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援助及其成效
2016-12-23王刘伟
王刘伟
摘要: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空军提供了大量援助,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主要包括提供飞机和飞机相关配套设施、培训飞行员等。苏联的援助提升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保障了志愿军的后勤运输线,推动了朝鲜战争胜利的进程,为中国空军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朝鲜战争;苏联;中国;空军
中图分类号:K512.55;E29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6)05—0086—06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积极谋求空军的发展。中苏两国签订同盟条约之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并派遣专家进行指导培训。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苏联也加大了对中国空军的援助力度,主要包括提供飞机和飞机相关配套设施、培训飞行员等方面的援助。苏联的援助有效保障了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线,打击了美国空军的嚣张气焰,不仅影响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进程,而且在很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空军武器装备水平和军事工业的整体科技实力。关于朝鲜战争问题,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较为充分,而对于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空军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依据苏联解密档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苏联向中国空军提供飞机
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援助,早在朝鲜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建国初期,中国的空军力量十分弱小,为了能够有效抵御台湾空军对大陆的侵袭和轰炸,尽早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需要组建一支强大的空军部队。1949年7月10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根据朱德建议,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同时准备购买一百架左右的飞机,同现有的空军部队组成一个空军攻击部队,掩护中国共产党的部队渡海,并准备在“明年夏季夺取台湾”。7月11日,周恩来召见刘亚楼,和他谈了建立中国空军的设想,并责成他提出领导干部人选和领导机关建立的方案。7月31日,刘亚楼被党中央任命为全权代表,负责与苏联方面就援助中国空军事宜进行谈判。
1949年8月13日,苏联同中国代表举行第一次会谈,中方代表主要有刘少奇、王稼祥、刘亚楼等,苏方代表主要有华西列夫斯基、维尔希宁等5名代表。中国提出援助的具体内容:1.购买苏制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教练机共300~500架。2.在国内开办6所航校(包括现有的东北航校),每个航校可以培训60~80名飞行员,6个航校一共360~480名;每个飞行员要具备空中作战能力和技术,至少需要150~20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3.按照上述航校的规模和训练要求,从苏联聘请教官。苏联在中国提出方案基础上,提出了苏方具体方案,华西列夫斯基指示维尔希宁与刘亚楼进一步谈判,随后将草案上报斯大林审批。8月14日,中方代表刘亚楼与苏方代表维尔希宁进行了第二次会谈。在详细了解了中国空军的具体情况后,苏方表示将在三天内制定援助中国空军的具体方案。8月18日,第三次会谈召开,苏联提出了援助中国空军的具体内容。苏联帮助中国建立6所航空学校,并派遣教官和提供飞机。根据中苏所签订的合同,苏联为中国空军提供Як-18型教练机68架,Як-11和УТУ-2改进型飞机84架,Ла-9和Ту-2战斗教练机84架,УТИ、Ла-9和УТУ-2型战斗机84架,Як-12型通讯机12架,Ла-2运输机2架,共计334架。不难看出,6所航校是用不了300余架飞机的。因为这一时期冷战刚刚开始,苏联不希望因为向中国提供飞机而引起美国的不满,而且斯大林对中国的发展尚有疑虑。因此,这一时期苏联以援建航校的名义向空军提供飞机。1949年10月25日,中国空军正式成立。成立初期,中国空军的实力十分薄弱,仅有飞机159架,主要是战争中缴获的。苏联向中国提供的飞机,为中国空军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援助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出兵朝鲜,一方面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威胁到中国的国防安全;另一方面中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可打消苏联出兵朝鲜与美国作战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的顾虑,减轻苏联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深苏联对中国的信任。