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的现代变迁
2016-12-24邵卉芳
摘要:西藏尼木藏香的传统制作技艺复杂考究,大致可划分为木材浸泡、磨制柏木泥、配药、磨料、搅拌、挤香、晾晒、捆扎、包装等工艺流程。随着西藏旅游开发事业的蓬勃发展,尼木藏香的制作工艺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真假藏香”“手工和机器”“性别结构”等方面。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把保护放在开发之前,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最应受到重视,丧失了核心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开发,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关键词:尼木藏香;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136-08
通常来讲,西藏的藏香制作主要分为民间制作和寺庙制作两大流派,其中尼木藏香被誉为西藏第一圣香,是西藏民间藏香制作的杰出代表。而尼木藏香主要在吞巴乡生产,吞巴藏香被藏族同胞推崇为藏香中的珍品,在藏地享有良好声誉。根据藏香艺人的讲述,藏香在藏族民众的心中属圣洁之物,故在做藏香之前,他们会通过沐浴、拜佛和念经等方式去除心中杂念,之后方可做香。
一、尼木藏香的制作技艺
尼木县,位于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行政区划隶属于拉萨市,系前藏和后藏的重要结合部。吞巴乡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尼木县,位于尼木县域内东南方向,东邻曲水县,南接仁布县,西连尼木乡,北面则与续迈乡和塔荣镇相连。吞巴乡总面积约为311平方公里,下辖四个村,其中的吞达村,传说中为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海拔3 730米,全村2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都从事藏香生产的工作。清澈的吞曲河水穿村而过,滋润着吞巴人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
西藏尼木藏香的传统制作技艺复杂考究,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极为严格,务必做到绿色自然,在具体的制作工艺上更是严格要求。大致可划分为木材浸泡、磨制柏木泥、配药、磨料、搅拌、挤香、晾晒、捆扎、包装等工艺流程。旧时,藏香的制作过程从选木材、浸泡木材到磨料、配药,再到挤香、晾晒等环节极为讲究,可谓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一般认为,敏珠林寺的藏香制作较为正宗,曾被称为西藏之冠,那里有掌握传统配方的老艺人,且选料比较精致,因此,敏珠林寺生产的藏香在藏区广为流传。“敏珠林”牌藏香,长约66厘米,粗5毫米,用红、黄、绿三色丝线捆扎成把,每把藏香都印有藏文“敏珠林”商标,并用特制的木盒装封[1]。笔者之所以选择尼木吞巴乡制作的藏香,而不选取敏珠林寺藏香为考察重点,主要原因在于尼木藏香产自普通民众的手中,它区别于寺庙里藏香的制作,因此尼木藏香更适合作为西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这里呈现的是尼木藏香的传统制作工艺。
(一)木材浸泡
藏香制作的主要原材料是柏木,因尼木县吞巴乡并无柏木的种植,故大部分柏木购自别处,据调查,现在使用的多为产自林芝市和樟木镇的柏木。使用前,需先把准备好的柏木放在水里浸泡数日。吞巴乡吞达村的村民多喜欢将柏木放在吞曲河中浸泡,以防止柏木干裂。
需要说明的是,浸泡柏木的水源非常重要,拥有清净的水源,是制造优质藏香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水源最好都是没有污染的清泉溪水。据藏香艺人介绍,清泉溪水中的矿物元素,能增强藏香的去污功效。
(二)磨制柏木泥
把浸泡好的柏木从水中捞出,再把柏木锯成长约50厘米的木段,并刨掉树皮。将去掉树皮的木段中间用凿子凿出一个方形小孔,在小孔里铆上一个木楔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柏木段固定在水车的摇臂上。安装柏木时,先用一根长木棍插在水车的叶轮之间,水车停止转动,人们将柏木固定在水磨的长臂顶端,安装好柏木之后,取出先前插在叶轮之间的木棍,水车又开始转动,柏木段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成为木浆,人们会再安装上新的柏木段。将磨成泥浆的柏木屑拍成砖块状晾干备用[2]。根据藏香制作者介绍,在水车转动柏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水以防止被磨好的柏木末被风吹走。若水量过少,柏木末容易随风飘散;若水量过多,导致柏木末过湿,会加重后期晾晒的工作量,同时也易使柏木的原有香气散失。吞巴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给水槽加水的好办法:在水槽上方横一根细木棍,水车叶片溅起的水花落在木棍上,水顺着木棍往下流,在顺着拴在木棍上的布条流入槽中。水车昼夜不停地旋转,柏木段不停地在粗糙的石板上摩擦,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往复,柏木段就被磨成了柏木泥。最后使用专用模子将收集起来的柏木泥做成柏木香砖晾干备用。
