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2016-12-23许情军
许情军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关注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和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高中语文本来就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学科,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高低。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它能有效整合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穿透文字看本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内容是文字组成的文章,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文字,透过文字掌握整篇文章大意。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字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做被同化的“书虫”,引导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做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切勿被文章传统的解释所束缚,这样可以实现文字解读的多元化和动态化,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因为毛泽东是伟人,师生都对他十分尊敬,那么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往往会视野狭窄,学生不敢妄加揣测,也不敢出现表面上有悖文字的理解,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整篇文章给人的阅读印象就是文字铿锵有力,大气包举,表达了作者“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在阅读过程中,仅仅理解到这一层面还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作者遭遇、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感受一代伟人的度量和豪迈,进而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向伟人看齐,满怀自信地去开拓自己的新世界。
文字的表述都是表象的,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几组文字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真正寓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文字都非常豪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探究作者的真正意图。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做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巧妙实现知识嫁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内容多数是课内的文章。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多数文章具有一定的经典性和历史沉淀性,可读性也比较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都是文章的节选或者是经典文章的片段,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如《想北平》《我与地坛》《祝福》等;国外名著节选《安妮日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古诗词与文言文《劝学》《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阿房宫赋》等。
如在学习《拿来主义》时,学生由于没有那样的时代经历,一时间很难理解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到底是什么。为此,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依据以往的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展开想象,给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与空间,思考鲁迅先生写作的真实目的。
对《拿来主义》的简单阅读是不够的,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法: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应不应该拿来?为什么?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点“拿来主义”?举一例说明。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与“拿来主义”有何关系。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完《拿来主义》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哪些人的思维与鲁迅先生的相似。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毛泽东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等。
三、允许“哈姆雷特”现象的出现
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个人看《哈姆雷特》这本书,都有不同的感觉,也就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必须给学生宽容宽松的阅读环境,允许出现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想象,提升他们想象的高度。
高中生由于家庭环境、知识能力和阅读数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他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切勿在阅读教学中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教师要转变思维,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敢于表达、敢于想象。
如在阅读《西游记》时,不同的学生对孙悟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孙悟空保护师傅取经,虽然唐僧经常误解他、打击他,但是为人徒弟应该尊敬师傅,一路保护是职责所在。有的学生认为,孙悟有一身本领,其实无需在唐僧手下卖命,自己完全可以请辞,创造自己的世界。还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再有本事,却没有名分,封建社会讲究地位尊卑,空有一身本事的人,如果没有“正名”,也是报国无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紧扣阅读内容,巧妙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的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2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