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前传:别着急,请先完成“四化建设”
2016-12-24
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传统制造企业正在艰难转型,很多人在概念上对转型不明觉厉,内心深处对大数据与智能制造存在莫名的恐慌。
宝舜的转型案例可以给那些迷茫中的传统制造企业找到道路。
“四化建设”不是技术升级,而是战略落地
提到信息化建设,很多企业的第一反应是生产、采购、销售等产供销一体化的技术升级,于是就交给企业IT部门负责实施,顶多是CIO统筹指挥,CEO和高管的参与度不高。
但在宝舜,信息化建设被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从董事长、总经理到业务主管、普通员工,人人都是信息化一份子。通过信息化建设,宝舜从公司战略层面推进企业转型——化低效为高效、化杂乱为规范、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信息化的价值真正被放大出来。
对传统制造企业的启示:
1.“四化建设”需要高管的第一推动,是一把手工程,这是战略前提;
2.不要把“四化建设”当成单纯的技术升级,要从公司战略、运营流程、团队能力等多个层面谋篇布局;
“四化建设”不是系统再造,而是管理提升
很多制造企业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多年来,他们在生产设备上的投入,远远大于在管理能力提升上的投入。
因此,国内制造企业不缺一流的生产线,也不缺一流的工艺设备,这些都可以靠“买”来解决。但很多制造企业面临的现实是:生产工艺是一流的,管理能力是三流的。一旦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订单减少,这个时候管理能力缺失的问题就显露无疑。
宝舜的“四化建设”,将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作为必选项: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推广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理念,每个车间、每个工段的每天投入产出、能源消耗、人工成本等全部进行核算,由此核算每个人每个月的绩效和奖金,相当于当年海尔的“日清日高”;借助APP,大到生产计划、是否停工、事故报告,小到用餐、派车、请假诸如此类的审批,以及每天的数据报告(给领导决策)都可以在手机端完成;借助企业社交工具应用,加强中高层领导和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互动,传播正能量,释放企业文化活力。
对传统制造企业的启示:
1.创造利润的主体是员工,“四化建设”的落脚点必须包括管理能力提升;
2.借助“四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向心力。
“四化建设”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在我看来,宝舜的“四化建设”是基于问题导向、客户导向、业务导向,聚焦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少了些形式主义,多了些实用实效,向“四化建设”要收益,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想绕过这“四化”,直接对接大数据与互联网?简直是天方夜谭。
与其对那些智能制造的高大上概念恋恋不舍,不如脚踏实地开始企业“四化建设”。把“四化建设”当成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或许是国内传统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升级的“前传”,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谈其他都是枉然。
学习宝舜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