(三)配药
在藏语中,藏香叫作“贝”(音同),作为西藏信教群众敬神、拜佛的必备信物,在藏区的使用非常普遍。传统藏香的主要原料是柏木,除柏木之外,还需要多种香药,如藏红花、雪莲、甘松、檀香、沉香、丁香等,在某些香中还添加了穿山甲等名贵药材。配制藏香主要需要白沉香、柏木粉末、一两穿山甲的角质鳞片、四两沉香粉末、五两藏红花、十二两檀香粉末、十二两高山甘松或草原甘松、适量的木香、肉蔻、丁香、杜鹃花枝叶、藏木香、当归、艾叶等,外加少量的麝香、冰片、松胶、紫胶(紫是树脂的渣滓)、手掌参、蔗糖、盐、蒿草,然后用松木炭、柏叶、支羊哥(一种芳香草药,生长在海拔三四千米高的地方,高一尺左右,开蓝花)作主要原料,在酒中浸泡四天后便可制造各种形状的藏香[1]。可见,西藏不同地域藏香的制作原料不完全一样,即使在吞巴乡,各家制作藏香的原料也不尽相同,核心的原料和配方都装在艺人的脑子里,这便是口口相传的身体记忆。笔者在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吞弥旅游公司”)的展销厅里了解到,一些藏香的所用原料,有的藏香配料是“柏木、榆树皮、白豆蔻、雪莲等”,有的是“柏木、麝香、苹果①①这里的“苹果”疑为“草果”的误写。、川香木、藏红花、冰片、甘松等”,有的是“柏木、丁香、甘松、艾片、穿山甲等”,还有的是“柏木、麝香、紫檀、苹果、藏红花”。藏香艺人告诉笔者,不同配料的藏香具有不同的功效,有的能健胃、促进消化,有的能清心、凝神,有的能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增加身体抵抗力,还有的则可舒缓郁结情绪、提神醒脑。传统医学认为,柏木泥散发出的气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作用,可以祛病抗邪,培养人体正气,长期焚燃此香,可滋养五脏六腑,开慧养性。传统藏香的制作技艺中使用的多为名贵藏药与香草,较为完好地保留了药物的本质性,确对人身体有益,这可能是藏香在藏地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四)磨料
磨料即粉碎,最好采用传统的石窝碾砸法,如果采用机器粉碎,则不能保持香味的古朴清香。传统的手工磨料是将草药和香料放在一个专门磨料的小石槽中,用特制的石球反复研磨,这就是传统的石窝碾砸磨料法。在研磨草药和香料中,藏香艺人口中有时会默念经咒,为材料做加持。次仁多吉是吞巴乡村民,在他的家里有一个石槽和一块石球,这是次仁多吉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制香工具,连他自己都弄不清楚是什么年代传下来的。从石球上被手指抓握出来的深深凹痕,足以证明它的悠久历史。次仁多吉早在2010年就从内地购买了制香机器,有用于研磨原料的机器,也有专门搅拌的机器。但他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使用制香机器,他更为习惯和喜欢的是传统手工制香法。在次仁多吉看来,传统手工制香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现在也有村民使用购买来的机器制作柏木香砖,但藏香传承人介绍,只有通过传统工艺制作的水磨香砖才是制作藏香的好原料。用机器磨成柏木粉做成的藏香“不合格”。根据传承人的讲述,使用机器磨成的柏木粉,制作出来的藏香味道不一样,香的燃度不一样,香的冒烟方式也不一样。
(五)搅拌
将磨制好的柏木泥和各种药材、香料倒进事先准备好的容器中搅拌。根据制香艺人的讲述,藏香是供奉神灵的,在搅拌之前他们需要先洗手和清洗器具,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藏香质量,另一方面则为了洗去内心杂念。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搅拌和揉搓,当容器中的泥料变得富有弹性且粘稠度适中即可。传统手工搅拌和揉搓泥料,完全凭借艺人的身体经验和手指的灵敏感觉,其中的身体记忆随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口口相传继承了下来。在田野调查中,已很少能见到传统手工搅拌方式,而多用专门的搅拌机代替。在索朗罗布的家里,笔者见到了一大一小两种规格的搅拌机,分别用来搅拌名贵药材穿山甲和普通香药。
(六)挤香
