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下的平衡战略:
2016-12-24邱普艳
邱普艳
摘要由于族群结构和地缘政治的原因,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身处一种生存困境,这种困境又影响了其内外政策,由华人占主导的政府也由此一直打压华文教育和华文传媒,以《联合早报》为代表的华文报纸因此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扮演着一个复杂的角色,在对涉华报道方面尤为明显。一方面要顾及作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华人,另一方面又要服从国家利益,平衡就成为其涉华报道的核心法则。
关键词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报道;平衡
一、《联合早报》概况
新加坡华文报纸从1837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开始,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二战时期新加坡华文报纸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今新加坡影响力最大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的前身《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整合新闻资源、加强对传媒的控制,新加坡政府对全国报业进行调整。原有两大华文报纸《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于1983年合并为《联合早报》,同时推出《联合晚报》,政府所属的海峡时报集团收购《新明日报》,经过一系列改组,全国报纸全部被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控制。三大华文报纸的经营路线也进行了差异化调整,《联合早报》定位于庄重、严肃的新闻路线,《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则主打娱乐路线。《联合早报》由此成为新加坡最主流的华文报纸,基本垄断了新加坡华文报业。
随着社会整体西化,新加坡华人华文水平逐渐下降,华文报纸读者群不断萎缩。国内日益边缘化的地位,使得新加坡华文报纸竭力开拓海外市场。《联合早报》曾多次在印尼、柬埔寨、香港、文莱等地尝试发行,此外更把大量精力投入中国大陆,试图进入中国市场,并于1992年成为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唯一获准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尤其是其电子版,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网络媒体的强势介入,加之其游离于大陆港台的报道立场,迅速扩大了其影响力。据统计,网站高峰时段平均每天浏览量达到800万-1000万次之多,除了来自中国大陆,甚至包括不少港台、北美、欧洲和澳洲的华人读者,这也使《联合早报》从新加坡本土中文报纸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报刊。
二、有关中国国内问题报道的分析
对于中国国内的社会热点,《联合早报》都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2014年两会期间,《联合早报》的直接报道就达百篇之多,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评论性文章。例如两会期间多次报道中国“两高”的工作,即便在对“两高”报告反对票数相对较多的情况进行报道时,依旧客观指出“过去一年‘两高的表现与改革”还是取得了进步,并得到了“较多人大代表的认可”。此外还对同期发生在昆明的暴力恐怖进行了强烈谴责,并对一些西方媒体的做法表示了不满。
综观《联合早报》关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报道,有一部分虽然言辞激烈,其中不乏一些过分的描述,但总体依然是建设性的批评。不难看出,他们对中国是充满期望的,乐于看到中国健康平稳的发展。
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新加坡政府一向主张保持中立同时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这样的态度在《联合早报》的报道中表现尤为突出。2014年3月,《联合早报》针对台湾岛内围绕“服贸协议”的激烈争执表示:“服贸协议本质上是自由贸易协定(FTA)的一种……建立同大陆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多少有助于台湾与更多国家签订FTA”,同时也进一步指出国民党在这个问题上工作并没有做好,而在野的民进党则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把服贸协议政治化,恐怕会进一步制造朝野对立,削弱各方理性对待服贸协议的政治互信”。
对于破坏两岸现状的激进行为,新加坡社会整体上是反对的。针对台独分子的“入联公投”,《联合早报》2008年2月15日的社论称:“‘入联公投危及台湾利益,谢长廷呼吁台湾民众参加‘入联公投,甚至不惜呼吁民众支持政治对手所提出的‘返联公投,美其名日‘爱台湾,但一切为了选举的本质却是欲盖弥彰”。甚至批评民进党当局“不应该只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如此不顾后果,既激怒了对岸,又惹烦了盟友,更伤害了自己”。
这一态度背后反映的是新加坡政府对地区局势和国家利益的相关考量。两岸关系一旦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那么对于新加坡来讲,和两岸任何一方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合作都是极其不利的。除了中新两国经济联系以外,作为一个对外界依赖比较严重的岛国,它需要引进中国的劳动力来补充其国内劳动力的不足,同时新加坡与台湾的军事协议使得两者之间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台海局势的稳定对于新加坡维护其贸易和航运地位不受战争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新加坡政府在两岸关系中保持中立,不倾向任何一方,也反对破坏两岸关系现状。尽管中新两国已经建交,但其与台湾一直保持着不一般的关系。李光耀曾说:我们“和台湾及中国大陆都保持良好关系,这是我们的一贯立场。”因此,长期以来新加坡都试图在两岸关系中扮演一个中间者的角色,并不希望两岸关系闹僵。
三、关于涉华国际问题报道的分析
近年来,中国实力稳步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日趋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转变和周边国家疑虑的增加,加之历史和领土主权问题的争端,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在这一战略和地缘背景下,新加坡作为一个与中国并无外交争端但又与中国在文化、族群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其态度颇耐人寻味。
(一)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稳定的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而中日之间围绕着历史和主权又有着长期而复杂的矛盾。日本右翼无视受害国家人民感情,屡次挑起争端,如“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罪行”、“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行为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不满,作为新加坡影响力最大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也发表社论强烈谴责日方行为、指责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南京事件铁证如山,是无论如何都否定不来的……毫无疑问的,这些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全盘否定,才是最大的谎言”。2013年12月27日更针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抨击,认为此举“有害于整个地缘政治的大局……同样惨遭日本军国主义祸害的东南亚人民(包括新加坡),也无法接受安倍的作为”。
