国气象数据网注册用户的地域分布

气象数据开放支撑科研成果显著增长。中国气象数据网为清华、北大、浙大、南大、上海交大、中科院、社科院等2000余家高校、各类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服务。2015年,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共663项(表1),用户应用气象数据发表论文、论著及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370篇(表2),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90%和26%。

表1 气象数据服务科研项目数量统计表

表2 应用气象数据取得科技成果统计表

气象数据开放支撑行业协同发展。气象数据有效支撑了环境、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国防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业务发展,特别是针对水利、航空等行业用户的需求,开放共享主要省会城市、江河流域、机场周边天气雷达基数据,促进了各行业共同挖掘气象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效益。同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大气污染防治、南水北调工程、北京申办2022冬奥会、“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调查等重大事件提供了针对性气象服务支持。

三、进一步加大气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措施

进一步扩大气象数据开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活力。加大气象数据开放力度,《共享目录》向社会公布实现常态化的定期更新。在已经共享的基本气象数据和产品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数据开放的内容和形式,降低非专业用户使用气象数据的技术门槛,为各类企业、个人用户提供均等使用机会,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激发气象信息相关企业的活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不断改进和提高气象数据服务水平,促进气象信息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各类企业、个人、行业、科研和教育用户需求,集成融合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数据资源,不断拓展气象数据服务的手段和途径,改进完善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共享服务效益评估,提升共享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气象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完善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健全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制度,依法依规监督、管理数据违规使用行为,让各类主体公平分享数据开放带来的技术、制度和创新红利。

主动加强气象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的融合共享,提高大数据应用水平。按照《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加强与水利、农业、海洋、医疗等行业数据共享协作,加快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融合,推动气象数据与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数据的融合,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挖掘其中深层次的价值,实现从“数据服务”到“资源服务”的升级,促进部门间合作共赢,大力推动气象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张洪政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张志强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李 俊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何小明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中国气象局气象用户
气象树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大国气象
信用卡资深用户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走进中国气象局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