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常见问题与生态影响评价探讨

2016-12-24沈剑

自然保护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林权林农林地

沈剑

(浙江省金华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321007)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常见问题与生态影响评价探讨

沈剑

(浙江省金华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321007)

结合当前集体林权改革现状及常见问题,阐明林地经营属性变更之前开展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规避林权改革带来的生态风险,实现资源与效益双赢。

集体林权;改革;生态风险;影响评价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通过林业政策,即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对林权进行管理和规范。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建立以《森林法》为基础的林业法规体系,对林权进行管理和规范。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以林地权益为核心的森林资产权益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并且在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建设上系统、全面地落实林业产权的综合性改革,从明晰产权入手,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给予林农真正意义上的物权,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完善。

1 林改取得的成效与问题

1.1 林权改革取得的成效

林权改革激活了林业资源。随着政府与林农对林权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林农手中的“林权证”成了林农资金周转的香饽饽。通过实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工作”,一是创造性地实现了受让方经营权证办理,消除了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对长期投入收益有了更稳定的预期,促进了经营主体放心投入、安心经营;二是解决了工商企业、经营大户生产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和个人投资林业的积极性;三是促使原先分散细碎、粗放经营的林地能集中流转,提高了林地经营水平和效益。

实践证明,林权改革普遍有效地提高了林农的积极性,加速林业产业投资,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同时,在各地政府和政策的引导下,林权改革拓展了就业渠道,改善了不少社会问题、历史遗留林权纠纷、调节改革利益的二次分配问题等等,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1.2 林改后出现的问题

一是涉林矛盾纠纷增多。涉林矛盾纠纷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是造成林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林权改革分山到户,经营单位面积小型化而方式精细化,与林业生产地域条件多样化复杂化以及管理粗放化之间的矛盾凸现,从而引发林地和资源的纠纷。

二是林木资源保护压力重。林改后产权到户,林权分散,经营单位变小,这给资源培育、林木采伐、森林保护、林业技术指导带来不利影响,也增加了经营成本。许多村至今未成立林农合作经济组织,仍是一家一户经营,易导致森林防火救灾力量不足、盗伐滥伐严重等系列问题。要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征滥占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收乱购林木、戒严期非法野外用火、森林火灾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2 林改背景下的生态影响评价及其内容

当林地经营属性发生变更之前,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 对森林资源的影响评价

林地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如果管理不到位,森林面积将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林木资源的年龄结构将会改变,蓄积量将会减少,珍稀树种毁坏或移栽,动物迁徙,这些都将损害森林的动态发展和自我修复能力。所以,在森林资源影响评价中,首先需要查清林地经营属性发生变更区块内,森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质量及权属分布,分析破坏森林资源后,对当地森林动植物自我循环平衡性的影响情况。

2.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平衡关系,在外力介入以后,比如林地用途改变,破坏了生物生活栖息的环境,食物链的某个环节被人为中断,由此引发生物种群之间关系的连锁反应,有些物种将会灭绝、迁徙,外来物种可能会进入。这种外力引起一部分动植物种群密集降低甚至灭绝而另一些种群将会增加。

在多样性评价中,需要查明拟变更林地范围内的森林群落分布、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资源的情况,评价项目建设占用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

2.3 对生态效能的影响评价

林地经营模式变化后,一旦林木资源被采伐,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水源涵养、净化水质、森林制氧功能、吸收二氧化碳等生态效能都会随着大幅降低。植被的消失,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甚至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另外,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活动产生的噪音、扬尘等,都将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生态效能的评价,就是要根据调查结果,评价拟变更林地的承受力、生态安全性和所在林地的生态价值,评估项目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

2.4 对景观风貌的影响评价

林地经营模式变更会使森林面积变化,需要调查分析林地用途改变对林地景观风貌的影响程度,分析由此带来人们直观上感受体验的变化。

2.5 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

林地用途改变,将对周边生物和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有大气环境影响、噪声污染影响,以及对水环境等生产、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

林地经营模式变更后,是否会影响本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否朝生态化和产业化发展等角度评估。同时必须考虑林地经营模式发生以后,对于林业资源破坏的修复、保护和保障措施。

3 生态影响评价体系

目前的主要难题是没有统一标准的量化指标可以遵循,也就不可能得出比较准确的定性及定量的评判结果。对林地经营模式变更进行科学的生态影响评价,需要有专业的、统一的标准数据,即制定统一的能够评判森林各项功能的量化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其必要性和紧迫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这些量化指标,如林地面积减少到多大程度,与其相关的对森林整体生态功能的危害程度—轻微、较重、严重、失去整体功能等等。因此,林地经营模式变更导致的生态影响评价体系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3.1 生态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林地经营属性变化的工作特点,要遵循科学性、代表性、易用性、灵活性的原则,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表1 林地经营属性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

3.2 生态影响评价体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为了得到林地属性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的结果,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对预变化林地各指标情况深入调查,然后通过作比较,选择对指标层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评测,将林地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分为有利、不利影响两大类,每一类根据影响程度又可划分为5级,轻有(不)利、较有(不)利、很有(不)利、极有(不)利、无影响。

但对于大斑块林地或敏感区域建议选择定量评价。将指标层作为评分对象,根据指标层评价因子的优劣程度,采用分数制。由于林地属性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很多指标不易量化,也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一般可以通过统计平均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评分法等加以确定。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决策分析工具,层次分析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

[1]韦惠兰,陈海云,任晓冬.中国林权改革的回顾和思考[J].开发研究,2007,(4):20-22.

[2]赵绘宇.林权改革的生态风险及应对策略[J].法学,2009,(12):129-137.

[3]何得桂.产权与政治:集体林权改革的社会影响—从山区农村治理角度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1):50-53.

[4]赵石华.集体林权改革的困惑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1,(4):27.

[5]肖泽忱,郭锐.基于人居环境综合价值的林权改革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5,(14):29-31.

F326.22

B

1004-7743(2016)04-0026-03

2016-09-01

猜你喜欢

林权林农林地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图片新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林业深化改革 林农共享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