实际上,在挤香这一步骤之前还有两个必备工序,一个是将泥浆晾晒成块状备用,一个是将晾干的原材料用筛子过滤,取其细粉备用。挤香是诸多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传统手工藏香的制作需要使用牛角挤香,有的使用牦牛角,牛角两端都有开口,一端是大口,另一端是小口。挤香成型时,需要将提前制好的泥料放入牛角的大口一端,用手指将泥料从小口一端挤出。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并不易操作,要想将香挤得笔直,这需要勤学苦练,也需要既有力度又灵巧的手艺。艺人手中的泥状药料并不都是那么听使唤,此时要注意挤压之前揉搓的时间与轻重,还要注意从牛角里往外挤的力度,这些都只能依靠藏香制作者的身体感知来控制,这门手工制作技艺的学习与传承离不开每个藏香艺人的身体记忆。吞巴景区内现场制作藏香的艺人桑珠老人总是全神贯注地挤着每一根藏香,几十年的老手艺也未必能做到根根同样笔直、一般长短,因此他生怕因与笔者聊天而出现失误。手工制作的藏香不可能每一根都完美无缺,但它带给我们的是体温、个性与活泼泼的生命表征;机器虽能做到每一根藏香在直径和长度上准确无误,但他带给我们的是过度的标准化、死板与冰冷。不过,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最终没能阻挡吞巴旅游开发者的脚步,在吞弥旅游公司、吞巴合作社和村民家里,笔者都见到了藏香成型的机器。这种机器大多购自内地,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生产长短粗细各种规格的藏香。
这里以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景区内的藏香制作者桑珠老人的制作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一行四人到达坐落在吞巴乡吞达村的旅游景区时,桑珠老人刚好正往景区里走去,他来上班了,于是笔者一行打着招呼跟着老人走进了景区内,他一进屋就开始了挤香的工作。只见桑珠老人脱下鞋子盘腿坐在低矮的座位上,他的座位由一块普通的方形木版制作而成,方木板四周有短木腿支撑,木板与地面之间留有大约6厘米空隙,方木板上方有薄薄的坐垫,坐垫的褶皱和污渍向人们诉说着它参与藏香制作的“悠久历史”。坐稳之后,桑珠老人从左手侧的一大摞木版中拿起一个长方形的浅浅木盒,这个木盒表层用绿色窗纱包裹,是用来晾晒藏香的工具,吞巴乡藏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次仁诺杰告诉笔者,这个盛放藏香的浅木盒子叫作“装”①①笔者在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访谈时,多数艺人不知道他们使用的这个盛放并晾晒藏香的木框叫什么名字,只有吞巴乡藏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次仁诺杰告诉笔者,这个浅木盒子叫作“装”,一盒即为一装。对于“装”的长和宽,多数艺人说不清楚。。吞弥旅游公司里一“装”可盛放藏香大约105根左右①①吞巴乡藏香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的一装,一般能盛放粗香90至100根,细香170根左右。。桑珠老人用左手把其中一个“装”拿出来,放在座位的正前方,等放正以后,便将这个“装”轻松地推到座位下边,只留大约1/3个“装”露在外面,这样便于把“装”放在自己伸展胳膊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具体而言,挤香成型的过程可再细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铲泥料。摆放好“装”以后,桑珠老人右手拿起一把钢尺(在此用作铲泥料的工具)铲起右侧盆里搅拌好的一小撮泥料,泥料比较稀软,很难铲起一大块。
2.揉泥料。桑珠老人先把铲起来的这一小撮泥料放在左手里(此时左手已拿起挤香的关键工具牦牛角),再从左手倒腾到右手里,这样左右手来回揉捏并倒腾七八次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挤香了。
3.挤泥料。桑珠老人用左手握住牦牛角②②牦牛角是手工制作藏香的重要工具,不同藏香艺人的牦牛角不完全相同,牦牛角上的孔的大小也不一样。和泥料,右手大拇指把泥料往牦牛角的缝隙里挤压,因牦牛角的尽头有事先做好的孔,故泥料便因受挤压而从牦牛角里如线一般均匀地“流”出来,藏香便是这样一根一根被挤压出来的。每挤完一根藏香,桑珠老人便会用右手拇指把左手里的泥料拨往牦牛角里,并继续使用右手拇指习惯性地挤压泥料三四下,这样便于下一根藏香的“流”出。藏香的粗细程度由牦牛角“孔”的直径决定。桑珠老人介绍道:“如果喜欢粗一点的藏香,就把孔做得大一点,如果喜欢细一点的藏香,就把孔做得小一点”。藏香的长度由藏香艺人根据“装”的宽度主观把握,一般而言,同一位艺人制作藏香的长度和排列的密度,差异不会太大。
4.切割。从牛角里挤压出来的湿藏香一根根整齐紧密地排列在“装”的表面,等排列到一定程度以后(有时35根,有时25根),桑珠老人会使用两个工具把“装”上藏香的两端切割整齐。这两个工具分别是之前用来铲泥料的钢尺和一根直直的铁棍。桑珠老人先把铁棍放置在与藏香平行的位置上,再拿起钢尺将藏香两端切割整齐,切割下来的藏香放在右手侧的泥料里,可循环使用。做完这项工作以后,他才拿起牦牛角和泥料继续挤香和放香。当“装”上有粘连在一起的藏香时,桑珠老人便会拿起一根长约10厘米的金属针状物,先用唾液把针状物的顶部湿润,再把湿润的顶部插入两根粘连的藏香之间的缝隙处,将其分开。
(七)晾晒