朝鲜战争初期,由于中国空军缺少飞行员,所以苏联直接派空军参战,同时加快中国飞行员的培养,最后将其参战部队的飞机提供给了中国空军。中国空军无论是从飞机数量还是飞行员技能方面均落后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毛泽东担心的主要问题是苏联能否为中国军队提供空军掩护。“敌有制空权,而我们开始训练的一批空军……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从作战角度讲,与美军相比,中国军队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武器装备落后和没有空军支援。”为帮助中国军队作战,苏联方面先后派出十几个航空师。1950年7月13日,苏联方面提出,准备为中国部队提供空中掩护,派遣由124架喷气式飞机组成的歼击航空师,之后再将这些飞机整体移交给中国空军部队。由于美军飞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空袭,8月28日,第一五一航空师已经完成在通化、铁岭、辽阳和安东等地区的集结,主要承担中国第十三兵团的空中掩护任务。9月13日,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请示,将原部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三○三航空师第一一七歼击航空团和一个机械营驻扎在旅顺地区,并任命第三○三航空师副师长哈鲁金为第一一七歼击航空团团长。截至11月3日,苏联又在米格-9防空歼击航空兵第三二八师和第一四四师的基础上组建了4个歼击航空师,每个师有两个团,每个团有飞机30架。还调外贝加尔军区空军第四十五军第一八六强击歼击师赴华参战,该师下辖2个团,每个团有伊尔-10型飞机30架。10月28日,新组建的第一四四、第一七、第三二八和第二十歼击航空师将发往中国。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报告称,当时最先发运的8个歼击航空团将会在11月28之前在中国境内完成集结,3个强击航空团也会在11月30日前完成集结。当时首批发送的歼击航空团,两个部署在上海,一个在砀山(徐州地区),两个在北京,两个在鞍山(沈阳地区)。11月20日,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向中国派遣第二批航空师,包括两个装备新型米格一15战斗机的歼击航空师(莫斯科军区空军第三二四航空师和部署在旅顺地区的滨海军区空军第五十歼击航空师)、装备拉-9型战斗机歼击航空师以及一个装备图-2型飞机的轰炸机航空师(喀尔巴阡山军区空军第57军第一六二轰炸机航空师)。当天,第五十歼击师下辖的第二十九歼击航空团和第一七七歼击航空团已到达鞍山,共有米格-15飞机62架。11月22日,苏联组建第一六二轰炸机航空师,下辖第八三八和第九七。两个轰炸机航空团,在11月21—26日运抵中国。
截至11月30日,苏联向中国派遣的航空部队主要包括歼击航空部队、强击航空部队和轰炸机航空部队。其中:
(一)歼击航空部队主要包括13个歼击航空师。除1个师部署在朝鲜新义州之外,其余12个歼击航空师部署在中国境内,具体如下:第十七歼击航空师包括62架米格-9战斗机于11月20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沈阳;第二十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9战斗机于11月19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唐山;第二十八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15战斗机一直部署在青岛;第五十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15战斗机于11月20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鞍山—安东;第六十五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9战斗机于12月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广东;第一四四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9战斗机于11月19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上海;第一五一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15战斗机于8月10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沈阳;第二九七歼击航空师有62架拉-9飞机于12月18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吉林和哈尔滨;第三二四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15战斗机,于12月23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东奉;第三二八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9战斗机于11月14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北京;第三。九歼击航空师有62架米格-9战斗机于12月10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公主岭;第三○三歼击航空师有91架米格-15战斗机于1951年4月1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沈阳。
