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气质的探究与重塑
2016-12-23陈玉刚
摘要:“气质”之于大学而言是一种自我确认的存在方式,笔者所理解的“大学气质”是客观的、现实的。笔者以对当代大学同质同构现实的批判清理为起点,基于影响大学气质诸因素为基础,对当代中国大学养成气质的关联性展开客观思考和阐述,进而从现实的维度来论证“大学气质”的重塑维度。
关键词:当代中国大学;大学气质;自我确认;重塑
一、大学气质的内涵
大学气质是人文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以其内在的特有规定性,在自我生成与释放的过程中,既自我生成个性展现自由,又凝聚和内化,铸造大学的风骨和品格,并通过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实践过程展现出来。大学品质内化于大学人的良知,体现于大学目的、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贯穿于大学的发展过程,成为推动大学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动力。
大学气质共同的规定性决定了影响大学气质的共同因素的规定性。这些因素主要有大学学脉气质、精神气质、文化气质、质量气质、责任气质、治理气质等。同时,各具特色的因素基于气质不同综合造就了大学的不同气质。其中,学脉气质是大学气质的基因。大学品质扎根于不同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学术活动传统之中。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内在学术精神、学术逻辑是影响大学气质的重要源泉和内在逻辑关联。学脉生成的环境、氛围、历史积淀、学术成就的地位、学术成果影响的维度都会对学脉气质增量产生影响。精神气质是大学气质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术追求以及管理方式的哲学抽象,表现在大学的愿景、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风貌。大学精神赋予高等院校用先进的学术培育优秀人才,加强学术创新,引领学术自觉、自信,倡导学术自强和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功能,从而成为大学气质的核心。文化气质是大学气质的土壤。“文化校园”是指在精神、活动、器物等层级的校园实践活动的总和。文化校园的深入维度取决于校园文化多元化、生态化、人文化程度。不同大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熏陶的程度决定了不同大学的气质的养成状况。责任气质是大学气质的价值。在科学视域上,大学的学术本质规定了大学气质的学术坚守与自由。在社会视域上,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规定了大学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时代表征。只有把大学责任根植于、服务于社会现实,大学气质才会得到认可和尊重。对于当代中国大学,学术上的远离浮躁,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符合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业已成为大学责任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气质的养成
当代中国大学正处于深化综合改革,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综合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我们仍然处在培育大学气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以打造学脉特色为源,催生大学的独特气质
学脉特色是生成大学气质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大学多样化和专业化背景下自我确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学脉特色的形成体现为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将历史的传统优势保持下来并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以放眼世界的开放眼光,抓好人才接续队伍建设,统一梯队学术方向。在凝练学脉特色的过程中,在理念层面要有很强的突出特色意识,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自身独有的定位与目标,以人才梯队建设为抓手,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创新为动力,由此打造出学脉特色及竞争力。在操作层面要凝练好、培育好学脉特色方向。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特点和高等教育规律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定位。
(二)以弘扬大学精神为魂,铸造大学气质之核
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这个大方向,始终将坚持“两个不动摇”“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作为大学气质的指导思想,即: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保证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培养目标。要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要引导广大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爱国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胸怀祖国、勤奋学习、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抢抓机遇、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推动大学事业持续发展。大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崇尚以人为本也就必然成为大学气质的人文追求。
(三)以履行责任为任,充盈大学气质之质
大学的功能赋予大学责任的内在要求,大学气质的价值在于大学责任的落实。只有切实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推动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服务于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办学根本目标,才能打造科学、规范、具有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紧紧抓住综合改革,夯实基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的作用,发挥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中承担更大责任;要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职责,在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发展的助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国家和区域高水平的智库建设作出贡献,才能真正确立大学气质的社会声望和存在价值。
(四)以厚植大学文化为基,灿烂大学气质之貌
文化是大学的血脉,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打造集思想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文化校园格局是丰富大学气质的重要方式。要加强对以民主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打造文化精品,鼓励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要以整合、发掘和拓展现有文化资源为基础,完善学术平台的传播机制。以强化学术氛围为重点,开展高水平、高层次校园文化活动,展现文化风貌。要创建大学生艺术团,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要注意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校园涵化、熏陶、濡染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养成广大学生的大学气质个体,通过以“育”为主,锤炼学生行为操守、自觉意识,从而有力塑造、全方位地提升大学文化气质。
(五)以制度建设为重,提供大学气质自觉制度保障
大学气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大学气质建设的合力。要把大学气质的制度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之中,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整合前文各气质资源,努力使相关制度成为广大师生遵从的内在需求和心理自觉。要建立大学气质建设的高效务实的政策资金保障机制、协调机制、狠抓落实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邓福庆.高教强省视域下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方略[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1,(06).
[2]林跃勤,陈玉刚.打造对俄办学特色 服务国家对俄战略[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2).
[3]邓福庆.高校内涵发展中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