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集一些“鹅卵石”
2016-12-23朱志德�オ�
朱志德�オ�
有天晚上,一群牧民正想扎营休息,忽然神出现在天空,对他们说:“尽力收集鹅卵石,把它们放进你们的鞍袋。明晚你们会感到快乐,同时也会感到愧悔。”
神的话让游牧民们都感到失望和愤怒。原本期待神能带给他们财富、健康或其他世俗的目的,可神却让他们去收集鹅卵石——卑贱而无聊。不过,他们还是按神的指示各自拣了一些鹅卵石装进袋里。走了一天的路,当他们次日夜晚扎营时,居然发现鞍袋里的鹅卵石全都变成了钻石。他们无比高兴,同时也懊悔当时没有多收集一些鹅卵石。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作文材料的积累问题。作文课上经常有一些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想不出写什么。究其原因是他们胸中无墨、平时积累少。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写作时要有内容,必须建立在平时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否则难有所悟,也不会有灵感。有了积累,写作时才不愁“无米下锅”。
一、如何积累——阅读
第一,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但从中获得的认知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要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要能够在极普通极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景物、一件小事、一个微笑、一丝心绪,都能拨动你情感的波澜,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第二,通过阅读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取材源头最为广泛。
现代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都强调过阅读的重要。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吕叔湘先生指出:“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体会,他说:“文章怎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理和方法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文化品位。”
学生课外阅读要“足量”,每天平均不少于30分钟用于阅读;要“优质”,在读书过程中,你读了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读肤浅的书,你就会跟着肤浅。有些人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有些人只读武侠言情网络小说。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决定一个人的品味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每一次阅读优秀的读物,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升华,一次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拷问。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吧。
阅读是柴,写作是焰,柴愈多而焰愈烈。爱读书的人写起文章来就不会太苦,反之就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吸收,哪儿来的倾吐?
二、如何有效阅读——摘抄
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阅读发挥最大功效呢?要适当摘抄,建立作文素材库。
很多学生对于当时看过的事例,自以为已经记住了,其实这是盲目自信,因为人们看过一次的材料,一两个月之后,十之八九会遗忘,一到用时很难想起来,干着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仅要广泛阅读材料,还要及时把精要精彩的语句段落抄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牢固地占有这些素材。明代文学家张溥每借书必抄七遍,是为“七斋先生”,终成一代文豪。钱钟书先生平均每天写将近4页的读书笔记,终成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除了写小说,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她在厨房干活也带着纸笔,及时把脑子里涌现的思想记下来。我们如果不及时抓住思想的火花,它就会稍纵即逝。把它们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为文思枯竭而犯愁。
特级教师应永恒老师应邀到我校指导高一学生学习语文,他叫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抄100字。这一点,几年来我都在做,我叫学生准备的摘抄本不要太大(小本便于随时携带,一本写完再买一本),纸张好一点(因为要经常翻阅,好纸耐翻)。刚开始,一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摘抄,我要求他们抄,要写上日期,每周检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形成习惯了。因为摘抄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思考、陶冶心灵、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过程,以后写作时还用得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笔记记多了,不容易在摘抄本中快速查找到所需材料。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把它做成卡片,前面几页按话题编成目录,把记的内容按话题填入相对应的卡片中。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复印或剪下来粘贴,还可以在相对应话题的卡片中记下出处,这样既省时间,又方便查找。
杨绛先生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只要平时注意点滴的积累,持之以恒,就会聚少成多,形成一个不小的材料库。
三、摘抄之后——熟记
抄下大量深刻隽永的警句妙语,记下大段诗情画意的优美语段,并非就能使语言顿时生辉。要想真正在下笔时自然流露,流畅成文,还应多翻多看,随时背诵。只有反复揣摩,认真品味,才能活学活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实践证明,多读读诗歌,语言自然凝练;多背背词曲,语言自然优美;多看看杂文,语言必然犀利。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钱钟书先生就是不断翻阅笔记才成为饱学之士。平时积累的材料只有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用得快用得准,单凭印象是会出差错甚至闹笑话的。
我要求学生随时带着摘抄本,早读时可以读,午餐晚餐后可以读,晚上睡觉前可以读,走路上学和回家路上也可以读。课堂上让学生看课文做作业,有些学生速度比较快,可以叫他们拿起摘抄本读,上课时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还剩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读,课间在走廊上或在教学楼边休息也可以读。熟记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却经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变成为摘抄而摘抄。
如果把写作比作打仗,你是将军,一个个材料就是一个个士兵。你只有对手下的士兵很了解,他们的性格你都了如指掌,打仗时,才能把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只有反复阅读、反复品味、反复思考,对积累的素材才会融会贯通,写作时才有可能用得灵活,用得恰到好处。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充实,生动感人了。
在人生道路上,只有量的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从现在开始,尽量多收集一些看来是“鹅卵石”的写作材料,在“毕十二年于一役”的高考中它也许就变成“钻石”,那你就有了一个铺满钻石的未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36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