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拒绝”幼儿成因与干预研究

2016-12-24朱敏慧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移情同伴小朋友

朱敏慧

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即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所谓“被拒绝”儿童,是指那些被某些同伴看作是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又称“不受欢迎”儿童,处于被拒绝地位的孩子经常徘徊在游戏的边缘,不利于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

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中,“被拒绝”幼儿还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群体,他们调皮捣蛋,行为具有破坏性,经常让老师、同伴“头疼”。对于一个班级体来说,“被拒绝”幼儿的转化与发展态势,对整个良好班风的营造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处于被拒绝的地位也会影响幼儿社会化进程。

本研究通过同伴提名发现班级的“低接纳度高拒绝度幼儿”:在幼儿游戏时间选择能够使幼儿看到全班小朋友的地方,逐一单独提问:“你最喜欢和哪几个小朋友一起玩?”(限三人)“你最不喜欢和哪几个小朋友一起玩?”(限三人),发现同伴负提名4人次以上,正题名2人次以下的幼儿有6人。

在发现“被拒绝”幼儿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孩子形成被拒绝的地位原因,实施多方面的策略,并以此发展幼儿的认知与情感、培养其亲社会行为,从而提高在其集体中的被接纳度,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实践服务。

一、“被拒绝”幼儿成因分析

在观察幼儿情况和访问同伴的情况下,我们分析了引起本班孩子被拒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幼儿自身因素,也有来自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的因素等等。

(一)直接原因——幼儿自身行为表现

从表面看,形成孩子被拒绝地位的原因是孩子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1.自我中心:有些幼儿比较自我中心,在游戏过程中,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总要占据“好事”……这种幼儿由于其行为不符合“游戏规则”而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2.不守规则:孩子们渴望有秩序的生活,有的孩子经常违反集体的规则也会遭致不欢迎。如有的幼儿不听老师的要求,在非游戏时间,把所有的玩具从玩具柜里拉出来,玩具撒满地。对于这些老是违反集体规则的孩子,其他孩子也有朴素的价值观,不喜欢他们。

3.欺负同伴:有的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习惯性打人、抢别人的玩具,从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旦哪个孩子抢了他的玩具,就会用咬人等表示不满。这些肢体和行为的侵犯导致被伤害者与在旁小朋友强烈地排斥。

4.恶语相伤:语言攻击也是打击同伴引起同伴反感的重要因素。丁丁会故意带着一伙孩子奚落自己不顺眼同伴:“XX是个大笨蛋”“XX是个大妖怪”;邱邱看到小朋友穿了漂亮的衣服却说“丑公主”……这些话深深伤害了同伴的自尊心,让同伴心生不满和恐惧,不愿接近他们。

(二)根本原因——家庭偏颇的教养观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深入分析孩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源时,家长中偏颇的教育观也会引发孩子在集体中遭拒绝。

1.重智轻非智力因素:有的家庭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育,给孩子报了绘画、围棋、英语等兴趣班,忽视同伴交往,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这使得孩子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无从发泄。于是在幼儿园表现得特别“放松”,行为极端的孩子还会故意捣乱等,常常引起同伴不满。

2.放纵孩子的任性行为:有的家长十分溺爱孩子,对任性行为较为放纵,不及时地正确引导。如有的孩子在情感上是很愿意和小朋友交往的,但自我中心比较严重,缺乏交往技能,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事件。对此,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不对,反而出面向小朋友要求对方把玩具让给自己的孩子玩,甚至对孩子的哭闹和推打行为没有明确的态度,这就更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和任性行为,也慢慢导致同伴关系的恶化。

3.忽视精神胚胎期教育:根据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类个体从出生到30个月是精神胚胎期。在这阶段,个体借助与亲人交往的经验来建立情绪学习的基础,这些经验以非语言的形式储存在婴儿的大脑中,以后受到情绪刺激时就会根据这些经验作出反应,对个体一生的精神发育特别重要。

有的幼儿在这个阶段由祖辈照料,祖辈家长大多对孩子要么盲目宠爱、有求必应,要么放任自流。他们重养育不重行为引导,导致幼儿养成很多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并延伸至幼儿园,使得幼儿在集体中不受欢迎。

二、提高“被拒绝”幼儿的同伴接纳度的干预建议

(一)学移情,体验他人情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儿童能更好、更经常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反之则表现出消极、不友好的行为。

通过观察发现,这些“被拒绝”幼儿普遍移情能力差,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绪,了解别人的痛苦。为此,教师可采取一些干预策略,培养“被拒绝”幼儿的移情能力。

1.认识各种表情。

观察识别他人表情,是学会移情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活动,让孩子观察图片认识各种表情,如哭、笑、生气、开心等,通过观察表情,模仿表情、分辨表情的细微差异,学会关注和识别他人的的表情。

2.了解他人的感受。

有的孩子打了别人,你问他:你觉得他疼不疼?他要说不疼,因为他真的不了解别人的疼。这时教师可以让被打幼儿说说自己的痛苦感受,也可以夸张地熏染被打幼儿的痛苦,让幼儿明白“欺负别人会让人痛苦,是不对的”,使其产生内疚感。

