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16-12-24董昌海梁发树李茂瑞
董昌海 梁发树 李茂瑞
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董昌海 梁发树 李茂瑞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选取骨科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防治,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D-dimer(D-二聚体)变化情况、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7d、8~14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0,对照组分别为6%、12%,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用药前D-dimer、患肢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1周后,观察组D-dimer指标、患肢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1d、第2d伤口引流量及引流总量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补阳还五汤;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钠
深静脉血栓属于骨折大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栓子脱落引起的栓塞综合征是导致骨科围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研究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应用逐渐广泛,骨科疾病治疗中也引入了中医中药疗法,尤其是在预防骨科术后诸多并发症中中药的应用逐渐增多。我院在骨科术后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口服补阳还五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选取骨科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在30~82岁,平均(69.25±4.58)岁;股骨颈骨折12例,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股骨头坏死1例,髋臼发育不良3例。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在31~82岁,平均(69.33±4.56)岁;股骨颈骨折13例,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例,股骨头坏死2例,髋臼发育不良2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纳入标准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或髋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肝素过敏者、凝血机制障碍者。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术后12~24h于患者腹壁皮下注射500IU低分子肝素钠,每天1次。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地龙20 g,生黄芪120 g,赤芍10 g,川芎10 g,水蛭6 g,桃仁10 g,当归20 g,毛冬青25 g,红花10 g,丹参15 g,川牛膝20 g,三七粉10 g。对于体虚寒者加用桂枝10 g,细辛5 g;体热者加用知母10 g,丝瓜络10 g;对于气虚血虚者加用党参15 g,熟地黄15 g,白术10 g,杜仲10 g;对于疼痛剧烈者加用乳香10 g,没药10 g,患者术后禁食6h后用药,每天1剂,加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周后拆线。
1.4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7d、8~14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d、第2d伤口引流量及引流总量。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周后D-dimer变化情况、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①疼痛评分[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用药前、用药1周后患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在0~10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②患肢肿胀评分[3]。患者用药前、用药1周后对患肢肿胀程度进行评分,患肢有明显肿胀感,小腿下段有轻度水肿症状,记为6分;患肢有肿胀感,足背、踝部有轻度水肿症状,记为4分;患肢有肿胀感,但未见明显水肿现象,记为2分;患肢无肿胀感、无水肿症状,记为0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用药后1~7d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4%(1/25例);8~14d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发生率为0;对照组用药后1~7d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16%(4/25例);8~14d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为12%(3/25例),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D-dimer变化情况、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变化情况对比用药前,两组D-dimer、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D-dimer变化情况、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时间D-dimer(mg/L)疼痛评分(分)患肢肿胀评分(分)观察组用药前1.25±0.115.25±1.344.14±1.01用药后0.42±0.091.01±0.220.98±0.11对照组用药前1.24±0.135.31±1.334.15±1.01用药后0.85±0.112.02±0.532.02±0.61
2.3 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情况对比观察组术后第1d引流量为(240.25±20.25)ml,术后第2d伤口引流量为(30.28±5.14)ml,引流总量为(478.67±5.17)ml;对照组术后第1d引流量为(341.58±21.37)ml,术后第2d伤口引流量为(45.67±4.39)ml,引流总量为(605.85±9.36)ml,数据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等因素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骨折患者受外伤因素影响,骨折断端及骨折碎片可一定程度损伤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继而损伤静脉壁[4];血管壁受损可促使血小板等凝血因子的抗凝机制启动,并在血液自动释放,血液可呈现出高凝状态。且在骨科大手术中多给予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处理,可造成周围静脉扩张,影响静脉血流速度;患者术后由于下肢制动或受切口疼痛因素影响,不愿下床活动或活动量少,肌肉长时间保持松弛状态,也可一定程度加重其血流缓慢程度,最终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5]。临床多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防治,但因为该药物只能对患者凝血机制造成影响,不能促进其血液运动,所以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多种疾病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学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血瘀证”“脉痹”范畴,一般发生于久卧、外伤、产后伤气、贪凉、嗜酒后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的人群中。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瘀血阻塞络道,脉络不通,不通则通;且瘀血阻滞可导致血流受阻,下肢发生肿胀,因此在治疗中需坚持益气养血、活血通脉为主要内容。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具有补血益气之功效;配伍桃仁、当归,有活血清瘀之功效,可增强黄芪作用;牛膝具有引药下行之功效,可使药物直达病灶;当归、毛冬青、丹参、水蛭、地龙联合应用有化瘀通络、养血活血之功效;川芎、三七粉、赤芍、红花联合应用有增强活血通脉之功效。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在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血小板功能亢进抑制方面均有显著作用,可降低患者血小板粘附率,从而有预防血栓发生的作用;当归在抗血小板凝聚方面作用显著;川芎在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方面作用理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赤芍中有效成分之一赤芍总苷能够促进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发挥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的作用;红花、桃仁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作用。诸药联合应用补气行血、通络清瘀作用理想[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用药后患者D-dimer变化情况、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伤口引流量也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D-二聚体变化是临床观察患者体内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有无纤溶亢进的重要标志物之一,通过定量检测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可有效反映本次研究药物的抗凝作用。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D-二聚体水平较好,说明其抗凝效果理想,在预防血栓形成中作用显著。补阳还五汤因补气行血作用理想,气能摄血,防止血液溢于脉外,所以术后观察组伤口引流液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加味在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凝聚,缓解术后肢体疼痛、肿胀程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1] 顾蓉.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19-21.
[2] 姚尧,陈东阳,徐志宏,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与预防[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5,9(6):90-93.
[3] 潘成轩.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J].河南中医,2013,33(10):1793.
[4] 刘志豪,肖学峰,贾琼.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1):982-984.
[5] 石树培,林翔,姚东文,等.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5):52-54.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骨科二区(云浮 5274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1.038
1003-8914(2016)-21-3148-02
�毅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