(二)强击航空兵主要包括第一八六强击航空师和第六四六强击航空师。第一八六强击航空师有62架伊尔-10飞机于1958年11月25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太原;第六四六强击航空师有62架伊尔-10飞机于11月20日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徐州。
(三)轰炸机航空兵主要包括第一六二轰炸机师和第十二轰炸机师第四独立旅(中国的)第十一歼击航空师。第一六二轰炸机师有62架图-2飞机于12月运抵目的地,部署在四平;第十二轰炸机师第四独立旅(中国的)第十一歼击航空师有图-2和米格-15飞机,数目不详,一直部署在南京和上海。此外,苏联方面在发送这些航空师的同时,还为每个师配备了10辆ГСм加油车、5个弹药基数和一个月的粮食储备。苏联方面在电文中指出,第十九歼击航空师组建于鞍山,所用飞机为米格-15型。11月30日,第一批发送的空军各师已完成集结任务;第二批发送的空军各师,驾驶拉-9机型的空军师的全体人员已完成在吉林的集结;驾驶米格-9、米格-15和图-2型战斗机的空军师正在运往中国途中。截至12月4日,在华苏联航空部队总人数达到17950人,其中军官5063人(将军5人)、军士6934人、士兵5944人、文职人员9人,飞机1653架。
1951年年初,随着中国空军的不断发展,苏联参加朝鲜战争的空军部队撤回国内,苏方将飞机和其他装备作价移交中国,除1个米格-15喷气歼击机师移交朝鲜空军外,其余12个师的飞机均以贷款贸易的方式转交给中国。5月22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决定向中国无偿提供372架米格-15飞机。5月24日向中国运送180架装备45Φ喷气发动机的米格-15战斗机。此外,由于中国空军在战斗中损失了一定数量的飞机,1952年4月22日毛泽东告知斯大林希望能够从苏联获得100架米格-15飞机,这一要求得到了苏联方面的满足。1953年1月27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决定为中国提供海军武器装备,其中有83架飞机,包括图-2型轰炸机32架和拉-11型歼击机35架。苏联在供应中国武器方面,基本上是信守承诺的,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所给的武器都要中方付款。苏联在空军上的支援尤其是派遣飞机,极大扩充了中国空军的实力,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对于朝鲜战争格局的演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苏联的援助还使中国空军在较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包括歼击、强击、轰炸、运输航空兵等在内的完整的空中力量,对于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帮助中国空军培训飞行员
新中国空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训飞行员。朝鲜战争期间,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培训主要有自办航校聘请苏联飞行专家进行培训和苏联飞行员对中国航校毕业生进行速成培训两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空军飞行人员大量短缺的情况,有力支援了空军的建设,推动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进程。
(一)创办航校。创办航校培训飞行员是解决当时我国飞行员短缺的主要途径。中共最早创办的航校是“东北老航校”,即创办于1946年3月1日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1947年9月,刘亚楼任校长并加强了航校的整编,使航校的力量得到充实。1949年5月,航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截至同年10月,这所航校共培养飞行员126人、机务人员322人、领航员24名、其他人员88名。朝鲜战争期间涌现出的许多空军英雄大多是这所航校培训出来的,人们因此将该航校称之为“东北老航校”。中共中央根据当时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东北老航校的成员为主,在苏联的支援下,创立了一批航空学校,其中包括2所轰炸机航空学校、4所歼击机航空学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将哈尔滨、长春分别定为第1、第2轰炸机航校所在地,锦州、沈阳、济南、北京为第3、第4、第5、第6歼击机航校所在地。东北老航校改名为第7航空学校。9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决议决定,为中国的6个空军学校派遣专家,包括指挥人员42人,教官96人,飞行员—教官84人,军官—教官238人,准尉、中士—教官278人,翻译42人,共计780人。中共中央当时对航校的建设十分重视,不仅选拔具有飞行经验的干部担任航校领导,还十分重视学员的选拔,学员大都是从陆军部队中选出的政治可靠的党员或团员干部。根据中苏两国的协议,1949年11月中旬苏联专家陆续来到中国各航校工作,全力对中国飞行员进行指导和训练。