对于钓鱼岛问题,《联合早报》虽未明确指责日本,但据其报道可以看出还是倾向为中国说话、提建议和善意提醒。2012年9月20日的社论提到日本“购岛”闹剧时,对中国的反制措施用了大篇幅文章来为中国建言献策,称“除了军事压力外,中国反制日本的另一抉择是经济制裁……第三个抉择是通过国际法规,向日本施压”。在日本媒体炒作中国将建立“南中国海防空识别区”时,又于2014年3月发文指出“纯属无稽之谈”,并善意指出“在南中国海设立防空识别区,非但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且会落入他人所设陷阱”。
《联合早报》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和新加坡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由于二战时期新加坡华侨积极支持祖国抗战,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对华人进行了大规模镇压和屠杀,其程度远比在东南亚其他国家惨烈,所以新加坡华人在感情上对日本法西斯也是比较敌视的;另一方面,作为华文媒体,其受众也是以华人为主,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其在中日争端中的立场了。
(二)南海问题
新加坡并不是南海争端当事国,但其处境又颇为尴尬。虽然新加坡政府看似在南海问题上表示中立,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处理南海问题上又不得不考虑邻国的态度。2013年9月《联合早报》曾发文专门阐述总理李显龙关于南中国海争端问题的讲话:“南中国海课题必须以克制及按照国际法的和平方式处理,并且在任何讨论或协商的结果下,该海域都应维持航行自由”,认为“有必要全面落实《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尽快就《南中国海行为准则》完成协商”,并强调“亚细安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就必须要能在处理这些纠纷时发挥有建设性的影响力”。这些言论既表明新加坡政府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平衡态度,也显示出新加坡试图通过加强东盟的合作来进一步发挥自身作用的潜在意图。
实际上,作为东盟的一员,新加坡的立场并非中立那么简单。2012年12月《联合早报》针对中国新版护照发文称:“尽管中国外交部呼吁各方不要过度解读这张地图,但它的确牢牢地印在那里,成了一件我脱不掉的衣服。有专家认为,这样的做法“迫使每个宣称对南中国海拥有主权的国家在上面盖章,从而承认中国的主权”。文章运用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了中国新版护照在东南亚各国遭到强烈反对,实际上通过这种迂回方式默认了东南亚相关国家的看法,其实也代表着新加坡政府的态度。2013年12月的一篇文章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外交政策不太可能偏向中国,但确保其他国家不会产生我们是按中国的意思行事的看法,却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东盟的一员,新加坡一直以来试图成为仅次于印尼的领导力量,南中国海问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利益,对于身陷马来亚人“包围的海洋”中的新加坡,国家利益和稳定都与东南亚国家密切相关,在对待南海问题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国家因素,因此新加坡媒体在报道南海问题时基本上都是在呼吁争议双方要克制冷静,避免局势升级,希望双方寻求新的解决办法等,同时新加坡政府会适时地通过对中国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来向其周边国家“示好”。另一方面,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中新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新政府又不愿得罪中国。《联合早报》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正是新加坡政府立场的写照。
四、有关中新关系报道的分析
新加坡由于国内资源匮乏,非常依赖外贸,希望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进行合作。因此对于中新两国经济合作方面的问题,新加坡华文报纸都是花重笔墨报道的。《联合早报》网关于中新关系的专题新闻中,基本上都是报道中新两国在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尽管由于现实和历史的各种因素,中新政治合作尽管有限,但新加坡政府却从未曾忽视对中国政治的关注。但在另一方面,在新加坡严格的新闻管制制度下,媒体必须为政府服务,与政府的政策保持一致。新加坡政府在中新两国经济合作方面的问题上是热烈欢迎的,希望可以很好地利用好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以此来帮助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但是在政治问题方面,则表现出相对谨慎。一方面大力宣传推动友好,但在关键问题上常常保持距离谨言慎行,甚至持反对态度。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与中国有着复杂关系,所以希望美国参与进来帮助自己与中国抗衡。出于地缘政治和现实国家利益的考虑,新加坡一直站在东南亚国家甚至美国的方面来表明自己态度。因此其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往往采取这种经济与政治不挂钩的外交政策。《联合早报》在中新关系的报道方面,除了一些经济合作交往新闻方面有较多自主空间能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外,其他基本都是沿用的政府观点。
五、报道立场的根源
新加坡身处东南亚的中心,受到整个地区政治环境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一个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却又身处马来人包围之中,这种地理环境、族群构成和地缘政治导致了新加坡国家建立伊始就面临着生存困境的和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种困境源自地缘政治和种族关系带来的“新加坡华人和马来人相互构建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和焦虑在随后的社会实践发展中随着战后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更加强化,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一直影响着新加坡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困境同样也影响了新加坡的地区战略和对外关系。
尽管今天新加坡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种生存危机却依然是新加坡领导心中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因而对周边环境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依靠地区其他国家资源和市场的国家来讲,保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吸引外资的必要前提。正是源于这一心理,新加坡人的对外战略中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平衡意识,一方面对周边邻国政策一直小心翼翼又猜忌纠葛不断,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于外部力量进行平衡。因此,“借助东盟平衡外部力量、借助外部力量平衡东盟内部是新加坡对外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目标”。
对外政策本质上是主权国家对国际背景相应的反应,身为小国,脆弱性、依赖性和边缘性是其基本属性,也是其对外战略制定的根源,也是我们认识新加坡对华政策和对华报道言论的关键切入点。作为华文媒体,《联合早报》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中国这个文化母体和华人为主受众群体的巨大磁场的引力;作为新加坡媒体,它又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可以说,新加坡国家的这种生存困境也同样是《联合早报》困境。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平衡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新加坡政府内外政策的基础和生存法则,实际上也是《联合早报》的媒体发展战略和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