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理教学兴奋点的设置
2016-12-23姜运和
姜运和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差不大,但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各有不同,因而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而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多种方法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重要手段。在本文中,笔者就对地理教学兴奋点的设置展开初步探究。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奋点;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52
把地理课上得生动有趣,是许多地理教师的共同愿望。如何才能上得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入手,根据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师适当地制造“兴奋点”,将学生的思路尽快引入教学,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兴奋点,就是能引起学生精神振奋或激动的教学活动的情景、方法、设计、策略的切入点。设置教学兴奋点,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一、上课开好头,引起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开头,必然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人把一节课四十分钟分为三个阶段——前10分钟,中间20分钟,后10分钟。
在每节地理课的开始,学生心理上都会有一些新的需求。如果教师能够充分用好前10分钟开好局,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从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兴奋点,抓住学生的心弦,就能把学生的思绪和情感带入一定的理想情景中,使他们全情投入,处于兴奋状态。从实践经验来看,地理课的前5-10分钟必须出现一个兴奋点。否则,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学习效率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个好的开局对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对每堂课的开场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比如,在学“水循环”时,笔者用了杜甫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新课。
二、地理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青少年最喜欢听故事,而且形象生动的故事,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根据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故事讲课,会使学生情趣盎然,课堂顿时生辉。
比如,笔者讲到“地带性规律”时,讲了焦点访谈报道的故事: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宣传承诺林木可获得年均44%的收益,并在广告中广泛使用“投入2.66万元买10亩林地,8年后回报18万元”等宣传词。2004年至2006年,总计有3万多人加入了投资造林行列,涉案金额达13亿元。合同承诺8年林木蓄积量达到12立方米、10年达到15立方米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陈章水说,开鲁县处于科尔沁沙地边缘,那里的土壤条件属于风沙土,可以造林但不能丰产。这些地方造林,杨树的平均生产量一年胸径只能长1公分,8年也就长8公分至10公分。笔者说:这些被骗的人都是地理考试不及格的人。
再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记住日界线的计算法则,而且又是教学难点,如果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信心。如果在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一个故事,效果就不一样。讲完日界线的计算法则后,接着讲了一个双胞胎的故事:一艘前进中的海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年龄大一天,试问她们出生在何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就连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动起脑筋来。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记忆。
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故事,确实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通过巧妙的课堂语言捕捉兴奋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的语言使人快乐,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而呆板、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通过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来降低难度、增强记忆。比如,讲到地质构造中褶皱的“背斜向斜”时: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貌取山。讲到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如果一条公路沿途不经过一个城市,那等于是给野人修的。讲到地震灾难的关联性时:发生地震时,人可能有五种死法:1. 地震震死;2. 烧死;3. 电路短路电死;4. 饿死;5. 病死等。在讲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中比热容的大小与温度变化快慢时,牵强地用了“宰相肚里能撑船”来说明,效果也不错。“宰相”由于心胸开阔、气度大,所以情绪变化幅度小。学生自然地得出“比热容大的,温度变化慢”的结论。
四、将其他科目的知识嫁接到地理课堂中
“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比的。
1. 地理和古典诗词的嫁接
适当引用民谣、谚语古典诗词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强调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并形象地得出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的结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来形象描述梅雨天气。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是一个理论性非常强的问题,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枯燥,如何把这一纯理论问题变得有趣呢?笔者的做法是引入唐诗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唐朝伟大诗人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崔,冬至阳升春又来”。笔者在上课时首先把这句诗板书在黑板上,接着给同学们讲解,杜甫先生把“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既美丽、观点又科学,非常难得。这一讲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知识难点也就有了一个解决的前提。
当然,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精确描绘地理事象的篇章可供大家“开采”。
2. 地理和音乐的嫁接
中学生比较喜欢歌曲,在歌曲特别是旧歌曲中有许多歌词与地理知识有关,把这些歌词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三月里的小雨,稀稀沥沥、稀稀沥沥下个不停……设问:三月里的小雨,为何稀稀沥沥下个不停?学生还不能做出全面解释,但为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黄土高原,词作者为何不写成“不管是西南风还是东北风”?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去学。在大气运动教学中讲到海陆风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旧歌“军港之夜”并投影出歌词,这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在学生兴奋的过程中,笔者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沿海地区昼、夜到底各吹什么风?”经过对沿海地区昼夜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学生会恍然大悟:“军港之夜,原来是‘陆风轻轻的吹”。这样,学生对沿海地区昼夜热力环流原理和形成过程轻松理解并形成永久记忆。
3. 地理和电影的嫁接
高中地理中有关火山的知识同学们本身就有一定兴趣,但书上讲的那点兴趣是不够的。我们如果能找来美国大片《地火熔城》的光盘放给同学们看,这一下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片中的强烈视听效果大大激活了,讲台风时用《完美风爆》,讲热带草原气候用《狮子王》等。
五、寻找“结合点”,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学生熟悉、贴近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如笔者在讲“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就设计了一些问题:1. 某地一小型私营化工厂老板见利忘义,不顾周围群众的反对,将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小河,双方矛盾激化。如果你是当地群众中的一员,你如何解决?2. 我们学校附近的主要工厂分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这些工厂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一抛出,同学们的情绪就高涨起来,看书、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广泛搜集、积累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能开阔学生视野的材料等,以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其山.略论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地理教育,2002(3).
[2] 姜立英.试论高职院校中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8(28).
[3] 朱小蔓.为人的幸福而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5(8).
[4] 李晓文,王 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