1949年12月1日,6所航空学校全部筹建完成,中国第一批航校从批准到建立整个过程仅仅用了50多天。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校正式成立,第一批学员速成班110人,一期甲班677人,学制分别是6个月和1年。航校和苏联专家首先对中国飞行学员进行航空理论知识的培训。由于中国飞行学员大多文化水平偏低,经过实践中的摸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即先由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助教备课,再由助教给学生讲授,上课过程中发现不妥之处,由苏联专家指出或者进行补充。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学员们的理论知识功底。1951年5月1日,以航校毕业的飞行学员为骨干,中国空军组建了17个航空兵师,下辖34个航空兵团。1951年2月2日,中国请求苏联为组建航空兵部队派遣顾问。11月13日,苏联派来了图-2轰炸机航空师和拉-9歼击机航空团的顾问,共19人。经过四年的努力,到1953年底,中国共创建了12所航校,培训飞行员5945名。至1954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已建立28个师,下辖70个团,拥有各型号飞机3000余架。我国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的空军部队,不仅是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苏联的援助密不可分。
(二)速成培训。朝鲜战争期间,苏联还对航校毕业生进行短期速成培训。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中国和朝鲜的空军力量较为弱小,“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随着朝鲜战争的深入发展,战争任务紧迫,空军部队急需有经验的飞行员和指挥人员,而航校毕业的中国飞行员显然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苏联不得不对中国空军人员加强相关方面的培养和训练。1951年1月,苏联方面以贷款的方式将航空装备转交给中国,同时为中国飞行员进行免费的速成培训,以便中国飞行员能尽快投入实战。苏联空军赴朝参战部队承担了对中国空军飞行员进行训练的任务,提升了中国空军飞行员的作战能力。例如,第六十四歼击航空军指定的训练计划中,对每个中国飞行员的飞行训练时间都有详细的规定,歼击航空师每个飞行员平均每月3-4小时,轰炸机和强击歼击师则只有2~3小时。1950年7月22日,中国请求苏联首先为中国培训65名飞行员以方便接收苏联的喷气式飞机,随后在中国航校毕业生中培训100名飞行员。这一请求随后得到苏联方面的同意并展开了相应的培训工作。1951年1月16日,由于志愿军空军部队在很短时期内组建起来,飞行员没有作战经验,中国空军司令部召开战斗训练会议,决定加强航校毕业飞行员的培训,在每个飞行日,飞行员一般能够飞行二三个小时,争取在两个半月内达到参战水平。1951年6月13日,斯大林在发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指出:“我们培训前线作战的飞行员用了5~6个月时间,培训中国飞行员有7~8个月足够了。”斯大林要求苏联空军加紧培训中国空军飞行员:“应当尽快建立一个由8个中国航空歼击师组成的集团军并将它们派往前线。”1951年6月14日,中国空军处于改装训练阶段的有5个航空歼击机师,177名飞行员,短缺的133名飞行员,要到7月1日才能从航空学校分配过来。可见,中国飞行员在朝鲜战争期间所经历的训练模式是:航空学校学习一苏联飞行员培训一战场作战。正是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志愿军空军组建了10个歼击航空师,下辖21个团672名飞行员;2个轰炸机航空师,下辖3个大队28个机组。虽然中国飞行员的训练时间短,教学和培训方面存在缺陷,但这缩短了朝鲜战场上中国空军的培训周期,使大量飞行员在较短时间内即能补充到作战部队中去。
三、其他设施的援助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除了为中国提供战斗机并帮助中国培训飞行员之外,还在空军配套设施和地勤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这些援助缓解了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压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空军的建设。
(一)机场建设和保卫。机场是飞机停放和起飞的场地,是空军部队重要的依赖和保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过程中,机场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存在困难,须借助苏联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指出,预计在4、5月份将可以组建10个航空团参战,但至今在朝鲜领土上尚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场。斯大林回电称,要为中国提供2条钢板跑道来缓解当时机场紧缺的问题。除此之外,苏联还为中国空军的机场提供掩护。1951年4月11日,以基辅军区第14高炮旅为基础组成1个高炮师,下辖2个团,经由铁路开赴中国,为正在建设的安州机场提供掩护。8月17日,联共(布)中央致电毛泽东,对在安州地区修建的3个机场于10月份完工表示赞同,苏联方面将派遣高射炮部队掩护安州地区机场的建设。