关于成型藏香的晾晒过程,不同的制作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藏香只能晾,不能晒;有的说藏香既要晾,也要晒。但持后一种观点的制作者们在晾晒方法上的具体操作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先晒后晾,坚持这两个步骤;有的是根据藏香原料的不同或者只晾,或者只晒,只采用“晾”和“晒”中的其中一种方法。
据藏香艺人次仁多吉介绍,不同配料的藏香,需要不同的晾晒方法。有的配料可以在阳光下晒,有的配料则只能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摆放或者阴干,这是由于藏香原料的配制过程中,水的比例较少,阴干可使香料更多,香味更纯正。还有藏香艺人介绍,根据加入药材的不同,有的香需要在太阳下晒2个小时,有的香需要阴干,3天后才可以收集和包装。吞巴乡藏香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吞巴合作社”)制作的藏香则分为“晒”和“晾”两个环节。做好的藏香要先拿到太阳下晒一会儿,晒的时间由当天的天气和气温来决定,藏香艺人多凭直觉加以判断,几乎无人拿出钟表计时。他们把刚做好的湿乎乎的藏香首先放在阳光下晒,是为了避免其在阴凉处发霉,但也不可在阳光下晒得过久,否则藏香就会变弯。变弯了的藏香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包装时用彩色丝线缠一缠,将其矫正过来——这种方法适用于弯度不大的藏香;二是将变弯的藏香毁掉,做成粉末,放入泥料里,和其他泥料一起重新制作藏香——这种方法适用于弯度较大的藏香。当然,也有将变弯的藏香留给自家使用,不用于出售。在太阳下晒过的藏香,还要拿到房间里或阴凉处晾干。吞弥旅游公司和吞巴合作社都采取室内晾干的方法,也有藏香制作的散户受场地所限,直接把藏香放在院子里晾晒。
(八)捆扎
晾晒好的藏香,需要及时收起来进行整理和捆扎。因为晾晒好的藏香较易折断,所以捆扎者每次抓起来一把藏香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据笔者了解,吞巴合作社的藏香通常按照长香20根一捆,短香25根一捆的数量,用一根彩色棉线仔细捆扎好,等待包装。吞巴乡大多数藏香制作者使用红色棉线进行捆扎,也有使用橙色、黄色和红蓝相间彩色棉线捆扎藏香,有村民告诉笔者,彩色线绳的捆扎表示神对藏香的加持。捆扎好的香被放在家里最洁净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能从上面迈过去,因为这些香是准备供奉给神灵的。
(九)包装
过去,捆扎好的藏香便可直接出售给当地民众,不需要再进行繁琐的包装。现在不同,捆扎后的多数藏香还需要装入事先准备的包装盒或包装袋里,这些包装盒和包装袋由专门厂家印制,上面有藏文、中文和英文三种语言介绍。笔者在吞巴合作社见到的“吞弥圣香”包装盒上的介绍是:
拥有千年传统的“吞弥圣香”,是藏传佛教和民众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吉祥物。“吞弥圣香”源自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尼木县吞达村,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吞弥圣香”是依据吞弥·桑布扎所传秘方和藏医著名《四部医典》药理,以藏柏为主要原料,并配有檀香、藏红花、麝香、丁香、臧寇、诃子、肉豆蔻、余甘子等十余种天然药材经传统工艺精致加工而成,具有驱邪、除秽、杀菌、驱蚊、安神、养生的功效。“吞弥圣香”带给您吉祥、清心、平安、喜悦,是馈赠亲友和居家生活的理想佳品。①①实际上,“吞弥圣香”中的配料与包装盒上的宣传不完全相符。
该包装盒的侧面,一面印有“雪域珍品,天然药材,藏传秘方,传统工艺,香味独特,养生益智,杀菌驱虫,淡香持久”的宣传字样,另一面则印有“吉祥八宝图案”。可见,藏香的包装与宣传与过去相比精进不少。
(十)销售
严格来讲,销售本不是藏香制作工艺中的环节,而是藏香工艺的后续环节。为了便于叙述,将其放在捆扎包装之后作一说明。在过去,藏香的主要消费者是广大寺庙和当地藏族民众。现在藏香的消费群体规模日渐扩大,除了藏地②②这里指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藏区。的广大寺庙和藏族民众以外,来自内地和海外的游客也是重要的藏香购买者。藏香的旅游销售量增大主要得益于其宣传力度,很多旅游公司和销售商都在藏香养生功用上加大宣传力度:净化空气、杀灭病菌、帮助睡眠、利于消化、增强身体免疫力等成了藏香具有的“神奇功效”。按照藏医学的说法,由于传统藏香中加入了肉豆蔻、藏红花、草豆蔻、麝香、红白檀香、黑香、冰片、当归等数10种中药草,还加入了珍贵天珠、金、银、铜、珍珠、珊瑚及喜马拉雅山圣地高山药材,对行者的身体、气脉及心神不无裨益。不过,现在的藏香制作中,不论有没有加入相关药材,都会在宣传上大做文章。用藏香传承人和青年创业者旦增格西的话来说就是:“臧香跟这个健康有关系,内地人现在可注意健康了,以前我们也在家点香,那些(指传统藏香)现在可能没市场了,因为我们主要考虑健康,在家也点,我以为别人(指内地人)不会习惯这味道,但(没想到)他们也特别喜欢。”③③访谈人:邵卉芳、任庆拉姆、扎西群培。被访谈人:旦增格西,男,藏族。访谈地点:拉萨市八廓街。吞弥旅游景区的藏香几乎全部售卖给游客,原因有二:一是吞达村村民大多掌握藏香制作技艺,农闲时的制作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二是那些不会做藏香的藏族民众多会到制作者家中购买,或者习惯性地到当地人开设的商店购买,他们不会首选旅游公司。
