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OAE+AABR联合筛查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2016-12-24章雪芹顾春丽陈澄张慧严双琴
章雪芹顾春丽陈澄张慧严双琴
DPOAE+AABR联合筛查在婴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
章雪芹1顾春丽1陈澄1张慧1严双琴1
目的 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筛查在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6 060例婴儿运用DPOAE+AABR进行联合听力筛查,未通过者两周后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应用ABR和声导抗进行听力诊断。结果 6 060例接受DPOAE+AABR联合听力筛查,5 427例通过筛查,633例未通过;603例接受复筛,复筛未通过97例;经听力学诊断,听力异常58例,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7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1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9.57‰(58/6 060)。DPOAE+AABR均未通过的44例中,7例听力正常,19例单耳听力异常,18例为双耳听力异常;DPOAE通过AABR未通过的21例中,17例听力异常,单耳11例,双耳6例,其中1例被诊断为听神经病;DPOAE未通过AABR通过的16例中,12例听力正常,4例单耳听力异常。结论 DPOAE+AABR联合筛查可提高听力筛查的准确性、可靠性,有利于听力损失患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耳声发射;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不仅给患儿的语言、社交、学习和心理发展等带来严重危害,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不论听力损失程度如何,只要在出生后6个月前被发现并及时干预,早期接受言语康复训练,大多数聋儿能在学龄前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1]。因此,对婴幼儿进行听力筛查,以便尽早发现听力损失儿童,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DPOAE+AABR联合筛查在婴幼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听力筛查中心对6 060例婴儿运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联合听力筛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4年1月~2014年12月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听力筛查中心门诊接受DPOAE+AABR联合筛查的6 060例婴儿为研究对象,男3 194例,女2 866例,日龄36~58天,平均43.25±1.33天,其中403例有NICU病史,2例有耳聋家族史。联合筛查均在家长知情同意后进行。
1.2 听力筛查流程 出生时已通过DPOAE筛查者,42天时仅应用AABR进行筛查;出生时未通过和未进行DPOAE筛查者,42天时应用AABR+DPOAE进行联合筛查。AABR和/或DPOAE任何一项无论单耳或双耳未通过,两周后均需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进入听力诊断阶段。
1.2.1 DPOAE检查 应用美国GSI-70耳声发射仪,进行DPOAE测试,测试强度:L1=65 dB SPL,L2=55 d B SPL,测试频率2、3、4 k Hz,重复性≥98%,敏感性98%,选用快速筛查程序。检测室环境噪声≤45 dB A,婴儿处于自然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进行测试,测试前先清洁外耳道,分别测试双耳。筛查通过标准为:2个及2个以上分析频率的信噪比≥10 d B。
1.2.2 AABR检查 采用德国MAICO-MB11听力筛查仪进行测试,刺激信号:CE-Chirp声,自动阻抗检测,专利快速稳态算法,换能器:高效换能器(8Ω),内置于贝尔风探头内脑电波放大器增益87 dB(23 000倍),通过信号质量栏(脑电波)监测。刺激速率93次/秒;刺激水平35 dB HL,敏感性>98%,特异性>96.7%。测试结果自动显示为通过/转诊/中止。
1.3 听力学诊断的组合测试方法 连续两次未通过DPOAE和/或AABR筛查者,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均进行双耳ABR和声导抗检查。所用仪器为美国智听公司HIS Smart EP诱发电位仪和美国GSI-39中耳分析仪。听力损失程度判断标准:0~30 dB n HL为听力正常,31~40 dB n HL为轻度听力损失,41~60 dB n HL为中度听力损失,61~80 dB n HL为重度听力损失,>80 dB n HL为极重度听力损失[2]。
2 结果
2.1 听力初筛结果 6 060例婴儿中,初筛5 427例通过DPOAE+AABR联合筛查,进入随访阶段;633例未通过联合筛查,见表1。
表1 6 060例婴儿AABR与DPOAE听力初筛结果(例)
2.2 听力复筛结果 初筛未通过633例,复筛603例,复筛率95.26%(606/633),复筛结果见表2。
表2 603例听力复筛婴儿AABR与DPOAE检测结果(例)
2.3 确诊结果 复筛未通过共97例,有81例进行听力学组合诊断,确诊听力异常58例,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7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1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9.57‰(58/6 060)。DPOAE+AABR均未通过的49例中,有44例进入诊断程序,经诊断,7例听力正常,37例听力异常,单耳听力异常19耳中,7耳为轻度听力损失,8耳为中度听力损失,4耳为重度听力损失;双耳听力异常18例36耳中,15耳为轻度听力损失,13耳为中度听力损失,6耳为重度听力损失,2耳为极重度听力损失,这18例中有8例双耳ABR反应阈≥50 dB n HL。DPOAE通过AABR未通过的23例中,有21例进入诊断程序,经诊断有4例听力正常,17例听力异常,单耳听力异常11耳中,4耳为轻度听力损失,2耳为中度听力损失,2耳为重度听力损失,3耳为极重度听力损失;双耳听力异常6例12耳中,5耳为轻度听力损失,4耳为中度听力损失,3耳为极重度听力损失;这6例中有3例双耳ABR反应阈≥50 d B n HL,其中1例被诊断为听神经病。DPOAE未通过AABR通过的25例中,有16例进入诊断程序,经诊断有12例听力正常,听力异常4例,这4例均为单耳听力异常,ABR阈值均为40 dB n HL。
2.4 听力异常者的干预和随访结果 58例听力异常婴幼儿中,11例双耳ABR反应阈≥50 dB n HL,其中7例已经佩戴助听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另4例在随访中:1例双耳ABR反应阈60 d B n HL,6月龄时复查左耳40 dB n HL、右耳20 dB n HL;1例双耳ABR反应阈60 dB n HL,6月龄时复查双耳50 dB n HL;1例双耳ABR反应阈50 dB n HL,6月龄时复查双耳30 d B n HL;1例左耳50 d B n HL、右耳100 d B n HL,6月龄时复查左耳30 dB n HL、右耳100 dB n HL。另47例仅29例进行复查,其中10例ABR反应阈恢复至30 dB n HL,15例听力损失程度有所减轻,4例听力损失程度没有改变,余18例因家长觉得儿童对外界声音反应良好而放弃复查;7例传导性听力损失患儿复查声导抗鼓室导抗图均由B型转为A型。
