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16-12-24徐六妹陈伟梅李莎茜吴宝红翁丹英陈慧雯王辉
徐六妹 陈伟梅 李莎茜 吴宝红 翁丹英 陈慧雯 王辉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爱心门诊,广东 深圳 518112)
·专科护理·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徐六妹 陈伟梅 李莎茜 吴宝红 翁丹英 陈慧雯 王辉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爱心门诊,广东 深圳 518112)
目的 探讨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抗病毒治疗期间,有650例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药物毒副反应,其中以头晕、肝损伤、皮疹为多见,其次为血脂异常、恶心呕吐、肾功能异常、乳腺增生等,而抑郁、自杀等较少见。在各种不良反应中,以中枢神经症状和恶心呕吐出现最早,乳腺增生较晚;而维持时间较长的以肾损为多见,较短则以噩梦和皮疹为多。另外,因不良反应需要更换方案的有120例,其中以肾损换药率最高,其次为乳腺增生和皮疹等。结论 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与观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加以正确的指导,防止因不良反应的出现对其生活或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而中断服药,以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护理
AIDS; Antiviral therapy; Side effect; Nursing
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延长感染者生存期,还能显著减少感染者传播的风险[1],在艾滋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然而,几乎所有的抗病毒药物均可引起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不可避免,这些药物不良反应若处理不当,一方面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进而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3]。因此,总结分析药物副作用,及时处理和减轻艾滋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不规范服药或停药的发生,从而保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笔者通过对首次在我院门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微信、电话或门诊现场随访,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处理与指导措施,收到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爱心门诊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 886例,所有艾滋病患者均经深圳市疾病预防中心艾滋病确诊实验室确诊,并符合我国免费成人/青少年治疗入选标准[4],并签署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有650例。其中,男602例,女48例;年龄17~86岁,平均年龄(34.28±9.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1例,高中187例,大专以上252例;婚姻状况:已婚183例,未婚393例;离异或丧偶74例;职业:有工作537例,无业90例,退休23例;户籍:深圳85例,深圳以外565例;感染途径:同性455例,异性182例,静脉吸毒3例,输血4例,不详6例;合并梅毒93例,乙型肝炎66例,湿疣10例,丙型肝炎7例,糖尿病5例,肺部感染6例,肺结核4例,巨细胞病毒1例,EB病毒5例。确诊艾滋病时间最短为13 d,最长为6年;患者外周血CD 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为1~603个/UL,平均为(257.19±136.53)个/UL。
1.2 治疗药物方案 严格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标准给药,标准治疗方案常规为3个药物组合,即2种核苷类加1种非核苷类或1种蛋白酶抑制剂。
1.3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3.1 不良反应的类型、出现时间及维持时间1 886例艾滋病患者在服药后不同时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共650例,发生率为34.46 %,见表1。
类型例数发生率/%平均开始时间/d平均持续时间/d头晕30847.38 1.04±0.24 6.57±7.83多梦142.15 1.38±0.6510.31±4.8噩梦50.77 1.25±0.5 4.75±4.5头痛40.62 1.33±0.5827.0±28.79失眠30.46 1.5±0.7113.5±2.12皮疹15624.00 9.09±4.29 6.21±1.96肝功能损伤17026.1562.31±54.6538.24±27.97肾功能损伤132.0067.42±104.26130.0±66.88恶心、呕吐200.31 1.55±0.4911.15±19.08三酰甘油异常446.7755.43±81.2238.57±23.46乳腺增生40.62310.0±141.7770.0±17.32
1.3.2 肝功能损害程度 在17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出现1~2级损伤的有153例,占90 %,合并乙型肝炎有25例,丙型肝炎的有2例;3级损伤有13例,占7.6 %,合并乙型肝炎的有5例;4级损伤有仅有4例,只占2.4 %,合并乙型肝炎有2例。
1.4 结果 在650例艾滋病患者中,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需要更换治疗药物方案的有120例,更换率为18.46 %。其中583例经过对症处理或更换药物方案后不良反应症状消除或减轻,继续在门诊抗病毒治疗与随访;67例需要住院患者均痊愈出院,继续门诊治疗与随访。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于首次在艾滋病门诊进行服药前相关体检的患者,由专科护士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初步心理和治疗意愿评估,根据病人及其家属或伴侣进行简单的抗病毒治疗益处与风险的讲解,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做好长期服药的准备,同时在抗病毒治疗的不同阶段由门诊护士或志愿者对其进行心理支持与依从性教育。
2.2 药物治疗宣教
2.2.1 药物相关知识宣教 在首次给药时,对每一位患者及家属或性伴认真详细地讲解有关药物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并告知治疗初期出现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大部分都是自限性的,可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自行好转或通过对症治疗或更换药物可减轻现有的症状,降低对服药的恐惧感,并嘱咐患者服药后前3个月内尽量少吃海鲜,避免出现过敏反应时难以区分是否与抗病毒药物有关。同时告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当天应及时就诊,避免因害怕毒副反应而自行停药或减药。
2.2.2 服药后的随访 对于多数艾滋病患者而言,抗病毒治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为轻微,常呈一过性,且治疗前几周比较明显,但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重度肝损、肾损、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的恶心呕吐、则会引起患者的焦虑与恐惧,甚至影响其服药依从性。因此,对抗病毒治疗后不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护士应做好相关解释与安抚工作,在患者发生反应初期,护士应增加电话随访以了解症状是否好有转情况,同时告知患者若症状有所加重时应及时到门诊就诊。