不过,由于藏香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额逐渐走高,有些内地商家也加入到“藏香”的生产和销售中。根据旦增格西的介绍,有不少“尼木藏香”是在成都生产加工的,这对正宗尼木藏香的销售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此,有些藏香生产者认为,正宗尼木藏香在西藏的市场地位,是成都等外地“藏香”所无法动摇的,因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寺庙是最大的藏香购买者,仅寺庙一项订单就有很大购买量。旦增格西的藏香大部分被拉萨的寺庙订购,索朗罗布的藏香也被玉树的活佛几乎全部订购,吞巴乡合作社的藏香也大多被寺庙和当地民众购买做供佛所用。
据调查,现如今的藏香销售,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批发与零售,区内销售与区外销售,国内销售与国外销售,汉人销售与藏人销售,实体店销售与网上销售等,笔者将另外行文介绍。
二、藏香制作技艺的变迁
藏族同胞多会把藏香用在礼佛拜佛或与佛教祭祀活动相关的场合,也有在家居生活中使用的。近年来,藏香在西藏当地民众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变得普遍起来,根据笔者的调查,多数藏族民众家中设有佛堂,几乎每天都会上香拜佛,在丧礼仪式中也会大量使用藏香。而来自外地的游客比较青睐于藏香所具有的“促进睡眠”“促进消化”“驱除异味”等功效,根据笔者了解,有少部分游客会把在西藏所购藏香带回去点燃,大多游客会把藏香当做馈赠亲友的礼品。笔者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藏香的使用场合发生了变化,虽然仍以佛教祭祀活动为主,但其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尤其在居家养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藏香在藏汉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逐渐扩大,藏香的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传统家庭作坊的手工制作模式逐渐无力满足消费者的大量需求,这就为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带来了契机。据田野调查,现代藏香的制作已脱离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技艺,而部分或全部使用机器替代手工,大大提高了藏香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为内地汉族藏香制作者的进入提供了契机。
(一)真假藏香
根据调查,吞巴合作社和吞巴乡藏香制作散户中销售的藏香质量,一般要高于旅游景区的藏香质量,有些旅游景区的商人会销售一些添加了化学香料的藏香。这些添加化学香料的藏香有时是在中药成分上偷工减料制作而成,多被秉持传统藏香制作技艺的艺人所诟病。据藏香艺人介绍,藏香市场上个别“非藏族”销售的藏香,存在“造假”现象:即不使用藏香的传统制作技艺,有些在原材料上动了手脚,有些在工艺流程上改动很大,有些在藏香的功效上也大做文章,诸如此类的变化,并不为传统藏香制作者所接受。
藏香市场上之所以出现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假现象,表面上看来似乎源于个别商人的不良职业伦理道德,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要追溯到市场利益层面上来。这与笔者曾调查的K地①①为了保护当地年画制作者的隐私,这里使用字母代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一样,出于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木版年画制作者千方百计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观和消费观,从而在木版年画的体裁、题材、色彩、制作等方面大作改动,在利益面前,木版年画的本来面目即使被改动得面目全非,他们也无动于衷。藏香制作层面上的混乱现象,显然还没有如此严重,但真假藏香已初露端倪,相关主体——制作者群体、销售者群体、管理者群体、研究者群体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手工与机器