10月7日,中国通过军事贷款向苏联购买了120门85毫米高炮以及弹药。由于美军在空军方面占有优势,经常空袭朝鲜境内的志愿军机场,志愿军空军撤回中国境内的机场,1952年修建机场人员也陆续撤回国内。1952年8月,苏联帮助中国在安东以北和西北地区修建了两个适合喷气式飞机起飞的水泥跑道的机场。正是苏联方面的大力援助与支持,保证了机场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飞机配套设施的支援。朝鲜战争期间,中国空军除了从苏联购买飞机外,还购买飞机的零部件、航空用油以及飞机保养维修设备。这一时期苏联向中国空军提供的这方面援助具体包括:(1)提供飞机零配件,帮助建立飞机修理企业。1951年1月10日,中国重工业部长何长工在与维辛斯基的会谈中提出希望苏联紧急援助中国建立飞机修理企业的问题,为此苏联须向中国派出专家、提拱技术以及各种设备、备件等。1月19日,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18台飞机发动机、飞机备用零件和价值1140万卢布的车用汽油、航空汽油以及其他燃料一润滑用油。3月27日,中国得到第一批飞机配件援助,包括雅克-18型飞机发动机4台、雅克-18型飞机螺旋桨4个、图-2轰炸教练机发动机4台、图-2轰炸教练机螺旋桨6个、图-2型飞机发动机8台、图-2型飞机螺旋桨10个、图-2型飞机第二次操纵吊盘2个以及保障飞行技校工作所需的航空仪表、飞机配件和教学设备,总价值300万卢布。还有机场设备:滑油加油车4辆,汽油加油车4辆,罐车2辆等。1953年4月,苏联援建了2个制造飞机的工厂、2个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工厂、4个生产机组和航空仪器的工厂、4个修理飞机和飞机发动机的工厂。(2)航空用油。空军的飞行和训练离不开航空油,当时中国共产党除接收了国民党遗留的1.9万吨外,还向苏联订购了13万吨。但国内油库容量有限,三分之二的航校机场没有油库,连空油桶也不多。油料运输和机场囤油更成为难题。1949年12月12日,苏联方面用汽车运1000吨飞机汽油到迪化供空运之用。为了保障航校的正常训练,1949年12月30日,刘少奇致电斯大林要求苏联向中国提供高级的9.3万吨、低级的3.8万吨航空用油,10%用作润滑油,同样数量的用作其他材料。这一要求很快得到满足,斯大林同意为中国提供高辛烷值汽油13400吨、低辛烷值汽油5270吨、航空润滑油1.3315吨、P-9产品26吨,此外,苏联提供了20辆航空油料加油车。
另外,当时为了加快完成飞行培训任务,中央军委用6个月的时间培训了2个歼击机团和1个轰炸机团所需要的地勤和空勤人员。不仅如此,中央军委还将原有的老航校107名地勤人员和从陆军中抽调来的460名学员进行集中突击培训。地勤人员的培训,借鉴了苏联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快速提升地勤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四、苏联援助中国空军的成效
朝鲜战争前期,由于美国空军具有压倒性优势,给志愿军造成很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向中国空军提供援助,这对战争的进程和中国空军的建设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对朝鲜战争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的一场战争。苏联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必要的空军武器装备和空军方面的专家,使中国空军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空军武器的现代化,并拥有了一批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飞行员。1950年1月,苏联空军出动两个师的兵力,保护安东、安州两条铁路的后勤运输。随着志愿军战线的南移,志愿军虽有苏联空军掩护也经常遭到美军的空袭。当时苏联空军参与作战是受到限制的,面对强大的美国空军,中国空军进行了正面反击。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部队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苏联的有效援助和中朝军民的共同努力,推动了战争形势的转变,对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起了促进作用。
(二)对中国空军建设的影响。一方面,苏联为中国提供飞机,在短时期内提升了中国空军装备的水平;另一方面,苏联还对中国飞行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苏联所作出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空军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苏联的援助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苏联提供的飞机中有些是已经过时的,例如当时中国接收的369架苏联米格-9战斗机,因为性能落后根本无法入朝作战。二是苏联并未完全将其先进的航空设备和技术提供给中国。三是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空军并培训飞行员,也有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苏联担心直接参战,与美国发生冲突,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才对中国空军进行大力援助和培训。
[责任编辑:孙连庆]