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
2016-12-24谭晶莹安伟科周勇
谭晶莹 安伟科 周勇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工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
谭晶莹 安伟科 周勇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文章分析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背景与现状、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为例,从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教学团队、产教融合共赢途径等四个方面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改革效果良好。
工程应用;机械工程;产教融合
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多数在本世纪初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本科机械类专业实力不够雄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往研究型方向发展有较大难度,必须以培养高级应用型高素质为预期目标方能去的足够的发展。在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自身的条件,明确发展定位和具体的培养目标,切实增强专业特色,建设有较高区域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高等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捷径[1,2]。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念,对产教融合机制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实践。
一、产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根据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思想》(教发[2015]7号)精神,工程应用型本科办学思路应转向服务地方经济,应转到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应转到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3,4]。其一、合作表面化,不够深入。由于高校扩超,岗位与学生数量存在矛盾,岗位的可选择性较少。学生与企业员工交流不多,大多抱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其二、培养层次定位不准。企业过于强调基于自身利益的定岗实习,实习“劳工型”岗位多,“技术型”岗位少,忽略了学生专业成长的需要。其三、校企互动少,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较少体现双方需要及实现的可能。其四、“双师型”队伍薄弱。
湖南理工学院是“十三五”国家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100所地方本科高校之一,属转型发展的“国家方阵”。机械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株潭的产业和行业需求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对产教融合机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其一、基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完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其二、建立“校企一体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其三、打造优质“双师型”教学团队。其四、探求产教融合共赢途径。
二、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成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委员会,集体讨论审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环节。委员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及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5人及企业的高级工程师4人组成。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广泛听取业内专业人士的意见,充分体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需求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
根据学生价值取向与专业能力分三种培养类型,即专业应用型、专业复合型、专业拔尖创新型,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提供尽可能多的对应类型的制造企业、实习岗位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按“校企协同、项目驱动”的原则,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以东莞拓斯达校企合作班为例,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对PLC控制原理设计、产品选型、机械制图与机械设计等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其他学生,设计方案与图纸基本没有出现概念性错误及常规错误。
图1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2 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计、实习见习、实验实训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体现“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我校高度重视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建设,在引企入校的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基地建设按工业企业的场地、设备和环境要求进行配置,将相应的实践课程融入企业化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指导师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各自排一名经验丰富的导师负责实训基地有关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教学车间(厂中校)校企双方协同共建,企业设置三个功能分区即教学演示、岗位技能训练和先进工艺体验,打造实境化教学平台(如焊接),教学过程紧密对接生产过程,教学理论无缝对接企业实践,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努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零距离。目前我院机械类9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校企合作基地全部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对学生实践教学期间的吃、住、行、学和安全等方面,实施了全程管理。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
不断培养校企双向流动的“双师型”工程型师资队伍。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从业界柔性引进理论功底较深厚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加入教学团队,同时建立青年教师企业轮训制度,青年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一线轮训不少于2个月,以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四)产教融合共赢途径
我校与地方企业合作成立了“电磁设备设计制造实验室”、“威理压力容器研究所”和“机电传动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了校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学生在实践能力、获得企业工作机会以及就业能力提高等方面收益颇丰;学校在校企共同编著的教材、学生成长、企业投入、企业奖学金、知识产权等方面收货甚多;企业在人才、政府的支持、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的培训等方面暂获甚大。目前“电磁式大包下渣检测技术与控制系统”等39个横向课题的创新成果,为地方电磁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实际选题。
针对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学校(30%)、企业(30%)、学生(40%)。评价等级为:优(90-100%)、良(80-90%)、中(70-80%)、及格(60-70%)、不及格(60%以下)。每学年进行两次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培养机制进行了优化。
三、实践成效
湖南理工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产教融合的推进现已初见成效。成功申报省级实践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个;出版教材3部;建成省级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牵头与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规模企业组建了“湖南省电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15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学科赛事活动中获奖30余项。近五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8%,签约率89.9%。其中被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招聘录用756人,约占55%。随着实施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与,我校机械类专业必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1]周东一,石楚平,袁文华.校企合作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175-177.
[2]吴昌林.认真开展专业认证,培养创新性机械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19-21.
[3]唐宏宾,吴康雄,杜荣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建设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72-73.
[4]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R].ABET,2010.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machinery majors inengineering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tookMechanicalCollege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studied the mechanism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system,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Double type"teaching and team,Industry and Eduction approach,etc.Based on undergraduates and Employer,the effect of the reform is goo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mechanical engineering;industry and eduction
G640
A
2096-000X(2016)19-0028-02
湖南省教研教改课题(编号:湘教通[2014]247-368,[2013]223-320);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编号:湘教通[2013]295号)
谭晶莹(1973,04-),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博士,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机械及制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