3 讨论
听力筛查方法主要有耳声发射(DPOAE/TEOAE)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运用的听力筛查方法是耳声发射检查[3],它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具有客观、快速、无创、操作简便等特点;但耳声发射受外耳道及中耳的影响较大易造成假阳性,而且耳声发射主要反映外毛细胞的功能,对耳蜗和蜗后听神经异常不能查出,因而可能造成假阴性[4]。本研究显示,DPOAE通过而AABR未通过的21例中,经诊断有17例听力异常,其中单耳听力异常11例,双耳听力异常6例,且双耳听力异常者中1例被诊断为听神经病,说明单纯应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可能会漏诊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听力障碍者。AABR测试时间短,客观、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掌握,易于推广,但AABR的反应阈只与高频听阈对应较好,不能有效评估低频听阈[5],所以单纯依靠AABR也容易遗漏部分听力损失患儿而导致假阴性。本研究中DPOAE未通过AABR通过的16例中,诊断性检查发现4例单耳听力异常。可见,单纯应用DPOAE和AABR其中任何一项作为听力筛查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婴幼儿听力筛查时应联合应用DPOAE和AABR,优势互补,提高听力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听力障碍患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目的,进一步避免听力障碍患儿的漏诊和误诊。
本组婴幼儿中听力复筛未通过者进入诊断程序后,DPOAE未通过AABR通过的16例中,12例最后证实为听力正常;DPOAE通过AABR未通过的21例中,4例最后证实为听力正常;DPOAE和AABR均未通过的44例中,7例最后证实为听力正常;说明应用任何筛查方式进行听力筛查,即使是联合筛查,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假阳性。因此,对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均应进行密切的听力随访,监测其听力变化,避免过度干预。
文中结果说明,做好听力复筛工作非常重要,在认真完成听力筛查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初筛不通过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避免家长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心。DPOAE初筛未通过、复筛通过的原因可能是:①与外周听觉系统发育特点有关:外耳道中的胎脂、中耳腔内的胎性残积物和羊水存留等均可导致初筛不通过,而随着中耳腔内的羊水逐步吸收,吞咽动作时颞颌关节的活动使外耳道内的胎脂被逐渐排除,所以部分新生儿听力复筛时可通过[6];②患儿外耳道潮湿:患儿反复溢奶至外耳道内或洗澡洗头时水进入外耳道内均可导致筛查不通过;③疾病状态:本研究中,部分患儿初筛时正处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疾病状态,致初筛时未通过听力筛查,病愈后大多可通过复筛。AABR初筛不通过、复筛通过的原因可能是:①婴幼儿出生初期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性发育未成熟的结果[7];②AABR不能对低频听阈进行有效评估,外耳道潮湿、湿疹、中耳炎等均可导致初筛不通过;③AABR测试要求婴幼儿处于自然睡眠状态,因AABR测试与EEG有关,若睡眠状态不佳就可导致筛查不通过。
本研究中,有30例初筛未通过婴幼儿未进行复筛,16例复筛未通过婴幼儿未进行诊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常常认为患儿对声音有反应即为听力正常,故不再复诊。因此在听力筛查工作中,需加强宣传教育,以促进家长对听力筛查重要性的了解和认可。
婴幼儿发育过程中,听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病毒感染、中耳炎、耳毒性药物、噪声、外伤等,关注听力和言语发育情况需贯穿至整个儿童青少年期。即使是DPOAE和AABR均通过的患儿在儿保科门诊体检时也应继续随访,以便早期发现迟发性听力损失。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的同步筛查,已经成为优化聋病防控的新模式,该模式不仅可将听力障碍确诊时间提前,明确部分患儿聋病病因,也可促使儿童父母更加重视和关注其听力发育情况,使听力筛查未通过患儿及时复查听力,而且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的新生儿随诊率更高[8];同时,可进一步推进优生优育。
综上所述,DPOAE和AABR联合应用于听力筛查,可对外耳、中耳、内耳、脑干中枢的完整听觉通路进行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听力筛查的准确性,有利于促进新生儿听力筛查更为广泛地推广。但需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听力筛查方法,即使是联合筛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加强婴幼儿的听力随访工作。
1 刘生荣,詹磊磊,陈桂霞.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快速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筛查新生儿听力[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7.
2 吕丹,李丹慧,赵雅利.33 166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77.
3 韩冰,历建强,兰兰,等.中国内地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的回顾性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6.
4 杨凤琼,518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924.
5 历建强,纪育斌,丁海娜,等.1469例新生儿TEOAE与AABR听力筛查结果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233.
6 温伟珍,陈宏香,江栋昌,等.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在住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25.
7 李晓璐,卜行宽,陆玲,等.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7.
8 韩德民.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2,27:290.
(2016-01-14收稿)
(本文编辑 李翠娥)
10.3969/j.issn.1006-7299.2016.04.019
时间:2016-6-29 16:14
R764.04
A
1006-7299(2016)04-0397-03
1 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听力中心(马鞍山 243000)
严双琴(Email:470862302@qq.com)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60629.161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