2.3 不良反应的对症护理
2.3.1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多梦、失眠、噩梦。本组中以头晕发生多见,多梦、噩梦、头痛、失眠等较少出现,头晕发生率为47.38 %,几乎占本组不良反应人数的一半,大部分患者均在服药后第1天出现,症状持续1 d或数天可完全消失。只有5.84 %患者由无法耐受、影响工作或自身安全而更换方案,更换方案后症状消失。对少数患者出现失眠、多梦、头痛等时,应做好原因分析与安抚,积极排除是否与药物有关,嘱患者平时加强锻炼,晚上提早休息,睡前可用热水泡脚或服用热牛奶或播放柔和音乐,避免睡前服用含咖啡的食物和药物等,也可以遵医嘱睡前服用一些助睡眠的药物。
2.3.2 药物性皮疹的护理 许多抗病毒药物可引起皮疹,尤以非核苷类药物多见[5],主要由过敏反应所致,一般发生在治疗的前3个月,特别常见于服药后2周内。绝大部分患者为轻、中度皮疹,重度极少见,部位主要以头面部、四肢及躯干多见,少数伴有发热、瘙痒或轻度肝损,可表现为自限性,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对症及抗过敏治疗后皮疹有所减轻或消退,如氯雷他定片10 mg,每天1次,过敏期间嘱咐病人多喝水,嘱患者出诊期间避免阳光照射皮肤,避免使用烈性皂类、暂时停用护肤品等,注意皮肤整洁、舒适,避免抓挠瘙痒处,可用手轻轻拍打。皮疹严重者,则根据医嘱停用抗病毒药物,一般先停 EFV,1周后再停其他两种核苷类药物,避免耐药发生,同时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3 d,交代患者等皮疹完全消退后,再来门诊进一步的处理。
2.3.3 肝功能损伤的护理 肝功能损伤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与所用药物的有关,另一方面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HBV)、慢性丙型肝炎(HCV)有关,也有可能是机体发生免疫重建反应的一种临床表现。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避免喝酒、熬夜或长期超负荷工作等,以免增加肝脏负担,每天保持充足睡眠,对于合并 HBV或 HCV患者,避免突然中断抗病毒治疗药物,从而加重肝脏的损伤,服药期间指导其定期门诊随访与抽血检查。
2.3.4 血脂代谢异常的护理 血脂代谢异常在抗病毒治疗中也较为常见,特别是三酰甘油(TG)的升高,通常发生在治疗后数月或几年后出现,发生率为20 %~80 %[3]。血脂代谢异常经对症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对于长期高血脂的患者,需警惕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对于此类患者应建议其多进行户外运动、戒烟、戒酒、控制饮食,平时少吃肉,多吃蔬菜等。
2.3.5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多数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反应,通常在治疗后的前2个月内较为明显,但症状较轻,一般可自行缓解,部分较重者可给予对症处理。护士应给予有助于改善症状的饮食指导,必要时给予镇吐药如胃复安、促胃肠蠕动药如吗叮啉、抑制胃酸分泌药如法莫替丁及止泻药如易蒙停等对症处理,若症状持续加重,则给予更换药物。
2.3.6 其它不良反应的护理 随着 TDF作为常规一线用药,患者发生骨密度减少和肾损伤的风险也有所增加。目前,本组未观察到有骨密度下降的发生。建议患者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适当多吃一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和牛奶,或预防性服用钙片,每年半定期做 CT检查以评估骨密度减少程度。另外有4例男性患者长期服药 EFV而出现双乳房乳腺增生,胀痛,其中2例更换 EFV为 KLZ后症状有所减轻。
3 讨论
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断更新,患者可能会在服药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抗病毒治疗长期随访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显示,在所有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头晕出现频率最高,出现也是最早,症状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缓解或消失;肝功异常发生于服药后2个月内多见,主要与药物有关,大部分是一过性升高,但少部分在合并肝炎中更可能出现严重的肝损,服药过程中加强实验室的监测;药物性皮疹在本研究中出现频率仅次于肝损,虽然轻中度皮疹是自限性,但是若处理不当,可使患者常出现漏服或不服药的情况,容易出现耐药,从而影响疗效[6];另外,随着 TDF使用率的增多,肾损和骨密度疏松的发生也逐渐增多,服药后应加强患者的临床观察,并重视患者的主诉;而抑郁、自杀等反应则较少见,但是也要做好服药前的咨询,避免患者服药后出现意外。因此在抗病毒治疗开始时,由专科护士根据个案服药方案的不同,详细解释服药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随访与观察,防止因不良反应的出现对其生活或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而中断治疗,以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1] Cohen MS,Chen YQ,Cauley MM,et al.Prevention of HIV-1 with 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N Engl J Med,2011,365(6):505-493.
[2] 曹静,王敏.347 例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所致换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7):39-40.
[3] 尚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4-106.
[4] 张福杰.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 [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18.
[5] 房飞蛟,周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74例观察及处理[J].云南医药,2011,32(2):188-190.
[6] Murray M,Hogg RS,Lima VD,et al. The effect of injecting drug usehistory on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death among HIV-positive individualsinitiating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ollaborative cohort analysis[J]. HIV medicine,2012,13(2):89-97.
国家“十二五”艾滋病和肝炎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2ZX10001-003-002);广东省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编号:JCYJ20150402111430657)
徐六妹(1972-),女,广东深圳,本科,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王辉,E-mail:lumeixudh@126.com
R473.5,R512.91
B
10.16821/j.cnki.hsjx.2016.23.013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