挤香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手工操作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要想将香挤得笔直,不是一天两天便能学成,这是一门需要力度和巧劲的手艺。吞巴景区内现场制作藏香的艺人桑珠老人全神贯注地挤香,虽技术娴熟仍担心因与笔者聊天而出现挤香环节的失误,这便是手工与机器的重要区别之一。手工藏香的个性和温暖与机器藏香的标准和冰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根据田野调查,现在的尼木县吞达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内地购得制香机器,他们很快学会了机器制香方法。笔者在2015年7月中旬的调查中得知,当地政府又为吞巴乡民众购得一批新机器,很快便会投入使用。笔者在很多村民家里看到了磨制和搅拌原材料的现代化设备,吞巴合作社的次仁诺杰非常娴熟地为笔者演示了几种制香机器的具体使用方法,合作社的藏香制作者们及当地村民早已对这些制香机器习以为常,他们对机器制作的藏香几乎不表示任何疑虑。机器的引入已给藏香的手工制作技艺带来不小冲击,随着掌握这门手艺的老人逐渐离去,掌握传统藏香制作技艺的艺人将越来越少,这门古老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情形不容乐观。但是,部分藏香艺人依然守护着藏香制作的古老技艺,他们没有完全弃藏香的手工制作而不顾,多采用机器与手工相结合的制作方法。根据田野调查,不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香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上述问题,吞巴乡的其他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和利用的过程中,也没能很好地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不可否认,文化遗产可以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但是开发必须尊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开发的方向与“度”都需要慎重掌握。笔者以为,任何一个参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群体都要明确:文化遗产开发的前提和关键是保护,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追求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性别结构
根据藏香老艺人的讲述,传统手工藏香的制作,一般没有女性群体的参与,这与藏香用于宗教场合有关。由于传统观念中女性不洁身份的定位,使其在洁净的宗教场合处于不在场状态,更处于失语的地位。但笔者在2015年7月中旬的田野调查中,却见到了完全不同的场景:吞巴乡吞达村合作社的空地上,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熟练地包扎晾晒好的藏香,女性已成为藏香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据调查,吞达村不少妇女多力所能及地参与到藏香的制作过程中,妇女从事的多为多对体力要求不高的轻活,如晾晒和捆扎藏香等。另外,拉萨市的藏香专卖店里,许多女性以销售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藏香产业中,既有汉族女性,也有藏族和回族女性。
导致性别结构变迁的因素很多,这与内地女性进藏参与藏香开发过程有关,与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关,也与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但笔者坚信,藏香制作过程中参与者性别结构的变迁,从根本上表明藏香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尊重和提高,彰显了藏香传承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现象也从侧面体现出藏香的传承主体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逐渐明确,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藏香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以及藏香这门传统技艺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中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藏香传承主体都具有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并不是所有藏香传承主体都对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认识。