3.适时“体验”受伤的痛苦。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老师可以抓住机会让他们“体验”受伤的痛苦。如有的孩子喜欢将自己重重的身体压在同伴身上,有一次游戏是,他被摔跤的小朋友压倒了,表现出痛苦的模样。老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以此为契机,让他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二)亮优势,树立自我信心

可以说,儿童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经常受到积极的评价,特别是来自幼儿心目中有威信的成人(如老师)与小伙伴的积极评价,是帮孩子树立自信的重要途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尊重、赞扬、认可、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更强烈。尊重、赞扬、认可、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使孩子的精神面貌孩子焕然一新,精气神十足,感染与同伴交往的心态,平和友好地和同伴相处。

这些“被拒绝”同样需要被发现亮点,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信心。

1.无条件地接纳。

教师要改变观念,从心里无条件地积极地接纳这些“被拒绝”幼儿,老师把他们身上的某些习惯、交往态度看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一个特点,不认定为缺点,相信他们以后会慢慢地变好。

2.慧眼发现优势。

人的能力资质有不同的侧面,教师应该有一双挖掘幼儿长处的慧眼,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的幼儿在数学方面很有优势,练习做得又快又对;有的幼儿知识面广,能说会道;有的幼儿动作协调,表演时声情并茂;有的幼儿特别喜欢为集体做事;有的幼儿绘画和建构方面特别有才干。

3.真挚的表扬肯定。

认同接纳这些孩子,而不是戴上有色眼镜看待这些“被拒绝”幼儿,在发现“被拒绝”幼儿身上的闪观点后,不是简单地表扬“你真棒”“我喜欢你”,而是经常在集体面前真挚地表扬和肯定这些幼儿具体优势和长处:XX数学又是第一个做好而且全对;让XX介绍怎样用银行卡取钱,并请他担任新开银行的第一任工作人员;在XX为大家放好杯子后集体隆重地感谢他;让XX做建构区的组长,带领大家一起建构……这样的表扬和肯定,孩子的信心逐渐提升了,也慢慢转变了同伴转变对他们的态度。

(三)挑重任,转移多余能量

“精力过剩说”认为,孩子过剩的精力必须找到途径宣泄,有些攻击行为、破坏捣乱行为就缘于孩子过剩的精力。

1.认清精力过剩的本质。

在班里的一些过渡环节经常会发生“被拒绝”幼儿和别人矛盾的现象,为什么这些时候他们会频频“骚扰”别人?必须看清问题的本质即这些孩子精力过剩,无处发泄,因此“无事生非”,“骚扰”别人。

2.创造转移能量的机会。

如何帮助孩子们转移过剩的精力,利己又利人?

教师要努力寻找被拒绝孩子的亮点和优势,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活跃和充沛的精力转化到为集体服务中来。如有的幼儿喜欢为集体服务,教师就委以他们“重任”,请他们整理自然角、玩具柜,帮助收拾运动器材、帮助推黑板、分发练习本,还帮老师拿茶杯、扔垃圾等。

这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大事,能帮老师做事是极大的光荣,能让幼儿觉得“老师很喜欢我,觉得我很能干!”在忙碌中,一方面幼儿的过剩精力得到合理的途径宣泄,另一方面也让同伴也另眼相看,满足他们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助于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补弱项,学习交往技能

有的幼儿之所以会被同伴“拒绝”,是因为其不善于交往,不知道如何与同伴沟通交流,缺乏交往技能。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为他们开小灶,帮助他们习得交往技能。

1.具体情境中学习。

对于这些交往技能薄弱的孩子,离开情境的说教是幼儿不能理解的,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豆豆不经别人同意,擅自拿了邻居家的一把菜刀往家里跑,被同伴误认为小偷。他一个劲否认:“我只是用一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反思后发现自己忘了向同伴请求,通过这个具体的情境明白:拿别人的东西用先要请求,得到别人允许,方可借用。

2.具体方法的学习。

对于这些孩子,老师提供交往技能的指导帮助需要更细致、更具体,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如一名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被拒绝的情况,教师在观察了游戏中的情况后,采用了角色参与、平行指导的方法:孩子在菜场做老板时,老师以顾客的身份去买菜,引导他把菜整理整齐,眼睛看着对方有礼貌地打招呼,轻声和气地为顾客介绍菜,称量后轻轻放入顾客手中;孩子在饭店做服务员时,老师去吃饭,引导他给顾客点菜,上菜;孩子想加入同伴游戏时,引导孩子运用:“我们一起玩,好吗?”“请你帮我……”等礼貌用语,而非强行要求加入游戏。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必须眼神、语言、动作指导全方位跟上,孩子才能慢慢习得交往技巧。

爱与尊重是每个人的正常需要,这些低接纳度的的幼儿因为得不到来自同伴的认同,所以需要在教师的关注和关爱。而且,幼儿同伴的评价很大程度受成人(特别是教师)的影响,经常得到老师认可和赞扬的幼儿可以很快获得同伴的认可,使自己从边缘状态或者从被拒绝的状态成为受大家关注的对象。因此,在帮助“被拒绝”幼儿转化同伴交往地位时,教师要从心底接纳幼儿,发现他们的优势,正确示范引导,并及时实时干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猜你喜欢

移情同伴小朋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找茬儿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