据调查,少部分参与藏香技艺传承的传承主体,其出发点是对高额经济利益的追求。如何有效调动藏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摆在相关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余论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大,尼木吞巴藏香的制作工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上文所述,在磨制、搅拌、成型、包装等环节,都出现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的现象。部分或全部使用机器替代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确大大提高了藏香的生产效率,有助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但也对传统制香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挑战,似乎有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护理念。笔者坚持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始终都应该把保护放在开发之前,“非遗”的核心内涵最需要受到重视、保护与传承。丧失了核心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开发,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要想真正做到藏香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针对目前西藏区情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一)需要加大研究队伍的建设。这里所讲的研究队伍包括各级藏香技艺的传承人、相关管理人员和专门的研究人员等。这就需要为研究队伍提供一定的工作场所,如传习所和研究机构的建设等,还需要有计划地对相关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争取人员编制,建设专门的保护机构。另外,要与高校密切合作,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二)需要提高认识,增加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香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领导的重视和足够的经费投入。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在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认识,从机构建设、经费保障和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各级财政部门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足够的经费支持,同时也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协助。总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寻求更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
(三)需要加大法律保护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15日颁布,于同年6月1日执行。《西藏自治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法》也于2014年6月1日起实施,这在法律保护方面给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香制作技艺较大的政策支持。既然如此,法律保护力度何须还要加强?原因有二:一是上述法律的具体实施力度略显不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往往被忽视;二是更加具体且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故在法律保护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扎呷.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235.
[2] 张鹰.生活习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4-177.
[责任编辑: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